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圣祖木兰秋狝话康熙

2014-06-12米怜

读者欣赏 2014年6期
关键词:皇子射箭木兰

米怜

第一届秋狝大典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初五辰时,康熙皇帝向太皇太后问安后,“遂往狩北界”。皇子宗室、满汉朝臣、八旗精兵伴驾,一行人浩浩荡荡:北出长城要塞喜峰口,会蒙古喀喇沁部迎驾王公并三千骑兵,在辽阔的游牧区经察汉城、乌兰布尔哈苏、席尔哈河、拜查……最远行至巴尔汉附近的温泉,十六日“驾旋”……沿途一路骑射行围。

随驾文臣高士奇在其所著《松亭行纪》中记述下了这趟骑射之行的盛况:

“喀尔沁(即喀喇沁)部落以骑兵三千前驱列围,分左右翼,持两白旗,连冈截野,驰二三十里或三四十里,遇有平旷之地,围乃渐合。高山峻岭,望而岞崿,类皆土壤,策马可登;茂林青榛,参天匝地,猎骑纷驰,穿林带谷,司马相如所云‘雷动猋至,星流霆击,庶几似之。”

时年27岁的康熙帝能骑善射,血气方刚。围猎之行刚刚开始,“上(康熙)于围中射一虎,应弦而毙。蒙古诸部落睹上弧矢之威,无不颂服”。

皇威浩瀚,伴驾随围的蒙古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部主动敬献牧场。他们一面护驾行猎,一面“相度地势”,初步划定了木兰围场的范围—“木兰秋狝”从此拉开帷幕。

这个相当于“射箭锦标赛”的清代顶级赛事“岁频举行”。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初设围场,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止,140年间木兰秋狝大典共举行了105次。康熙年间,除三十五年(1696年)亲征噶尔丹、三十七年(1698年)盛京谒陵未能成行,康熙帝几乎年年都去木兰行围。

“木兰秋狝”是满汉语混合词,颇具大清特色。“木兰”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哨鹿”,原指捕鹿时使用的一种哨子,木制,长2至3寸,状如牛角号,用嘴吹或吸,可发出“呦呦”的鹿鸣之声,以此诱捕猎物。“秋狝”是古汉语说法,《左传》有“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之说,《尔雅》释义:“秋猎为狝。”清代的木兰秋狝大典则兼有围捕狩猎、演练骑射、宴赏表演,是一系列以骑射项目为主的综合赛事。

秋狝大典的主项—骑射围猎究竟是怎么“围”的呢?

《清史稿·礼志九》这样记载:“盖围制有二,驰入山林,围而不合曰行围。合围者,则于五鼓前,管围大臣率从猎各士旅往视山川大小远近,纡道出场外,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齐至看城,是为合围。”

皇帝是围猎场上绝对的主角:驰猎行围,一马当先;聚歼合围,身先士卒。康熙礼部侍郎汪灏于《随銮记恩》中记录下了围猎中皇帝的盖世英姿:

“连觉移动者为兵为骑,红白飘扬星光不定者为旗为帜,往来若飞时出时没者为鹿为麋。须臾,风荡云卷,围势已成,鹿分驰四奔,突围欲出,则所至扬鞭呵止之。俄而黄纛从中来,皇上自山顶纵辔直穿场中,天威所临,矢无虚发。有应矢即殪者,有带箭仍奔者,所获不计其数。”

康熙猎后到看城观围:先是皇子、亲王、贝勒、贝子骑射猎杀,而后八旗精兵、蒙古铁骑大规模围射,一时间锣鼓喧天、万马奔腾、箭如雨下……如此大规模的骑射活动每次历时数个小时,直至夜幕降临。

之后,围猎队伍或就地分麾下炙,或回行营夜酒宴赏。庆功期间,还要举行一系列射箭、赛马等满蒙传统竞赛表演活动。

木兰秋狝期间的射箭项目我们如今已不能尽知,不过,据《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体育史考》统计,满族入关后的传统射箭项目有8种:

一是射香火: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皆巧也,非力也”。

二是射绸:悬方寸之绸于空而射之。

三是射月子:在布上绘箭靶而射之。

四是射天球:把鸽子藏于葫芦状的瓦器中挂于柳树上,射中瓦器后,以鸽子飞起的高度定输赢。

五是射米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

六是射柳:柳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

七是吹箭:吹筒发射,或以箭,或以弹丸,依速度定名次,但不能及远。

八是射鹄:鹄指箭靶的中心,顾名思义,射鹄就是射靶心,也称射鼓或射侯。

康熙一“箭”三雕:齐家、治国、平天下

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发现了距今约28000年的山西峙峪遗址,出土了一枚磨制的石箭头—射箭,堪称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里,弓箭都是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作战武器,帮助人们与自然、与异族抗争—射箭,绝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

满族自谓“骑射立国”,所以清代的射箭活动是以“国本”而盛行。康熙举办木兰秋狝大典,更于射箭活动中培养接班人、训练八旗兵、联合蒙古各部,可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箭三雕。

