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例反思

2014-06-13陈建全

成才之路 2014年14期
关键词:纳谏战国策邹忌

陈建全

笔者听了《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留给自己一些思考。授课老师教学真实,老师先从“忠言逆耳”导入,而后板书较难的词,学生进行注释翻译,教师点评对与错,然后老师疏通翻译全文,学生记笔记。可以说老师将教材的重点和考点落实比较到位,少了公开课的虚假和作秀、比较务实。

但我认为语文课如果这样上的话,特别是语文的片区公开课。是选择了难度系数比较低的上法,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上法。我认为不可取,不应提倡推崇。参加研讨会觉得意义不大,老师字字句句“嚼烂了喂”,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激不起学生丝毫情感的涟漪。自己这样教,常了也感到没意思,学生也会觉得没兴趣。我在武夷山参加了一个语文学术会议,听了钱梦龙老先生的讲座,钱老先生有这么一段话,说他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文老师教文言文没有像现在这样教得杂细,但他们当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显然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原因是他的老师很擅长教文言文,教得得法,钱老先生举了他的两个老师,一位是周老师,周老师特别喜欢教学生吟唱诗词,“帘外雨潺潺”被周老师读得眉飞色舞、摇曳生情,令人遐想,学生们常“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另一位是庄老师,庄老师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字逐句串讲,讲课如高山流水,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就像流水击到山石,定会激起美丽的思想浪花,庄老师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令人如沐春风,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他们评点,重点加点,难点加圈,圈点以后,总要声情并茂地拉长了声调领他们诵读,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他们都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钱老先生从自己阅读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中,看到了他老师教法中的合理成分。我认为钱老先生的老师的教法可以为此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改进提供参考。

参考一。钱老先生的老师周老师特别重视文言文诵读,通过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增强文言语感。“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便是周老师诵读教法效果的佐证。《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授课老师可以在诵读这个环节下功夫,比如可以范读,像钱老先生的老师周老师那样,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我听过南安国光一老师的《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授课者惟妙惟肖“窥镜”“自视”的肢体语言和收放自如的范读,让人自然想邹忌自诩貌美的那种不无自得的神情。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方法来诵读教学。①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昳(yì)字的读音、断句的问题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可以让学生齐声朗读,朗朗书声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③可以指名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指出或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④可以分角色朗读,按照邹忌、齐王、客人、妻子、妾的角色,引导学生模仿,揣摩、特别是品味邹忌与齐王的对话,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现代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及积极的再创造者,分角色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再创造,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二。钱老先生的老师庄老师文言教法让我们借鉴到: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不能死抠词句,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我认为这种教法有它的科学性,教学内容应该留“空白” 。刘熙载《艺概》曰:“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达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 “不言”即“曲言”,意在言外。清人华琳也曾说过:“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来,凭空蹴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南宗抉秘》)此处所说的“无字处”的功夫,便是设置“空白”的技巧。笔力不凡的作家,都擅长经营这种空白。②结合讲解指导学生评点,重点加点,难点加圈,圈点以后再声情并茂一起诵读。这样疏密相间使学生印象更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流程方式机械、呆板的现象。

除此以外,我认为黄老师的这堂课,还可以这样改进。《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重点难点是“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和人物形象”,突破这个重点难点,可用“课本剧”演绎法。《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活动。”课本剧是以课本内容为主体,以戏剧为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艺术性、创造性。学生要演《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就必须认真阅读、品味作品,才能根据它的内容改编成剧本。这样,学生就有了阅读的动力,会细致地去搜索相关信息,深入地去揣摩语言艺术——邹忌讽谏的语言艺术,学生要把邹忌、齐王、客人、妻子、妾角色的表情演出来,就要揣摩邹忌、齐王、客人、妻子、妾角色的性格和内心,因为面由心生,哪怕是一个眼神,都得理解透人物形象,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如果黄老师的《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尝试这些教学教法,定能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巧妙突破重点难点,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师者眉飞色舞、声情并茂,激扬文字,学生们“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趣味盎然的教与学氛围,定能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对《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例的反思。

(福建南安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纳谏战国策邹忌
高枕无忧
邹忌劝齐王纳谏
高枕无忧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邹忌比美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太宗纳谏
齐灵公纳谏的启示
栾书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