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作文教学中一个“悲哀”的现象

2014-06-14申玉

师道 2014年5期
关键词:精细化标准评价

申玉

作文评价对作文教学的意义重大,它既检验既往的作文教学状况,又影响着未来教学的效果,还能引导学生的写作行为。很多老师深知作文评价的重要性,但实践中却对评价作简单化处理——评语加分数就罢了,更多老师空有一套理论却不付诸实践,这是一个“悲哀”的教育现象。时间精力有限是一方面的原因,学校对老师工作量的评价只落实在纸张上:作文的字数越多越好,次数越多越好,所以写评语就成为作文评价的主要方式,虽然大部分老师并不赞同这种方式。一直以来,高中作文教学中作文评价收效甚微,尽管很多老师在评价方面尽责地付出,却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教师评价体系匮乏

高中语文老师无论是在师范院校就读时还是工作后的培训中,基本都没有进行作文评价方面的训练,很多老师是靠自己摸索或是沿袭读书时老师对自己作文评价的方法。作文评价体系、培训规范的匮乏,直接导致评价标准定位模糊。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不科学、不准确的评价,学生无法领会理解。评价中常用“中心明确,结构合理,语言优美”等这些连自己也感觉“空泛无物”的概念用语,试问学生如何在这样的评价中得到启发、触动和促进,进而提高作文能力呢?另外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很多作文评语过于“全面”,老师的一片苦心在学生看来,反而是“如果处处是重点,反而无一处是重点”了。以上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心理产生了深重的负面影响,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水平极低,没有甚至丧失了写作的积极性。

二、 学生反馈态度消极

相当多的高中语文老师发现,自己认真作出的评价很多学生完全没有注意,错别字词句没有修改,指出的种种不足下次作文照犯。长期的劳而无功必然使老师们产生倦怠,积极性没有了,效果自然也没有了。学生对作文评价态度消极,其根源是写作目的只为高考而不是真想写作,只寄希望于背一些作文模板或名言名句考试就万事大吉。这种动机的异化必然导致其根本不关注老师的评价,因为连作文都不重视,又怎么会重视作文评价呢?

三、教育制度制约发展

实际教学中,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作文评价作出一个科学的考核和判断,学校、家长对老师的要求都在量上,而非质上,作文批阅数量的多少胜过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考的选拔功能也制约了作文评价的发展,老师和学生都以高考作文为标准,殊不知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以高考作文为标准来要求,学生很难做到。如此,老师的评价就没有了实际指导意义,无视学生健康成长的做法也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那么,作文评价如何展开才更可行,如何实现其有效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突破困境。

一、标准统一和差异化并存

统一的评价标准既可以让学生知道好作文的标准是怎样的,也可以避免因教师个人的偏好导致给出不合实际的评价,影响学生对作文的判断。统一的标准使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时能得出近似的评价,不同的文章中相同的人评价的标准也要一致。但这个评价标准必须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或是本班学生的能力水准,尽量使其量化、具体化,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一些调整,避免在初始阶段就趋同于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

作文评价标准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抹杀学生的差异化,因为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故老师的评价不可千篇一律。对待个别学生,教师要善于进行纵向对比,总结进步的点滴,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兴趣。对相似水平的学生要进行分层评价,对出现病句、错字比较多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即注意其文是否文通句顺。不要因为标准的统一就在作文评价时面面俱到,而要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实现作文评价的有效性。

二、评文与评人兼顾

老师自身的写作理论水平应在作文中体现出来,对学生作文的内容、主题、立意、体裁等加以关注,从中发现问题,简洁地指出,并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通过作文评价循序渐进地将作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在了解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在评价中还要体现对学生整个写作过程的掌控:观察、体验、想像、审题、立意、选材等,使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评价来验证自己的写作过程,进而自省、调整。

劣文各有各的劣势,美文却有相类似的优点——文章蕴含真情实感。同样,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与老师的评价息息相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要只顾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评价时关注学生的知识阅历、人生态度、思想境界等,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作文和做人一联系,就易引起共鸣,学生会感觉到写文章就是在写生活、写自我,会少了假大空的内容,多了真善美的闪光。这种引导会让学生更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老师作这样的评价时既要科学客观、准确到位,又要充满真情实感,发自内心地去感染学生。

三、精细化同多元化结合

作文评价中的精细化评价非常重要,虽然老师不可能每次每篇文章都做到精细化,但一个学期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篇文章能够被“精评”。此时的“精评”不是面面俱到的评价,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老师初次对作文进行评价之后需要学生作出反馈,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机及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然后再次进行评价。针对第二次评价,学生开始对作文进行修改,再评价再修改,直至完善。这样的一次精细化评价,足以使学生受益颇丰,迅速成长。

但受时间、精力的局限,精细化评价的常态化是不太现实的,但可以结合其他方式展开评价。例如,多篇文章一起评,进行总结、比较,抓住共性特点,及时解决主要矛盾。也可以进行口头评价,在面对面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和老师可以交流互动。方式多元化之外还有主体多元化:师评为主,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作文评价”,让学生之间互相评或自评,还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甚至不妨尝试网络评价。方式和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对写作之后的过程充满期待,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作文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杨仙逸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精细化标准评价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精细化护理实施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永远幸福
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探讨
党员标准是什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