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淮河水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价值

2014-06-13王庆利

科技视界 2014年9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水利

王庆利

(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450000)

水是生命之源,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日益紧密,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彰显文化的作用,因此,加强水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 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 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淮河水文化历史悠远、 内容丰富。淮河在哺育沿岸人民的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和浩如烟海的典籍,这也正是淮河所特有的历史地位和蕴含的非凡价值,所以,研究淮河水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价值,对于总结历史经验,继承流域文化遗产,丰富当下精神文明的内涵,从而为今天淮河流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淮河水文化的内涵

1.1 水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黄易·贲卦》,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辞海》把文化定义为“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1]

水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水务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2]。它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 水一旦与人发生了联系,人们对水有了认识,有了思考,有了治水、用水、管水的创造就产生了水文化,所以说水文化的实质是透过人与水的关系反映人与人关系的文化。

1.2 淮河水文化的内涵

“走上走下,不如淮河两岸”。 淮河水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淮河水务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淮河水文化是受淮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区域文化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具有淮河流域特点的水文化[3]。

淮河是我国东部的重要构成部分,正是淮河水哺育了这片辽阔的平原上的人们,才让我们得以繁衍生息。由古到今,人们在发展中对淮河的治理、认识、感知,形成了淮河流域文明,形成了具有流域特色的淮河水文化。在古代文明中,淮河水是中华文明的源泉,是淮河流域社会发展的杠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现代文明中,淮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样对经济和农业发展、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2 水文化的表现形式

2.1 形态文化

2.1.1 水利工程

淮河流域发展水利事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的十几个诸侯国为了角逐争霸,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有:公元前605 年楚国令尹(即宰相)孙叔敖在今寿县境内兴建的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芍陂,也就是现在的安丰塘。 同时兴建的还有河南期思雩娄灌区。春秋时河南的徐偃王在淮阳(陈)上蔡之间,开挖了人工运河,沟通陈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称霸中原,在今扬州附近开凿邗沟,沟通了江淮,成为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战国时魏国开凿了开封至沈邱的鸿沟,沟通了黄河与淮河等[4]。

2.1.2 水利景区

为了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各地市利用淮河流域已有的自然资源建设了一些水利景区, 如蚌埠市的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2004 年水利部批准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8 年被评定为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 该景区景色十分优美,水中有山,水中有桥,水光山色浑然一体,各处树木苍郁、静谧幽雅、鸟语花香,既有“都市鸟岛”的美誉,又有“天然氧吧”的美称。南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涂山,而涂山则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根据地,是古涂山氏国的所在地;北邻广阔的淮北平原,如铜墙铁壁般而又生机盎然的淮北大堤,担负着淮北平原工农业生产的防洪任务。

2.1.3 水利文化

隋唐时期,江淮地区经济更加繁荣。自隋炀帝开挖南北大运河后,通济渠横贯淮河流域,沟通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沿运河出现了许多盛极一时的大都会。 北宋王朝都城汴梁(开封),是当时“天下富商大贾所聚”之处,不仅是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故都,城内有古老的开封铁塔和著名的相国寺。 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以开封为背景,描绘当时都城的繁荣景象。 “淮右名都”扬州,景色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不仅赢得了历代帝王和文人骚客的青睐,而且还吸引了阿拉伯、伊朗、印度和日本等国际商贾,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2.2 生态文化

2.2.1 淮水活动

无论是人们对淮河恬静优美的景致的喜爱还是对他怒吼咆哮的洪水的畏惧, 淮河流域从古至今围绕淮水而形成的民俗活动种类繁多,如祭祀淮河湫神,祈求降雨;淮河健康生命行;淮河论坛;淮河书画展等一系列民间自发的或政府组织与淮河息息相关的活动。

2.2.2 淮河管理

淮河水主要用于农畜用水、城市供水和水上运输。 千百年来沿河人民用淮河水进行农业灌溉用水、畜牧业养殖、城市生活和生产,古时设有水部(属工部四司之一)进行管理,现在设有淮河水利委员等部门进行管理。 在我国古代时期淮河水还有航运的作用,例如上述提到的自隋炀帝开挖南北大运河后,沿运河出现了许多大都会[4]。

