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围绕之地:普兰
2014-06-12范久辉
范久辉
在藏文里,阿里有着属地、领地之意,它是强大、不可一世的吐蕃王朝灭亡后,其落魄王子逃到西藏西部地区建立小王国后才出现的名词,有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之分。
上部阿里“堆阿里廓尔松”据说是吉德尼玛衮按三围的地望把它们分给三个儿子,儿子的名字的最后带“衮”,故有着“三衮占三围”之说。
“三围”中布让(普兰)为雪山之围,古格为石山之围,如拓(日土)为湖泊之围。
雪山围绕下的黑土地
说普兰是“雪山环绕之地”,可谓名副其实。可能是上天要让我深刻体会这“雪山环绕”的感受,第一次到普兰都是寒冬季节,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天寒地冻,从“神湖”玛旁雍错往普兰赶路时,“鬼湖”拉昂错的湖水冻成了碎冰涌向湖岸,让人感觉是条条向天怒吼的鬼怪。浪花的末端往往有着直刺天空的大冰棱,仿佛鬼怪向天空的控诉,这时感觉鬼湖果然名不虚传。
而从拉昂错到普兰县的公路,也这样充满着怪异。公路两边的积雪高约一尺,那是大雪之后养路段推出的冰雪通道。冰雪通道末端上的冰棱,也同样刺向天空。天气暗黑,道路冰滑,心惊胆战行驶到了普兰县后,被充沛的阳光安魂。打起兴趣,到千古名刹科迦寺一走,它四边的山头都点染白色,让人分不清楚东南西北,虽然有的山头再过两天,那层白色将遁去。
最后一次到普兰是去年的十一月中旬。经过拉昂错之时,阳光还跟我们打了个照面,拉昂错娇媚动人,湖上碧波如镜,朵朵白云倒影其中,分不清天光和水色。再往下走,落起小雪,到达普兰县后,夜幕笼罩,雪花依旧飘着。第二天早上8点起床后,隔着两层玻璃的窗户往外看,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到,感觉雪还在继续下,虽然有种想回床继续做梦的冲动,但最终还是穿好衣服,拿起相机在外面四处游走,倒也拍出了一些普兰的雪景。
雪停了,太阳先是给普兰县城正南对岸的岗次仁(海拔6388米)主峰抹上红点,然后向四边峥嵘的山峰传染。此时的普兰县城还笼罩在黑暗之中,白天很少见到的野狗已集结着四处觅食,这种情形让人恨不得把手中的相机变成打狗棒,以确保安全。
由于前天的雪下得很厚实,穿过普兰县的新桥与旧桥来到古普尔寺(古宫寺)下方的沙土路时,路面上还辅着1厘米的白雪,没有脚印,只有几朵狗儿印上的“梅花”。爬上一个小坡,有小台地,几只野狗在此撒欢,见我来后,各自散去。
平台的西侧是一座高山,山头成片的废墟是西藏民族英雄甘丹才旺为赎罪而建的贤柏林寺。寺名贤柏林的意思是“得到死者的宽恕”。而平台东边的临河的绝壁上,是观察普兰县全境的绝好位置。
藏语中被称作“马甲藏布”的孔雀河,与从岗次仁山脉流下的支流,在脚下的绝壁下汇合,冲积出阿里地区最肥沃、最丰饶的耕地。普兰县新城位于东北角的台地上,往南是临河的小绝壁。与县城隔河为界的南边的台地是宽阔的耕地,点缀在其中是岗次仁雪山脚下的西德村、赤德村等村落。
西德村盛产一种名叫“西德白”的青稞,曾经是古格王朝的贡品,古格王朝灭亡后,这种名为“西德白”的青稞还流传至今。村民们介绍,这种青稞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恋家”,同样的种子,如果被外村播种,最多一年,到了第二年,长出来的青稞就不会像头一年那么优质。据说农科专家们介入其中以期解开这一现象,至今仍不得要领。老百姓则如同宝贵的看护人一样,小心翼翼且充满警觉地守护着这农家品种,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把它与外来的种子混淆了。
