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一场高效的可视化会议

2014-06-13堀公俊

商界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切入点图表分组

堀公俊

说起“开会”,很多人联想到的不是一些无用会议,就是某种形式化会议。一般来说,当我们开会或者讨论进行得不顺利时,可能就会突然因找不到会议重点而失去方向。这时,变革传统会议模式有助于你改变会议的整体情况,并能有效推进会议进程。

用图形圈起关键词

在传统的会议模式中,大家都习惯于记录与自己相关,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会议内容。所以,这就容易导致每个人记录的讨论重点,以及对结论的解释可能完全不一致。一场可视化的会议,能帮助我们消除这些阻碍。

在整理会议内容时,可视化工作法需要从发言中寻找关键词,将发言概括成简短精炼的句子。因为概括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可视化工作法整体的质量。所以,在概括的时候,既要尽可能地再现发言原本的意思,又不能过于冗长,否则成员会不明白具体要表达的意思。

为了使讨论的重点更为突出,应该强调关键词和概括内容,并区分出轻重缓急。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呈现方法来突出重点,比如字体放大、加粗或变换颜色;在关键词下面添加线条或方框;在文章的开头画上各种符号;将标题用各种图形圈起等。

但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强调是为了区别于其他内容,切记不要做过了头。如果把全体内容都强调一遍的话,那和什么都没强调效果是一样的,甚至可能会变得更加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重点只是一个个被单独地记录下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定位并不明确。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结构化。

结构化分为“将相同的意见聚集在一起排列起来”和“分清聚集在一起的意见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个阶段。前者可以使用各种图形来表示聚集,后者一般使用箭头符号来表示关系。

一般来说,图解工具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又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工具。

不遗漏不重复地归纳意见——“树状图”。按照层次的不同将项目逐个按阶段进行归纳的图解,逻辑树状图等。

重叠产生新的构思——“社团型”。通过整理不同小组的相互重叠情况来寻找新的关系的图解,圆形交错图等。

按时间的变化进行整理——“流程型”。沿着时间变化和因果关系等基础轴来归纳意见的图解,流程图等。

当机立断地分割讨论——“矩阵型”。绘制表格来归纳,以及按照切入点整理意见的图解,T形图表等。

为了达到最好的结构调整,我们可以将讨论的全部内容重新整合,也可以将难以理解的部分,单独拿出来重新整理。

理清你的逻辑

在记录发言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发言都记下来。准确地选择会谈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录显得尤为重要。不善于取舍发言内容,就找不到重点的话,从而会议变成了不得要领的记录,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而可视化工作法的好与坏也取决于归纳能力是否得当,这就要求记录人能正确地理解发言的含义。

纵向逻辑抓住头绪

一般大家交流的时候总是把精力集中到“我想……”或者“应该……”这类结论上。因为发言人都自有他独特的思考过程。大多数的情况是,从事实和经验出发,凭借各种标准及原则进行理解和判断之后,最终得出结论(意见)。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推论,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纵向逻辑。

横向逻辑抓住定位

相对于纵向逻辑,横向逻辑能表示“发言的定位”。一个题目(论点),可以有多个思考的切入点。例如,谈起“我们公司应该……才好”,是从客户的立场来考虑,还是从公司的立场来考虑,角度不同,领会到的意思也不同。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不是应该这样做吗”,还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现在正在谈论的题目,都有哪些切入点?每个发言内容又有哪些主张?整理好这些,自然就弄清了各个发言在整个讨论中的位置,这就是横向逻辑。

沿着纵横逻辑的方向倾听别人的谈话,比起只听结论更容易深入理解谈话的含义。在摸不清发言内容头绪的时候,可以提问“为什么那样想”,以此理清意见的条理及定位。

大多数情况下发言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有人按照“背景→判断标准→结论”的顺序说明,也有人按照“假设→验证①→验证②→考察”的排列法进行叙述。一旦找到发言的结构,就容易判断发言的重点在哪里了。

分组建立关系

人们通常不善于理解复杂的事物。比如说,从口袋里取出硬币全部倒在桌子上。只有几枚硬币的话,瞬间就能判断出有多少钱。可是一旦超过五六枚,如果不先分清种类,一种一种数清楚,就无法知道是多少钱。

可视化工作法也是同样,尽量把讨论的内容分成三部分,最多分成五六个项目,如若不然,成员们就不能同时把握全局。因此,分组化和建立关系是必要的。

分组化可大致分为“从树枝到树干”(归纳型)和“从树干到树枝”(推论型)两种。

从树枝到树干(归纳型的分组化)

归纳型分组化就是将相似的内容集合到一起建立一个小组,小组和小组再集合建立中型小组,按照这样的步骤,最后建立大型小组的方法。

归纳型的方法,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是全体成员都能参与完成的协作。但是,花费的时间比推论型要长,因为是从细小处着手不断累积,所以难以掌控整体的平衡,并可能会遗漏某些内容。

从树干到树枝(推论型的分组化)

