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欧洲化步伐
2014-06-14赵永升
赵永升
欧洲需要的是市场、就业和经济增长,而这一点仅靠奥巴马动人的言辞是无法满足的。
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可谓成果颇丰。中德签署了人民币清算机制的谅解备忘录,正式将欧洲大陆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作为人民币在欧洲大陆的结算中心。而在此之前的中法联合声明称,法方欢迎分配给法国人民币800亿元的人民币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的投资额度,双方同意继续就在巴黎建立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安排进行讨论。
法国是继英国之后,成为第二个获得RQFII额度的欧洲国家。在此之前,人民币最大的4个离岸市场——香港、台湾、伦敦和新加坡均已获得数额可观的RQFII额度。在笔者看来,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已经从人民币的“亚洲化”上了一个台阶,跨入人民币的“欧洲化”阶段,从而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实,人民币能够实现“欧洲化”,是其实现“国际化”不可逾越的关键步骤。世界上的货币类型,从其地位和影响来看可分为世界中心货币、国际货币、地区货币和国家货币等。当今国际货币数目俨然不少,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澳元、加元等都是。而在这些国际货币中,美元是二战后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货币,自然也就成了“世界中心货币”,堪称“世界货币霸主”。而人民币经过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已朝向“地区货币”发展,但它暂时还应被归到中国大陆的“国家货币”范畴之列。
那么,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货币都有哪些?我们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特别提款权(SDR)的构成,便可略见一斑。SDR其实与“一揽子货币”挂钩,由当今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四大货币所构成: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从各个货币在SDR中所占份额,我们就可以看出各自的“权重”,即该货币背后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小。
虽然执董会在2010年11月对“一揽子货币”的检查中,已将欧元份额提高到37.4%,但美元、英镑和日元加在一起已达到62.6%,远远超过欧元的份额。英国由于英美文化的渊源、日本则由于被美军占领的历史,这两个国家分别作为美国二战之后最为重要的欧洲和亚洲“盟友”,其货币英镑和日元也如同他们的国家一样,成为美国货币实际上的“同盟货币”。这般,欧元和美英日双方力量悬殊,加上欧盟依旧没能完全摆脱旷日持久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在孤掌难鸣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联手另一个货币,才能与美英日抗衡。
目前,在美元体系不断下行而人民币不断上行的总体趋势(今年第一季度例外)下,已经勉强“坚挺”多年的欧元,如果还想继续保持其在世界的“国际货币”地位的话,那么人民币将是它的不二之选。其实,就欧盟而言,与中国在货币上联手的第一步并不难:支持将人民币列入SDR“一揽子货币”中。如果能给人民币大约10%左右的份额,欧元加人民币就能达到50%左右。作为一种平衡世界货币不同势力的策略之一,这对欧盟也至关重要。
在2011年的南京“国际货币体系研讨会”上,时任G20轮值主席国的法国就提出将人民币纳入SDR,提高SDR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加强全球对话。然而,想要纳入SDR是很难的,当时的法国财长(现任IMF总裁)克里斯蒂·拉加德认为需满足3个原则性条件:一是货币的可自由兑换,二是汇率的灵活性,三是央行的独立性。这反映出欧盟国家在与人民币联手的步骤上,依旧持“前怕狼后怕虎”的态度。
此次,人民币清算机制在欧洲大陆的建立,标志着中欧金融合作发展到了新的历史时期。金融在世界上无非有两大体系,一个是英美盎格鲁-萨克森文化体系,一个是欧洲大陆体系。两大体系自成一体,各有千秋,难分仲伯。前者重在强调“自由”经济,“市场”是其关键词;而后者则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强力“干预”,“监管”是其关键词。中国的经济改革总共也才三十余年,金融改革又起步较晚,因而向西方学习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
美式金融进入中国较早,但由于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与经济背景差异较大,尤其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重新认识与审视英美金融模型已经成了一个共识。恰逢欧洲大陆国家对金融业一直所持的审慎态度和做法,尤其是欧盟金融的“稳健性”,逐渐吸引了中国金融改革决策者的目光。因此,此次习主席欧洲之行在中欧金融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此次中欧合作的升温,必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的动力。香港、台湾、伦敦和新加坡已获得的RQFII额度,分别为2700亿、1000亿、800亿和50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在欧洲大陆开辟离岸市场,将使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一个明显的加速时期,利于均衡不同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差异与波动。在更为广泛的市场得以培育之后,人民币离岸汇率也必将更能反映真实币值。同时,也将实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支付结算、投融资等领域的快速增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