孔雀河在中国境内干流全长仅110公里,然而其流域中粮食播种面积却占到了整个阿里地区大约1/3,粮食总产量超过一半。丰饶的土地也为“落魄王子”吉德尼玛衮提供了重生的力量与希望。
相传当年吉德尼玛衮带着千余骑士“一道离开了自己依恋的故士及王宫,前往象雄故城遁去”,其最初的落脚是如今噶尔县的一个高寒之地。安顿之后派臣民四处打探周边的环境,大臣找到了孔雀河谷这块与吐蕃雅砻河谷相似的风水宝地。而当时象雄的普兰王或出于对王子所代表的雅砻河谷的农耕文化,或吉德尼玛衮的千余骑兵与王室血统,迎请了吉德尼玛衮为普兰王,并许公主为其妻。古老的象雄血脉与高贵的吐蕃王室合流,才有了后来令人唏嘘不已想念万分的古格王朝以及此消彼长的上部阿里三围。
科迦寺的隐秘
虽然科迦寺偏安一隅,但其在宗教上的神圣地位并没有因距离而受到丝毫的减弱。在当地人的说法中,西藏四尊最灵验的佛像,称之为西藏“觉沃”,四个佛像分别面朝四个方向,分别是: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相,称之为“觉沃仁波切”;吉隆县帕巴拉康的释迦牟尼八岁的檀香木等身相,称之为“帕巴瓦第像”;阿里卡孜乡著名的大译师仁钦桑布为纪念亡父而铸造的卡孜断指觉沃;而科迦寺的主供佛银质文殊三尊被称为布让文殊觉沃。
神圣的佛像自然会伴随神奇的传说,那是一部多场景发展的神话剧。场景之一是吉德尼玛衮的嫡孙执政普兰之时,有七位来此传教的印度云游僧来普兰传教,归去之时,向国王寄存了七袋物品,并相约若他们三年内不取回,物品归普兰王所有。三年过后,国王打开包裹,发现是七袋灿灿亮的银子。为行善积德,造福于众生,王迎请来自尼泊尔及克什米尔的造像大师,在孔雀河谷下游如今的中尼边境处,用这七包银子铸造出这举世无双的银质文殊菩萨立像。
场景二是在很久以前有个没有人烟的荒凉地叫杰玛塘,在杰玛唐东边山上的西德寺内,长期隐居着一位高僧及其徒弟。徒弟晚上打水时候发现块闪光的大石头,就告诉了大师。虽然那石头是一块光滑无比、神秘莫测的巨石,但经大师慧眼识宝,认出这是十分罕见的“圣石阿莫黎噶石”,它的出现预示着此地将成圣地,有个灵异神灵将来到,这块灵石也会被深深镶嵌在佛像的底座里面。
场景一与场景二因“圣石阿莫黎噶”而有了交集。历时三年铸造而成的殊胜银质文殊立像被装在马车上,在经过杰玛塘之时,马车突然被圣石阿莫黎噶卡住了。当国王一行和文殊菩萨像受阻于圣石之际,忽然听到文殊像自言自语开金口说道:“吾依附于此地,扎根于此地。”国王喜出望外,就在此地修建了科迦寺,意思就是“依附于此地,扎根于此地”,并把文殊菩萨像供放在圣石阿莫黎噶之上。由于对宗教及高僧大德的强烈崇拜,名寺附近总是渐渐聚集起居民村落,两者相互依存,荒芜的杰玛塘就此改名为科迦。
在2000年的维修中,发现科迦寺的大殿二楼隐藏着秘密的“夹墙”,这面历史久远不为人知的夹墙,隐藏着数尊不为人所知的苯教佛像。有缘见过佛像的苯教活佛李西仁波切在谈起这事时还激动万分,“那是克什米尔风格的,是苯教独有的尊胜佛南迦巴瓦。南迦巴瓦就是《中国国家地理》上的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的山神”。苯教的佛“伏藏”出现在佛教寺院,似乎在“抗争”无人知的过往。有人认为,科迦寺原本是苯教寺院,在藏传佛教流行传播的大潮中,科迦寺也不能幸免。不过寺内的僧人采取了“一些温和的措施,将这些东西暂时封存起来。”
其实从正统记载中的“场景二”中也能感觉到端倪:“圣石阿莫黎噶”可能就是先民的巨石崇拜,西德寺中的师徒两人可能就是看护这巨石的苯教僧人。当然,这也只是我略带“阴谋论”的天马行空的想象。