清朝皇子都要从小习射。全天课程安排大体如下:首先学蒙古语,然后拉弓箭数次;接下来读满文书约半个小时,之后至下午三点半左右学习主课汉语;晚饭后,再上一节“军事体育课”—骑马射箭。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木兰秋狝后,66岁的康熙皇帝兴致勃勃地告谕御前侍卫:“朕于骑射、哨鹿、行猎等事,皆自幼学习。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曾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

康熙皇帝善射,甚至亲自给皇子上射箭课。

有一次,康熙皇帝正率领众皇子在畅春园练习射箭,突然来报:台湾郑经叛国造反,已渡过海峡占领了温州等地。康熙闻之似乎毫不介意,只说了句“知道了”,就继续教皇子们射箭。之后战报频传:郑经进攻台州、台州失守……皇子们沉不住气了,放下弓矢跪求父皇降旨却敌。康熙唤起诸皇子,要他们继续练习射箭,直等到射箭课后回到宫中,康熙才教导他们说:“福建离京数千里,战报传递需要时间,盲目指挥怎能完全符合当地的战况呢?”endprint

康熙于射箭活动中传治国之道,他也在其中暗暗考察这些未来的接班人。每次木兰秋狝大典,康熙都会择皇子同行随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弘历以皇孙身份随扈皇祖,康熙几乎要他寸步不离地随行骑射围猎,据说就是为了全面考察这个未来的皇帝。也就是在这一年,康熙皇帝将木兰秋狝“定为恒制”,传为家法。

这次木兰秋狝之行对日后的乾隆影响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乾隆年间,有大臣以劳民伤财之由要求废止塞外行围,乾隆六年(1741年)下旨批驳:“国家武备不可废弛。朕于本年秋月出口行围,原以训练兵丁,仿古狝狩之礼。昔我皇祖每岁举行,所经由道路及一切事宜,皆有章程。朕今岁踵行,悉遵旧制。”

正如乾隆所说,康熙木兰秋狝行猎意在练兵,“皆有章程”。康熙自己的说法更加直白:“专为讲武,与行兵无异,校猎纪律自当严明。”

木兰秋狝行猎纪律到底有多严明?

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畋猎时每护军三人,令一人负旗,二人射兽,向内射兽沿围射毕,即回本队;向外射者护兽取箭毕,即驰至围场。迁延落后者鞭三十;彼此匿兽鞭八十二;抢夺柴草鞭八十;追还柴草,该管官罚俸一月;盗鞍辔鞦韂等物,鞭八十二,罚银三两;箭不书名,罚银十两,均给拿获之人,无银者鞭三十;失火鞭一百;规避鞭七十……”

康熙于木兰秋狝行程中,虽治军严格,对于随围蒙古各部却以怀柔为策。除了每日行围后即论功行赏,木兰秋狝最后一次盛宴上,伴驾的蒙古各部王公军士都会得到额外的赏赐。

第一届秋狝大典后,康熙于二十二日“大设卤簿”,庆功宴赏。《康熙起居注》记录如下:

“赐王札锡御用袍帽、弓箭撒袋、佩刀、鞍辔等物;赐公吴特巴喇御用袍帽、弓箭撒袋、佩刀、鞍辔等物;赐一品塔布囊(塔布囊,蒙古语音译,此指清代蒙古王公封爵名)缪秀、俄莫克图袍帽、佩刀、鞍辔等物;赐御前引导二品塔布囊阿拉纳、四品塔布囊索尼因、奇他特、巴图尔御用袍帽、弓箭撒袋、佩刀等物;三品塔布囊七人各赐蟒袍、弓箭撒袋等物;四品塔布囊四十六人各赐缎纱一匹……

“又赐都统巴札儿蟒袍、佩刀各一,参领俄尔最,佐领塔尔巴、蒙固齐缎袍、佩刀各一;骁骑校罗洛、骁骑多布等共十七人弓各一张、箭五枝。以上诸人,因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具有勤劳,故加赏之。”

康熙皇帝著名诗作《塞上宴诸藩》写的就是此情此景:

龙沙张宴塞云收,帐外连营散酒筹。

万里车书皆属国,一时剑佩列通侯。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斿。

声教无私疆域远,省方随处示怀柔。

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康熙出塞行围至多伦诺尔驻营。以康熙帝大营为中心,喀尔喀蒙古三大部、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贵族安营会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

“多伦会盟”确立了清王朝对蒙古的管辖。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对射猎行围以怀柔蒙古有感而发:“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寻常百姓爱运动,爱其内容纯粹,胜负分明;帝王将相爱运动,也许从来就没那么简单。endprint

猜你喜欢

皇子射箭木兰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两支箭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学射箭
我的悲哀,如御膳房的菜
康熙:幼年读书曾累到咳血
射箭游戏
跳跳龙失踪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诗》考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