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6-13祖文成贾元义
祖文成 贾元义 苏 郡 许 盈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祖文成 贾元义 苏 郡 许 盈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当前,微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高校应准确把握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微变化,精准掌握微时代的运行规律。本文在具体分析微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融入“微生活”、增强“微力量”、创新“微内容”、培育“微文化”、打造“微数据”的思政教育新路径。
微时代 高校思政教育 创新途径
近年来,以微信、微博、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得到迅猛发展并日益普及。以主体的大众性、传播的流动性和沟通的互动性等为特征的微时代,深刻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维方式,且已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表达情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微时代的到来,既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便捷、广阔的工作平台,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微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微变化,如何精准掌握微时代思政教育发展规律,如何充分发挥好微时代的正面价值,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与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一)加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媒介意识,树立正确媒介价值观的必然途径。
微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文化表达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引发了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是对时代变化最敏感的人群,也是一个新时代到来最活跃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对外部多变的舆论环境、多样的文化环境及复杂的社会心理环境的适应力和辨别力不够强,容易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己。因此,高校应以更开放的心态主动迎接微时代的到来,融入微生活,搭建微平台,精心培养大学生的微媒体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微媒介素养,为大学生实现青春梦、成才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是促进思政教育内涵发展的有力举措。
微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现了由点对点到点对线和点对面的转变,信息占有的海量性、传播的飞速性等特点增强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个性鲜明、思想独立、自律性差的“90后”大学生的到来对传统金字塔形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微媒体中的虚假事件和误导性新闻日益泛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高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反思与重视。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更注重人文性关怀,牢牢根据“人”这个核心目标,把学生的思想、情绪、愿望等作为内涵发展的第一信号和重要依据,坚持以学生的“微期待”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微行为”为重要内容,以提升思政教育的精细化和集约化为基本价值目标,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实现思政教育人本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
(三)加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1]。微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微媒体的发展的趋势为切入点,多角度、多维度地把握微时代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影响和长效对策,探索思政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为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微时代的虚拟性与开放性对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形成提出了挑战。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观念是否正确,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而作为当代社会主要传播媒介的微媒体,在打破空间和时间交流障碍、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微媒体中也存在大量虚假、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滋生自私、自利等不良思想,不利于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教育。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微媒体强大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对大学生进行非主流思想文化的隐形渗透。在这些有害信息面前,大学生容易被误导,容易弱化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微时代的大众性与开放性动摇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主导地位。
传统思政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讲座报告、宣传栏、教育读本等形式,对大学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点对面的集中教育[3]。但在微时代,网络即知识的海洋,大学生通过简单的指尖操作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大量知识。这种大众化的社交网络,打破了传统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占有的不均衡,对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政教学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已不再满足教师的课堂讲授与书本知识,不再相信教师的权威,导致传统思政教育的金字塔形状不复存在。教师已经不再是思政教学的主导者与信息的掌控者,变成思政教育的引导者与信息的分享者,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微媒体的影响下可控性减弱。
(三)微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虚假性增加了学生工作的难度。
微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传播者和受众群体化,任何人都可以实现虚拟身份一对多的即时通讯,容易导致大学生沉溺于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弱化现实人际交往,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信息主体与信息内容相分离,造成信息主体发布的信息更大胆,大学生开始挣脱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而思政教育工作者却不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致使思政教育处于一种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的窘境。海量的信息资源与快捷的传播方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某些不良思想观念侵入部分学生头脑,增强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四)微媒体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由于微媒体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某些大学生过于依赖微媒体,其学业基本上靠复制、粘贴,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不利于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和创新型思维的形成。某些大学生利用微媒体进行学术造假,导致学术科研中存在抄袭、剽窃,学术风气不端正的不良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修养的提高。同时,大学生热衷于关注和评论社会、校园热点问题,各种不同的声音、看法、观点在经过激烈的争辩和融合后,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快速汇聚成校园网络舆论的洪流,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进而形成不正确的“意见领袖”,不利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充分彰显[4]。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要与时俱进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微时代”全面影响人们思想、文化、生活的当今社会,高校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高校应大胆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不断凝聚微媒体正能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融入“微生活”。
在微媒体逐渐生活化、大众化的今天,只有快速融入大学生的“微生活”,才能走近大学生的“微世界”,进而走进大学生的“微内心”,思政教育才能快速占领微媒体主阵地。一方面,高校要主动接纳微媒体,学习微媒体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概念、新技术,了解微媒体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掌握微媒体运行规律,提高微媒体工作艺术,自觉地将微媒体打造成为工作的有力平台,从而使思政教育更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高校在掌握微媒体基本原理和价值的基础上,要转变工作理念,切实将“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六进六同”(即进课堂、进公寓、进食堂、进网络、进活动、进家庭,同学习、同住宿、同就餐、同交流、同活动、同教育)的工作理念纳入微媒体工作范畴,更注重思政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文性,即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期待、价值诉求和生活行为等作为了解“微生活”的重要线索,坚持把走近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作为融入“微生活”的核心目标,做到以微媒体引领学生思想,以学生诉求推动微媒体发展,以提升学生思想和生活幸福指数为基本价值取向。要通过微媒体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认真分析学生在微媒体的“关注”、“评论”和“转发”,寻找学生微媒体的聚焦点和关注点,深入剖析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思想动态,在细微的生活细节中探索思政教育工作新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积极搭建师生互动的微媒体平台,造势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微媒体的发展背景和历程,引导学生通过微媒体加强与教师的互动,鼓励学生勇于交流、善于交流和贴心交流,切实将“生硬”的思政教育做到学生心中、学生头脑中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实现思政教育由教师“独唱”转变为师生“合唱”,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二)增强“微力量”。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其在加速社会信息变革、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关键是增强“微力量”。基于此,高校在微时代要打造一股信念坚定、作风优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能力突出的“微力量”。