如今的科迦寺虽然经历千年沧桑,但基本上保存完好,包括里面的壁画,木雕大门,散发着古朴的味道。我最感兴趣的“夹墙”与苯教的“南迦巴瓦”似乎是僧人不愿再提的现实,翻译已经十分卖力地解释,但整个游览路线是一条有导游却无讲解词的沉默之旅。
科迦寺主要的殿堂为觉康大殿与藏文名“嘎加拉康”的百柱殿。参观是从觉康大殿开始的,那里有着最神圣的银质文殊佛像。觉康木质的大门上面钉着排列规则的乳钉,挂在上面的是尼泊尔制作的锁。经过排列在左右新塑的马头明王及不动明王后,再审阅两边身材矮胖的四大天王后,来到觉康大殿,文殊佛就出现在大殿僧人念经卡垫的后面。它右手持“施与印”,左手在腹部往下轻按,两边的胁持金刚手与莲花手观音一起身着华丽的佛衣,因为敷金太多,它们的脸上金灿灿的,令人端详不出原始的细节。圣石阿莫黎嘎被包在金灿灿的佛座之下,也已看不出细节。
文殊佛的背后是一条没有任何灯光与采光的窄小的转经道。在转经时,可以闭上眼睛,单靠手摸着光滑的墙壁所带来的方位感而进行,据说转一圈会有极大的功德。从转经道出来,觉康大殿原本昏暗的照明,魔幻般“变”成灯火辉煌。
从转经道出来,有一条通往二楼的梯子,尽头是主供护法神“班丹拉姆”的护法神殿。在神殿的东面墙壁上开有一个小窗口,窗口内似乎有用褚红色画成的壁画。“翻译”说窗口里面那就是出土苯教佛像的“夹墙”。正好僧人不在,用尽办法爬到跟前,窗口里面是一条宽约60厘米的过道,它可能就在黑乎乎的转经道的上方。在下方看到的壁画到了跟前却看不到了,那是眼睛产生的错觉。
有人说百柱殿是科迦寺最古老的殿堂,为仁钦桑布大译师所建,而且这个呈特殊“亚”字形的大殿形制是大译师在阿里建筑108座寺院的基本形制,如著名的托林寺中的迦萨大殿也是这种形制。这似乎与杰玛塘之地的传说又不一致。
与前几年相比,百柱殿嘎加拉康的最大变化就是在主殿大门前站框外面加了一层玻璃罩,高处的门楣因为触模不到,还是裸露在空气与暗黑的光线之中。门框、门楣雕刻精美,构造复杂,是价值极高的建筑艺术品。它形制规整,对称布局,内容丰富,装饰纹样与宗教题材并行,装饰繁缛且寓意深刻。当然,大部分的人物脸部都被残虐地刮去,只剩体形,依稀能分辨出佛祖、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等神佛。而对于作为其中点缀的各种装饰纹路,如菱形花型、忍冬纹装饰带、金刚杵装饰带、双连珠纹、八宝吉祥、直巴扎怪兽等,感谢破坏者手下留情,保存相对良好。装饰多样的纹路,同样透露出时代审美的特点与雕刻技巧的高超。
进入大殿后,按右旋的礼拜路线,“亚”字形的第一个佛殿主供佛是般若佛母。崭新的佛母远远地座在殿堂后面,被一道栏杆与世隔绝。殿堂四壁的壁画,在尘土及房顶渗下的污水条背后,早已看不到原有的斑斓色彩,有的只是灰蒙蒙色调下的精妙墨线,触手既可摸。壁画画着很多神佛,以佛母为主。在残破的壁画中,依稀可见到“随求佛母”、“度母”、“汤东杰布”等神佛上师,大部分还是辨识不出。这殿堂绘的可能是藏传佛教密宗曼陀罗上的内容。后面几个佛殿的壁画相对简单。个人认为,它们可能是科迦寺改宗萨迦派后所绘制的。建寺初期的壁画早已难觅其踪,这些壁画或是覆于其上,或是绘于改宗时新建殿堂的壁面之上。
转完最后一个殿堂回到大殿后,头顶上的各种张牙舞爪的动物标本令人惊喜。一条粗大的长约五米的蟒蛇从热带运到此地,挂在头顶上方,好似正在草地上“嗖嗖”巡行;棕熊张开四肢正要向你扑来;牦牛双眼被点红,张开的双嘴带着野牦牛的气势。这些似乎让我找到了一点原始苯教的感觉。
传奇西德村
