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星火·中短篇小说》20142014年第3 3期
2014-06-16
评《星火·中短篇小说》20142014年第3 3期
以预言表达对农民农村问题的忧虑
马忠(广东清远)
《奔跑的冰柜》表达了“我”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忧虑,并且以预言形式,说出了城乡由于巨大差距和隔膜可能导致的社会危机,也同时对我们社会孤儿般的农民给予了锥心泣血的同情与理解。正如作者在他的创作谈中所说:“我在写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内心的苦,不是不能再婚;他内心的难,不是儿孙的不孝。”我们看到,作者试图用他的文字,他的深入底层的姿态,对文学界,对作家给予呼吁:希望大家都来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农村,我们的兄弟姐妹——农民,我们的生命根基——农业。难道不是吗?小说中,那条触目惊心的“断腿”,正是今天文明掩饰下我们对那些“顽疾”的熟视无睹。
内心的忏悔室
朱文栋(云南玉溪)
在快餐化时代,我越来越喜欢读短篇小说。它们在结构语言叙事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些时候好的短篇比中长篇更见功底。《一个人的屠宰场》就是非常精彩的短篇。正如作者樊专砚所说,人心有“屠宰场”,人心也有“忏悔室”,写作的力量主要用在把人从屠宰场拉进忏悔室。
夜色嘹亮背后是失位与落寂
龚继岳(山东泰安)
《夜色嘹亮》通过塑造乖僻的跳镇人,借他们近乎荒唐可笑的言行,来影射社会现实,嘲笑的是人类的精神的失位。这不但有点“黑色幽默”,还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平凡庸常的小人物生活,言行怪异,自欺自安,作者藉此暗指精神空虚、精神危机。人猫难分,荒诞和现实并存,闹剧和现实一体。昭示我们,失去信仰,精神空虚,不仅仅是可怕而已。
召唤道德回归
曹光贵(江苏南京)
《寻找香妮儿》演绎了“我”周洁心、肖晓丽、香妮儿,三个女人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读来心潮起伏,虽谈不上触目惊心,但也令人为之心动,令人回味。小说将人情、人性展现给读者,分明是召唤道德的回归,对平复“内心的不安”和遏制道德沦丧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能打动人的小说才是好小说
李德霞(山西朔州)
《周鱼的池塘》是写弱势群体那种隐秘的爱的小说,属于“低空飞翔”的写作方式。文中的周鱼,是一个脑子有问题的哑巴,她土拨鼠一样挖了一口池塘。谁也搞不懂,她挖这个池塘干什么。直到她的两个姐姐出嫁,她的母亲带着弟弟嫁给了布匹商后,这口池塘终于派上了用场。“哑巴周鱼侍奉着孤苦的父亲,日子并没有人们担心的那样艰难——四季变幻的池塘就像一个取之不竭的聚宝盆,足够他们维持生计……”
在广袤的乡村和城市,有太多的智障和生理残缺的人在自生自灭地活着。他们有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残缺,他们卑微但也有爱,也有尊严……
我一直以为,能吸引人,能打动人的就是好小说。《周鱼的池塘》便是这样的小说。
土地承载最深的痛
冀卫军(陕西商洛)
《奔跑的冰柜》反映了变革中的农村,各种利益矛盾交织,问题和纠纷层出不穷,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切问题的焦点和根源。特别是风起云涌的经济开发浪潮波及和一路追杀进农村,因此带来的招商引资项目占地补偿分配,成为引起家庭内部各种矛盾纠纷的导火索和不定时炸弹,导致一起一起流血又流泪的人间悲剧……
金钱和利益,成了一切纷争背后的罪魁祸首。人内心的痛苦,不管有多么悲怆和绝望,尚可通过将心比心,揣摩个八九不离十。然而土地作为利益纷争的承载者,它内心的纠结和疼痛又有谁能明了和参透?
渐行渐远的乡村
陆秀红(安徽六安)
也许现实中如今的乡村土地越来越少,乡村的百姓渐渐都变身为城市居民的小小分子了,所以很多读者对《奔跑的冰柜》这种题材的作品,是心存留念而又有痛难言的。五爷爷的“断腿”,不出现在当年干木匠活摔下来被截肢时,而出现在多年后的冰柜中。是什么推动了冰柜奔跑?是渐行渐远的乡村、乡亲和乡情,是变异的世态,揭开了五爷爷尘封的心事。我们现在还在充满诗情画意地唱着《稻香》《风吹麦浪》,不知哪一天,会一边唱一边眼角不自觉地湿润?
翻转的惊喜
宗国筑(黑龙江大庆)
喜欢读李铭的小说已经有好几年了。认识李铭,是在辽宁文学院读高研班的时候。
读李铭的小说,总能让人产生不断的惊喜。我想,这惊喜是来自那漫不经心的叙述后面的一个个翻转。就拿李铭的小说《杀猪菜》来说吧,前面大量的篇幅写吃猪肉的路上和杀跑了的猪,让着急的读者都有些等急了。不过别急,接下来就发生了接二连三的翻转,杀猪杀出了野猪,锅炉炸飞了人。这次读李铭《奔跑的冰柜》,又一次跟随作家的笔收获了一个个惊喜,小说里冰柜奔跑了,还掉出了一条人腿。在重复摇摆的叙述后面,李铭总是在翻转中把人性、人心、人情推向巅峰,达到极致。让人拍案叫绝,久久回味!
刊物的一大创新
梁星钧(四川剑阁)
本期实说我边读边勾画旁注了不少,也基本当作了《小说选刊》来阅读。此刊虽非当下流行的国际A4开本,但其一百二十页的厚度还适中。我给的总体评价是通俗、凝重和大方。每篇小说后面配发的作者创作谈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这是本刊的一大创新,不足是该刊的部分小说在语言的流畅和意境的开拓上还可以再下些力气。
一点看法
贾小彦(甘肃天水)
《周鱼的池塘》故事描述得很不错,但语言运用上感觉有点不符合人物身份。比如“我没法想象和一个酒鬼过完下半辈子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农村人说话,要土很随便,要洋不容易,如此严密复杂的话语出自一个农妇之口,个人觉得,这并不符合一个农村妇女的真实身份。
灵魂的残疾才是最丑的
丁俊耀(河南临颍)
《周鱼的池塘》中周鱼这个人物形象并不完美,有点像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是个“可恶”的哑巴,给人们制造了不少麻烦和恶作剧。然而正是她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终于有一天使她那个“荒唐而不寻常的作品”成了一个幽静所在,鱼、藕满池塘。与她那两个只会为争夺碎花裙子而争执、一心一意想嫁个家境殷实的人家的不劳而获的姐姐相比,周鱼虽是个哑巴,却让人感觉分外勤劳、美丽和善良;姐姐们则不过是一具具没有灵魂的丑陋干尸。
掩卷深思,这篇小说与其说是为残疾人所受的不平等抱不平,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一些关爱,不如说我们很多体格健全的正常人的灵魂有些残疾,更需要自我反省,审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