2.2.3 法律法规

安徽省颁布的《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以及2004 年9月淮委批复的 《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水文遥测及信息系统工程》。

2.3 文明文化

2.3.1 历史底蕴

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与淮河相关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早在4000 多年前,夏王朝就在颍河上游的登封建都,这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开端。 继夏而起的商朝,也首先在河南商丘一带艰苦创业。夏商王朝的兴起,创造出代表世界东方的灿烂文化,堪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古文明相媲美,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之源。早在3000 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淮”字的记载,稍后2900 多年前的西周钟鼎文中也有“淮”的字样。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有“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的诗句。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禹贡》云:“导淮自桐柏,东会泗、沂,东入于海”,并对淮河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2.3.2 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吟诵淮河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大量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诗词。 淮河源头——桐柏山,是神话中盘古开天劈地的地方。 这里,太白顶雄居山巅,云台山毗邻峰侧;淮源山溪容纳百川奔腾而下,“万顷白云蒸绿壁,一声黄鹤唳青霄”。 在河南淮阳,人们为追忆“三皇五帝”之首天皇伏羲氏的功绩建筑了伏羲陵庙。 相传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画八卦,妻子女娲手拿矩尺,炼石补天,积芦灰以止淫水,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佳话。 郭沫若著《中国史稿》中,把伏羲氏称作淮河流域民族的祖先。 鲧和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 据史载,大禹是淮河流域河南登封人,他曾三次到桐柏山察看淮河水情,征服淮河水妖巫支祁,使淮河不再泛滥。安徽怀远县的涂山,相传是大禹取涂山氏和大会诸候的地方, 后人在涂山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禹王宫,象征涂山氏的天然石像——启母石矗立在禹王宫前。涂山隔河相望是荆山,在那里曾为大禹的儿子建造过启王殿,山腰有白乳泉和望淮楼,在那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联:“片帆从天外飞来, 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荆山脚下的“断梅谷”,是长淮三峡之一,更是风景秀丽的天成佳景。

2.3.3 地域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 多处。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 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盱眙县下草湾遗址;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连云港桃花涧遗址和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现已发现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遗址100 多处。 其中1977、1978 年在河南新郑县发掘的裴李岗遗址,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陶器的广泛使用和图形文字的出现,说明淮河流域的人类当时已经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古老淮河很早以前就已成为淮河流域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 从漫长的文化史分析,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兴盛于淮河流域的宋、明文化,并与中原文化汇合,才使中国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样的时代[4]。

2.3.4 革命传统

淮河流域的劳动人民不但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同时又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军部设在盱眙的黄花塘,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淮河两岸,运筹于洪泽湖畔,为拯救民族危亡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解放战争中,淮河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积极支前,从中原突围、孟良崮战役、苏中七战七捷到震惊世界的淮海战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4]。

2.3.5 文人故乡

“临淮自古多名士”。 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历代的政治变迁,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物。 除产生许多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外,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 如管仲、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刘邦、项羽、韩信、蔡文姬、曹操、诸葛亮、朱元璋、施耐庵、吴承恩、孔尚任,特别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也诞生于此,可谓群星灿烂,光照千秋。

3 淮河水文化的功能价值

3.1 整合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 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淮河水文化的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淮河水文化的研究,以文化为媒介,把人类千百年来围绕淮河流域进行的水利工程和水利景区建设、水利科技发展、涉水诗词歌赋、书画摄影以及和淮河相关的各种民俗历史、制度法规、会议活动等进行整合。 其次,在对淮河流域水文化整合的基础上把淮河水文化和淮河流域的其他文化相结合,例如,水文化与饮食文化相结合,展现水在饮食中的重要作用;水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体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水文化与交通文化相结合,突出水运是交通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其他文化的融合,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5]。

3.2 导向功能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来自实践而高于实践,因而能指导实践。 淮河水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人们对淮河水文化的认知度的提升,树立淮河水文化形象,凝练淮河水文化精神,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在群众心中形成一种共识性,从而有效的达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水生态、防治水污染,保护水文化遗产、促进水文化进程。 例如淮河水文化的导向作用让人们有意识地通过淮河生命健康行活动保护淮河的可持续发展。

