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改革背景下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探讨

2014-06-13张文杰

时代金融 2014年6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科学发展经济管理

张文杰

【摘要】现阶段,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以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瓶颈,为此需要相关机构积极寻求更多促进经济科学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体现在下述方面。

【关键词】经济管理 国家战略 科学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这标志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完成新一轮改革的路线准备后,组织准备也进入成型阶段。

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改革的重大原则、方针政策、总体方案;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长远性、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改革问题;指导、推动、督促中央有关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组织落实。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其历史必要性。从改革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看,容易改的都已经改过,留下的都是“硬骨头”,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矛盾盘根错节,要解决复杂的改革问题,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因而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来协调和冲破各种利益关系。

一、深度改革背景下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一)发展中的“中国模式”实质上为客观性社会事实,即从中国改革实践过程中逐渐衍生而来的,其呈现为显著的持续动态性

(二)多年来,学术界针对于“中国模式”问题始终争论不休

其中争论的关键点在于“中国特色”的中国发展道路是否需要改变:持改变观点的学者认为,现行“中国特色”的中国发展道路已难以满足多方需求,此时则需要推进“三高三低”的低端中国特色逐渐向“五个文明”共建的高端中国特色转变;而持不改变观点的学者认为,现行“中国特色”的中国发展道路是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形成的,其可持续性受制于一场内涵与外延均较广阔的转型升级,所以无需改变现行“中国特色”的中国发展道路。

(三)深入研究发现,“转型升级”是确保“中国模式”始终有效性重要途径

因此要求相关机构着力于经济管理层面及社会治理层面实现转型升级。此外还要推进“自然变量”的发展模式逐渐趋于“社会变量”发展模式转变,同时逐步加大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为“中国模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为达到“中国模式”可持续性发展目标还需推进技术追求逐渐向价值追求转变

塑造技术与价值双重成功的良好局面。具体措施表现为:首先,明确以科学政绩观为主的价值观念;其次,构建完善的利益引导机制,加大该项机制执行力度;再次,推进政府激励与鞭策由物质层面逐渐向价值层面转变;最后,切实将经济和社会共建的价值理念及政策工具落实到位,以充分发挥其高效性价值效应。

(五)“中国模式”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寻求市场化与社会化两条腿走路模式

即通过逐步深化市场改革以规范“中国模式”,具体体现为规范要素结构增长格局、优化调整产权结构及需求结构、推进产权关系清晰化与国有民营均权化;另外,通过强化社会改革与社会建设以规范“中国模式”,具体体现为健全内需主导型经济体所需基本社会制度、积极推行“分权让利”于社会等。除此之外,为更好的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推进政府改革与建立完善的评价“中国模式”得失的综合评价体系,依托于此为“中国模式”快速稳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深度改革背景下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相关措施

(一)颁布与时俱进的财政政策

合理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往的财政政策越来越难以满足各方经济管理要求,此时必须推动财政政策逐渐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同时在稳定的金融环境中,若未发生重大经济损失事件,则货币政策便可保持原状态稳定运行,无需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随着各项经济体制变革不断深入,传统的各项财政政策已无法与新经济体制相配套,以此不利于各方经济管理活动正常运行。所以要求政府机构颁布积极的财政政策,依据该政策提高资金运作透明度,保证经济管理完整性、有效性。

(二)充分发挥货币组合的优势

近年来,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以致我国外需大大减弱,投资与消费增长有所减缓,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保持必要的货币支出力度,切实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效应,即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明确财政支持的切入点与着重点,全面挖掘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之处,之后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落实好风险防范工作。

另外,之所以要充分货币组合的优势,其原因在于: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使得全球资本流动性持续扩张,并且国内货币存量仍然较大;第二,国内诸多中小企业因资金匮乏,使得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运行。

(三)寻求促进经济科学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际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确保中国经济科学稳定发展,仍就在国际金融市场内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劲驱动力,因此既需要合理运用受影响较小的经济发展动力,尽可能保障其有序发展;又要着眼于政策环境、自身现状等多方面刺激受影响较大的经济复苏。第二,有效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由于金融市场内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因素,以致我国经济呈现下滑趋势,尽管如此但我国物价水平反而持续上涨,为此要求运用更多有效措施控制物价反弹。实践表明,物价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而且也较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要求相关机构通过健全税制改革、提高生产与供给水平等措施有效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为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受基本国情的影响,使得仅依靠投资或出口等方式根本无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近年来国外经济市场发展不稳定,并给予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适当扩大内部需求,以激发中国经济能量,真正意义上实现自足自给;第四,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始终面临着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深入分析发现,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如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推动医疗制度变革,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关键所在。与大国的关系出现问题,往往产生损害到发展和安全的严重后果。今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压力明显加大,复杂性的一面进一步显现。面对中美关系事端频发的不稳定状态,我国在正视现实,承认中美结构性分歧长期存在的基础上,为化解纷争展开了高层战略对话和协商,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排除两国关系的干扰,维持了中美关系大局的稳定。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不断深化,在能源、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同时还保持了中欧关系平稳发展势头,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巩固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增进政治互信,改善民意基础。加强同新兴大国的协调与合作。

(五)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

金融危机后,我国不仅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重建和国际体系的调整,我们还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伊核、朝核问题会谈,支持周边国家政府稳定国内政局的努力,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防核扩散、能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主动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中国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既从自身做起,也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发挥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

三、结论

深化改革背景下无论从能源、环境保护层面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看,“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一伟大创举。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既能够解决我国资源环境持续恶化问题,又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以说“低碳经济”是转变我国经济管理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

着眼于未来五年,控制地方债快速飙升的根本之计,还是让经济转型升级“动真格”。这有必要建立决策者的责任跟踪机制,无论其升迁与否,仍然要担负相关借债经济责任,以此遏制其大肆借债的冲动。此外,合理引进市场化机制也是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徐光辉.从“价值创造”开始——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J].管理世界,2011(11).

[2]李稻葵.调整中的经济需换挡补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2(07).

[3]张立群.当前经济形势与稳增长[J].中国金融,2012(12).

[4]张红宇.不同国家政府经济行为倾向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公平与效率的维度[J].党政干部学刊,2012(02).

[5]方大春.包容性增长:中国式智慧的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管理,2013(02).

[6]程晓娟.资源、环境两维视角下区域生态效率DEA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3(02).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科学发展经济管理
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战略新境界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日本颁布“国家战略”帮助“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