关于中企进入西方的误解
2014-06-18
环球时报 2014-06-18
英国《金融时报》6月17日文章,原题:关于中国公司进入西方的5个误解 最近一次去伦敦,我被“中国影响”如何将我“包围”震惊。我坐上一辆黑色出租车,想起生产这种出租车的英国车商被吉利汽车收购。抵达希思罗机场时,我又忆起中投公司拥有该机场运营商10%的股权。等候登机时,映入我眼帘的是联想笔记本电脑的大幅广告,该公司曾因收购IBM电脑业务声名大噪。仅在最近几年内,中资企业就大举进入西方。不过,我发现了5种常见误解:一,“中资企业正‘接管世界”。事实远非如此。1990年至201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从2.1万亿美元激增至23.6万亿美元。但2012年,中国投资存量仅5000多亿美元,而美英分别为5.2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二,“中资企业进军全球是奉政府之命”。对许多中资企业而言,与日俱增的国内竞争让“西进”不可或缺:它们希望通过先进技术、国际人才和全球品牌打开海外新市场,并增强在国内的竞争力。三,“中资企业已准备好扩张至发达市场”。进入发达市场的中企通常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并往往在投资决议上过于重视海外政府。中国欧盟商会去年的调查发现,78%中资企业受访高管认为他们在欧盟遭遇的问题与政府官僚和高昂成本有关。四,“不良商业习俗将和中资企业投资相伴而至”。尽管西方对中资企业保持警惕,但中企在美英市场经营并无任何特殊之处。美英企业必须遵守的规定同样适用于中资企业海外子公司。五,“中资永远打造不出成功的全球企业”。永远别这么绝对。几家中资企业在海外斩获颇丰,如联想、海尔和华为等。从长期看,一批思维更全球化的高管将掌管包括国企在内的中资企业。假以时日,它们也将成为拥有多样化管理团队和灵活组织架构的企业。▲(作者乔尔·巴卡勒,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