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个动词
2014-06-17郭霞
郭霞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哲学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对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需要的哲学,不是一门一般的学科,而是永不停顿的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根本所在。正因为有理性,会思考,人们可以对很多“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发出自己的怀疑。
时光倒回到17世纪,整个欧洲笼罩在中世纪神学权威的阴影中,笛卡尔用一句“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将人类的理性思考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到了18世纪,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之时,思想领域掀起一场更为激进、彻底的启蒙运动。
实际上,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正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觉醒的人文精神,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只畏惧真实,尊重科学,不再信奉传统的偶像与教条,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启蒙,enlighten,明亮,照耀。由此,启蒙运动也被称为“理性之光”。启蒙,就是尝试用人之所以为人的方式,理性地思考,与一切肤浅斗争。人类生命不息,理性思考、寻找真理的脚步就不止。
同样的,在上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把“德先生”和“赛先生”带到中国,启迪了民众的觉悟,为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还是改革开放前破除“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次次思想领域的解放,都是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用永不停顿的理性思考,向自诩为“掌握了真理”和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力量宣战。
时至今日,哲学几乎已经被推崇“经世致用”之学的国人淡忘:在校园里,它是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相对的人文学科,是“冷门”;在社会上,它是不具有实用价值的纯学术研究。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喜欢“活在当下”,狂欢、起哄、围观是比起沉思要容易得多的选择,若论起“有用”二字,哲学在很多人眼里,甚至比不上八卦算命、公文引用、厚黑学这些更加“实用”些。
而即便如此,哲学对这个时代依然十分有必要,甚至比以往更加有必要。
从大处说,哲学要思考和回答的是时代最迫切的问题,一次改革,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都首先始于思想上的解放,和对现有思想资源的批判。从中观说,哲学自身无实用性,但是对于一般学科具有指导作用,它指导科学,与科学构成辩证的关系。从小处说,哲学可以强大人的精神,丰富人的心灵,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用呢?
有个传播甚广的段子:“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想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想法”在当代年轻人那里,已经成了一种稀缺。他们的选择是要么迷信某种权威,要么盲从大多数人的想法,要么对现实闭上眼睛,选择漠视。也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每个人都提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而哲学本身要提供的,不应该是某种真理,而应该是用理性追寻真理的可能性。
哲学有用吗?答案见仁见智。而对哲学的理解,唯有超越了沉溺于器物、体制、政治效用的目的本身,才能回归本意。套用一句网络用语“你学与不学,哲学就在那里。”它是一个动词,作为人类的精神之母,哲学只是在爱智慧的指引中,气定神闲地前行,永不止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