西德村不仅有“西德白”青稞,还有土王平措旺布及其王宫;还有发现圣石阿莫黎嘎师徒的寺院西德寺,这传说又颠覆了科迦寺是普兰最古老的寺院说法;翻译介绍说,在西德寺里面曾有块测试善恶的血色之石等等,这些都让我对西德村及西德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我们要求去参观西德寺之时,正喋喋不休介绍西德村及寺的翻译却面露难色。再三追问下,他道出苦衷,西德寺供有牛头之神,尼泊尔与印度人常去朝觐,对于藏传佛教信徒的他,不宜朝觐此寺院。虽然面露难色,但他最后答应陪我们去一次。
西德村与赤德村相邻,它们广布在孔雀河南岸岗次仁雪山的山脚下,向东一直延续到十多公里的科迦寺,普兰号称阿里的粮仓就全赖于此了。它们的名称,与普兰人一直引以为傲的诺桑王子有关。
又是传说,在很久以前,统治普兰的是诺桑王子。有一位渔夫,因救过龙王的性命,龙王送给他一条宝绳,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猎人用这个宝绳困住了仙女依卓拉姆。在一位隐士的指点下,便将仙女献给诺桑王子为妃。为了报答渔夫的勇敢和功绩,王妃依卓拉姆把诺桑王子拥有的庄园赐给了渔夫。上文的古普尔寺(古宫寺)就是诺桑王子与王妃居住的地方。
也是传说,后来,渔夫的后裔平措旺布酋长和酋长夫人江白时期,在孔雀河南边的西德朵康村,西德喀城堡遗址的所在地,建筑了这座叫西德林的寺庙。在平措旺布酋长的时候,他的势力非常强盛,如果有人骑马从孔雀河前往科迦寺,到了他的城堡对面,必须要下马以示尊敬。
从普兰县城出发,过桥后,是一片黑油油的土地,风一吹,肆无忌惮打向行驶中的车子,若是在夏季,青稞飘浪,阵阵的麦香应是一个陶醉的景象。过了刻于10世纪的普兰观音像到达西德村,之后全是上升的沙土路。虽然上山的路上,能看到泥土垒就而成的巨大规模的断垣残壁,可到达西德寺后,却发现更大的废墟。
西德寺遗址位于西德村的山顶之上,海拔4300米,高出普兰县城近500米。虽几经损毁,但还是依稀看到最辉煌时的形制。它由2层圆形围墙组成,外围面积约有一万多平方米,墙高约25米,墙厚约7米,外围周长约269米,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侵者。据说外围墙和内围墙中间能住100多户人家,寺庙被两层圆围墙所包围,在当时条件下,寺庙的安全防卫措施已经做到了近似完美。而据说有着1700年的寺院,则由集会殿、护法殿、僧舍、大经堂殿等构成,整个寺庙建筑与遗址中的城堡融为一体。
下车后,被遗址所吸引,不是先到寺院朝觐,而是跑到北面的高处,只因那里能拍到俯视孔雀河流域的风景。不经意间,发现有一个不到10平米的殿堂,进入一看,满壁的壁画让人眼花缭乱。壁画的绘画时间可能比科迦寺稍晚,也受雨水的浸渍,不过色彩还是鲜艳,不再是科迦寺的灰色调。壁画中大量出现萨迦派上师及经过“挑选”印度八十四位成就者。其中令人着迷的是在细节,莲座下的狮子,台座上的天女,主尊周边的绿叶植物,在这点上与科迦寺是十分相似的。
只有三个僧人的寺院,因僧人出行给人做法会,迎接的是寺院工作组。他们没有新修大殿的钥匙,所以参观牛头主供佛的愿望也就此落空。不能入内,翻译也就此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
离开普兰县城,又路过“鬼湖”拉昂错。风和日丽,冈仁波齐倒映其中,像是一幅绝美的画卷。若没有鬼湖的传说,拉昂错在心目中绝对是个纯洁的圣湖。我不知道,是因带着神话故事去旅行,还是用心去感受,做一个旅行中的“唯物主义者”,所见即所知呢?
不过,只要有机会,普兰将会是我不会疲倦的目的地。不为其他,只为那充满想象力的传说与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