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对策分析

2014-06-18尹成元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4期
关键词:顶岗职业院校校企

尹成元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江苏镇江 212006)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对策分析

尹成元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江苏镇江 212006)

我国正经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要培养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校企深度合作对策,并提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对策

我国正经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承担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职业教育要培养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开展的校企合作,整体上仍然处于“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境况,校企合作多数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如仅仅签订书面合作协议,职业教育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仅仅是一句口号,企业投资办职业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何解决我国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校企之间做到深度融合,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1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机制不健全、融合性差等方面。

1.1 校企合作的数量扩张,但深度不够

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鼓励校企合作的情况下,职业院校更倾向于大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迅速扩展,甚至有些是为应付评估检查而签的关系协议,这种单纯的合作数量的扩张,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绝大多数企业不能真正参与学校的教学以及对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多数校企合作项目,只停留在提供实习基地和员工培训合作上,与校企深度合作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2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校企合作倍受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已成为评价院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政府、企业和学校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在目前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数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向企业寻求校外顶岗实习合作,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而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能获得技能人才,因此校企合作主动性不够。

1.3 校企合作文化融合差,职业素养低

在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中,由于合作企业和学校在文化层面上没有融合,校园文化远离企业文化,使得双方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一系列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在物质层面上不能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同时,校企合作双方没有共同开展素质教育,学校师生缺乏企业职业素养,使得部分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的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爱岗、敬业、严谨、奉献等职业素质,加大了企业和学校的管理难度;部分学生只能进行低层次的顶岗实习,操作不规范,导致企业对学生的信心不足;再者,部分就业型的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态度不端正,在企业中频繁跳槽,导致企业和学校之间很难建立起持续性的就业顶岗实习机制。

2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对策分析

2.1 健全机制,保障校企深度合作

要解决校企合作停留在人才供需合作浅层上的问题,深化和密切校企合作程度,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促进教育界和产业界密切合作,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有效对接,使校企共同担当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重任。

2.2 转变观念,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使校企双方都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要把校企合作当做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只有行业企业的主动和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办出职教特色和提高质量。同时,职业院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教学改革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要将校企合作作为建设“学习型企业”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手段,全程参与职业教育,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2.3 提高素质,校企合作培养教师

企业在保障安全生产、有序工作的同时,让专业技术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使企业与学校人力资源共享,开阔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保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兼职教师将企业文化带到学校,将行业的需求带到课堂。企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授课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升自身素质和科研开发能力。同时,企业与学校充分沟通,按照行业培训的技术要求,共同合作开发培训课程与专业教材,为企业在校内开展员工培训奠定基础。

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3.1 “办校入企”、“企业办校”,实现“产教合一”

“办校入企”是学校把教室和实训基地搬到工厂车间,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生产管理,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生产实践都在企业进行,实现了招生与招工的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生产和教学合一。学校办进工厂发挥了企业优势,学生在实习中受到了现代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熏陶,养成了产业工人的优良品质,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也为企业储备了高素质人才,实现了企业学校的互惠共赢。

“企业办校”是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将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作为行业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组织举办职业院校或职业培训机构,承担本行业各种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链接、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链接、企业需求和专业设置链接、实训实习与企业生产链接、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链接。

3.2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实现“工学合一”。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即学习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先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然后到企业参加顶岗生产实践,完成专业技能的提高,然后再回校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形成理论、实践、再强化学习的过程。使“学习”和“工作”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半工半读”是指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或者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在半工半读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共同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任课,实践课由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既可以弥补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又可以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同时,让企业节省成本、获得较好的劳动力,不仅不会给企业增添负担,而且还能为企业有效地储备人力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3 “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实现“学用合一”

“订单培养”是订单招生、定向培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双方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密切合作,为企业“量身订造”技能型紧缺人才。学生了解企业情况的前提下,遵循“学生自愿、学校推荐、企业选拔”的原则进行组班,这种“定向班”通常被冠以合作企业的名称。定向班培养模式以企业实际技能要求为主,重点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定向岗位的专门培养,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对接”,使学院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确保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对口专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一方面企业派有经验的师傅指导学生,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另一方面学校安排教师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对学生定期进行教学辅导,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求学生填写顶岗实习日志,记录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查找自身知识的不足,再次回到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达到知识技能的升华与提高。

4 结语

通过构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办学机制,能够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职业院校校企深层次合作是深化职业院校改革,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1]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2]张建新,陈茂铨,汤书福.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职业技术教育[J].2012(11).

[3]王士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4]赵学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宏观探究[J].江苏高教,2010(2).

[5]曾小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课题项目:此文系2013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成果。

尹成元(1970—),男,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检测中心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道路桥梁检测、校企合作研究。

猜你喜欢

顶岗职业院校校企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