3.3 规范功能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 这也意味着某种规范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规范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规范的功能。 淮河水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规范实践层面水事活动的功能[6]。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办法等强制性行为规范,这些都是淮河水文化中制度文化功能的集中体现,这是一种非情感、超意志的强制性的规范功能。 这种水文化的规范功能不仅规范从事水事活动人们的行为,而且要求全社会都要共同遵守,如颁布的《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第十条规定禁止向淮河流域水体、河床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及其它化学类有毒有害废液和贮存、堆放、倾倒垃圾、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二是人们遵循长期以来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基本道德、习惯、行为准则以及对水和水利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是一种情感、意识的内在强制性的规范功能。例如水利工作者为了除水患,兴水利,造福人民,长期自觉艰苦奋斗在水利战线上,为淮河的发展默默奉献;又如水文工作者每到汛期,越是风险浪急越是要去测水位,查汛情,这些都成为水利职工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7]。

3.4 传承功能

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水文化传承功能是由于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可以通过传达、传递和传授达到继承和弘扬的功能。

任何文化一旦形成,不仅作用于当代,而且影响未来。例如人们在淮河流域长期治水实践中,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发明了新的技术手段、材料器械,也饱尝失败的艰辛和教训,这些均值得后人充分的学习和借鉴。 再如从古至今人们通过诗词歌赋、书画照片对淮河流域各种事物的记录,是对淮河千百年来变迁的见证,是后人认识淮河的重要凭证。这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的淮河水文化都是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无限资源, 是淮河水文化能够一直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因素[8]。

4 淮河水文化建设规划实践

滔滔淮河之水流淌千年,沉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淮河流域自古至今对当地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淮河流域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 全流域跨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自然景观独特,历史遗存丰富,是继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之后我国第三大地域景观带。 山水秀美。 淮河流域山多景美,嵩山、鸡公山、八公山、皇藏山等名山林木茂盛,景色怡人;河渠纵横,库塘众多,湖泊洼地星罗棋布,水域广阔,水面2000 多万亩,京杭大运河进入淮河流域后,串联了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湖泊,使淮河流域更具灵性。然而,在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流域内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文化遗产受到损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进行淮河水文化建设规划是推进民生水利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认真贯彻落实《水文化建设纲要(2011-2020)》的举措。 实施淮委水文化精品战略,精心打造淮河文化大讲堂等水利行业水文化品牌,创作一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实现水利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水文化建设成果日益丰富;丰富治淮工程文化元素和内涵,加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完善以扩建治淮陈列馆、建设职工书屋为重点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使治淮工作的文化品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加强淮委水文化普及教育和传播,增进水文化国内外交流,建立淮委水文化建设大格局,加大资金投入和队伍建设,基本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务实开放、特色鲜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与治淮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水文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9-10]。

5 结语

上述通过对淮河水文化的内涵研究,使淮河水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刻,通过系统的分析淮河水文化在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三个层次上的表现形式,使淮河水文化的挖掘更加深入;总结了淮河水文化的四种功能价值,整合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传承功能。 我们要以淮河文化资源为依托,借助豫、皖、苏、鲁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脉佳水,进一步增进沿淮各地之间的交流合作,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共促繁荣进步,共创发展伟业,努力把千里淮河打造成为推动淮河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两岸人民群众的“黄金水道”,更要通过深入挖掘淮河传统水文化遗产,梳理淮河传统水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核,切实保护好淮河沿线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水文化遗产,为实现我国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1]李悦,刘建林,朱记伟.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价值研究[J].西部文化.

[2]李宗新.水文化的主要功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3]吴圣刚.论淮河流域文化的特征[J].

[4]陈琳,陈丽丽.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Z].江苏地方志,2007-1-46.

[5]孟亚明,于开宁.浅谈水文化内涵、研究方法贺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

[6]毛春梅.新时期水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水利文化的关系[J].

[7]闫彦,王生云.浙江水文化建设实施对策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8]余渊.关于安徽水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淮水利科技.

[9]汪健,黄健勇,费薇分.浅议江南水文化的特色与发展思路[J].中国水运.

[10]侯成波,车向芝,杨淑凤.水文化如何发展与繁荣[J].水利论坛.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水利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水利
我生命中的淮河——为纪念治淮60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