1.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价值。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近、最亲密的群体,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在心理接受力、行为认可力方面更有说服力。辅导员要主动走进微时代、走近大学生,积极学习微媒体知识,正确理解微媒体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路径,提高运用微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水平。要积极学习管理学、计算机、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知识,并进行跨学科的系统研究,增强在微媒体媒介上运用多学科知识系统解决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热点难点问题的掌控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微媒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自身微媒体素养,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自我研究与学习借鉴等方式,逐步养成微媒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自身的 “微思想”、微语言”、“微行为”引领和培育大学生的微媒体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媒体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科学性。
2.要重视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为代表的优秀学生群体的力量。优秀学生群体本身就是大学生,他们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及微媒体关注点等有最切实的体会和最真实的感受,通过开设微媒体相关培训课程、微媒体素质拓展等形式,增强微媒体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运用微媒体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基本能力,从而避免相关舆论突发事件的发生。
3.要切实发挥专业教师的重要作用。专业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等状况最为清楚的群体。高校要引导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穿插进行思政教育,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传道授业,又要进行解惑答疑,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微媒体的价值,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
(三)创新“微内容”。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前瞻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微时代,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以更开放、更创新的理念变革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弊端,牢牢扭住学生的“微诉求”、紧紧抓住学生的“微思想”、时时掌握学生的“微行为”,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高校要在吸收传统一对多思政教育模式精华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现代管理服务理念,根据微媒体的最新发展趋势,结合思政教育实际,创新性地开设微媒体应用课程、微媒体使用指南、微媒体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实施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创新性,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微媒体素养,彰显思政教育人文性、生活化、互动性的本质特征,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内在活力和原生动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回应学生的多元诉求,畅通学生的反馈渠道,以更灵活多变的思政教育模式吸引学生、凝聚学生、教育学生。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共性和个性教育相统一,在思政教育中穿插集体精神、团结协作、自律意识等素养的培养,全面提高微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微媒体综合素质。高校应及时总结思政教育案例及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准确分析微时代的发展趋势,从中提炼出微时代背景下做好思政教育的规律性原理,指导思政教育实践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体系逐步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中,通过课堂讲授、微媒体评论、师生讨论等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外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最佳效果。
(四)培育“微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风格的真实写照,是高校品牌形象的重要依托,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够辐射当代社会的思想内涵和主流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5]。高校要坚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培育“微文化”。在继续依托大众传媒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微媒体的价值,通过微博客、微杂志等载体拓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政教育理念,弘扬、传播“树人、求真、包容、开放”办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微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软实力和真功夫。建立微媒体互动平台,打造官方微群、社团微群、班级微群、教师微群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学生对“微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增强“微文化”培育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通过开展一系列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时代性的微媒体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微公益、微慈善等充满正能量的微活动,从而以正确、积极和健康的“微文化”占领学生的微媒体舆论阵地。积极邀请优秀校友、成功人士等来校作报告,向大学生讲述自身成长成才的奋斗历程,切实激发大学生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引领“微文化”、塑造大学生微媒体素养,切实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载体建立健全“微文化”培育体制机制,打造校园微媒体文化品牌,发挥思政教育的人文优势,吸引大学生对微媒体的关注点,激发大学生的“微文化”培育兴趣点,逐步形成“微文化”共识,促进大学生将自身成长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将自身“微文化”主动融入校园文化,切实发挥“微文化”对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凝聚引领作用。
(五)打造“微数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发挥数据价值为核心的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一场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的大数据革命即将引爆,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将在这个时代胜出[6]。在微时代背景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大势所趋。高校应在大学生入校后就建立大学生信息数据库,具体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住址、是否单亲、是否贫困、学习成绩、性格、爱好等,并根据学生四年在校时间的学习、生活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数据更新,精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发生大学生突发事件或微媒体舆论事件,就可以及时从学生数据库中调出学生近期的学习、思想情况,尽快了解引发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在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量化。在日常的思政教育管理中,特别是在微媒体舆情掌控中,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从中寻找相关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对学生某些可能发生的学习、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作出预测,进行危机预警,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谈心谈话,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前瞻性。
大学是开放性的文化组织,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7]。高校应密切与腾讯、新浪等微媒体运营商及当地政府机关、兄弟高校等社会关系系统的联系,开展协同合作,建立外部社会关系系统数据信息库,发挥微媒体在表达思想、抒发观点、认识世界等方面的正面价值,共同研究微媒体下虚假新闻、诈骗等违法行为的监测方法和应对措施。一旦发生微媒体下的舆论事件,高校就可以借助社会关系支持系统数据库,寻求外部力量支援,从而提高预测和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1]祖文成,许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25):120.
[2]吴衍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114-116.
[3]童卫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1-124.
[4]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2013(4):1-4.
[5]吴衍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251-1255.
[6]徐继华,冯启娜,陈贞汝.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M].中信出版社,2014.2.
[7]吴衍涛,许盈,祖文成.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与方法[J].高等农业教育,2012(9):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