从某个切入点出发将整体分为2~3个小组,并在已分出的小组中,再继续分出小组的方法就是推论型的分组化。找准切入点,内容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很好地进行结构化。如果找错了最初的切入点,最终将导致失败。因此,不熟悉这个方法的人很难运用好它。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用另一种方法进行再度验证,是结构调整的秘诀。比如说,如果是从最小的小组开始,那么,就从宏观的角度来检查,看看已经建立的小组间关系是否平衡。反之,就从微观的角度来检查,看看小组是不是已经收集齐全。这样做,利用了双方的优点,可以完成理想的结构化。

但是,无论从哪种方法下手,都会为“切入点”而烦恼。比如,关于“我们组织的特征”的意见,可以大致分为“优势”和“弱点”两个小组。或者从内容着手,分为“人”、“物”、“资金”、“信息”等几个小组。

框架结构相当于整理信息时的准则。知道得越多,归纳总结时的视点就会越广阔。当讨论陷入困境时,可以提议“是否能够按照这样的框架来讨论呢”。只是,虽然被称为准则,但并不一定能确保只要掌握框架结构,讨论就会顺利进行。完全依靠它的话,不仅可视化工作法,讨论本身也会变得普通而乏味。

可视化工作法不只是记录,还是一种讨论的工具。在意见匮乏的情况下,还可用于复习从开始到现在的经过,明确论点的所在,引导成员提出新的见解。或者,当讨论陷入焦灼状态时,还能够防止会场气氛过于激烈。在冷却头脑的同时,用全新的视点来重新审视会谈本身,能够发现意想不到的突破口。

可视化实战场景

在我们周围可以用到可视化工作法的场合有很多:正式会议,同事朋友在一起的非正式会议,与客户的贸易谈判和商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讨论记录、采访记录等。但是,不同的会议场合,它所使用的可视化方法各有不同。

普通例会

这种会议时间短、周期固定、参与的人数较少,并且讨论的内容大体上已有所设定。这种会议可视化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首先,在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议题(讨论事项)的同时,提醒大家认清议题的分量。同时标注上预定的结束时间,营造出在时间内必须完成讨论的气氛。

其次,依照决定了的议题按顺序讨论,分条罗列出大家提出的意见,并根据会议中所做出的决定,明确行动方案。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每一条决定都必须确定出由谁来做,期限是多久等。

想法和问题意识相互磨合的场合

像这样的会议,在让成员们各抒己见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统一成员观点的步骤。因为是自由的谈话,所以不使用可视化工作法似乎也可以。但是如果有人提出了与要点密切相关的意见,却不能作为记录保留下来。结果无法确认大家有哪些共同的想法,会议将变成与会成员随便发泄情绪的地方,最终不了了之。因此,即便是自由随便的谈话,也应当保留记录。

首先,不停地记录提出来的意见,开始可以进行单纯的地罗列,随着会议的进行渐渐弄清各个意见的定位以后,再擦掉琐碎的信息,并将内容分组化。这样,即使在讨论跑题或重复的时候,这样的记录也不会妨碍会议的进程。

像这样把可视化图表展现在成员面前,成员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现在正在讨论什么,以及到现在为止都谈论到了哪些内容。尽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抱有相同的认识,同时,图表还增强了成员的共同感,使讨论向积极的一面发展。

在必要的场合进行全面性的讨论

这种类型的讨论容易跑题,论点容易偏离,所以谈话必须网罗所有需要讨论的内容,不能有所遗漏(例如,只讨论到了组织的弱点)。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适合使用能够网罗必要论点的图表。能够提供合适的图表当然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我们需要把握好出示图表给成员的时机和方法,不能给成员造成“仿佛被框架束缚着不舒服”的印象。而且,在按照讨论内容填充图表的时候,是一格一格按顺序往图表里填写内容,还是想到哪里就把意见随手写到空格里,哪一种更合适应该由成员来选择。这样有助于会议的推进。

在各抒己见的研究会中

由于这类场面,出现的意见会很多,为了营造出积极接受所有意见的氛围,我们可以使用大量纸和卡片式图表。

因为很难想象出大家会提怎样的意见,所以,比起将意见按顺序依次排列的目录型,我们更应该选用可以从四面八方分散记录的曼陀罗型图表。先将题目写在纸的中心(要大一些),然后开始在它的周围记录意见。

出现不同的意见时,可以将它和到现在为止出现的意见完全分开记录。反之,当出现了与前面发言有相似之处的意见时,可以记录在已有的意见的周围。这样一来,内容就自然而然被结构化了。当然,这样的工作法,由于无法进行修改,所以一开始就要设想好如何布局。标准的曼陀罗型布局通常分为4等分、6等分、9等分。

可视化工作法对于场面的气氛有相当大的影响。要想使研究会气氛活跃,不但要选择色彩鲜艳的笔来书写,还要多使用流行的标注和插画。如果希望所有人都能参与的话,可以发给大家便签或A4复写纸。同样将成员分组,然后把讨论得出的结果记录在纸上,提高成员的参与意识。

猜你喜欢

切入点图表分组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