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壮丽水保画卷打造和谐绿色涉县
2014-06-12涉县水利局
□涉县水利局
描绘壮丽水保画卷打造和谐绿色涉县
□涉县水利局
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豫3省7县交界处,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多地少,水土流失面积719.45km2,占全县面积的48%,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2011年以来,涉县紧紧围绕“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突出成效”的工作思路,以水保重点工程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等国家重点项目,相继完成了古台等10余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治理水土面积150k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治理模式
“基岩裸露,石厚土薄”是涉县山区的典型特点。在治理中,涉县充分利用石头多的特点,大力建设石坎水平梯田、石坎沟道地堰、石砌谷坊坝、石砌护坝、石坎鱼鳞坑等工程,以提高其治理标准。在规划布局和治理中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先治上后治下,先支沟后主沟;坚持拦、蓄、引、排、灌相结合;坚持专业队治理与群众性开发相结合;坚持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相结合;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并依流域特点分别制定相关治理重点。如在马布流域以营造乔木林和封禁治理为重点,建设以309国道、青兰高速为纽带的绿色长廊,变黑色走廊为绿色走廊。在壮口、庙郊流域突出综合治理,沟坡兼治,实现“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梯田环绕,山脚林粮间作、谷坊节节拦蓄、护坝段段相连”的综合示范区。古台、五指山流域则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以栽植观赏性植物、整修梯田为重点,发展采摘游和宣传梯田文化,不仅提高了景区的环境容量和文化内涵,还实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凤凰山流域和银河井流域以栽植经济林和水源工程建设为主,以提高群众经济收入为重点,通过综合治理形成立体防护体系,确保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图为涉县杨家山小流域邰海平摄
2.建设经验
2.1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水保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程来抓。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将工程建设任务分解到乡、到村,落实责任到人。并把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到地方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的范畴,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2 建立健全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涉县在水保工程建设中全面推行“五制”建设,即项目责任主体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制、资金使用报帐制和招标投标制。县水利局是项目责任主体,通过与项目建设单位签订责任状,明确其责任和目标任务,以便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指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了项目责任主体的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和监督职能。委托具有水保监理资质的单位为工程监理单位,监理人员认真履行监理职责,保证了项目高质量实施。县水利局与各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按合同要求规范建设行为。建立了“专人、专账、专户”管理模式,全面实施了资金使用报帐制。资金下拨采取“一竿子插到底”,根据项目进度,由监理确认工程量并同意支付后,施工单位出具税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再到财政部门办理相关报账手续,财政部门把资金直接拨付到施工单位。工程完工后由县财政局、水利局、监理联合对工程进行初步验收,验收合格后,县财政局根据水利局出具的资金拨付凭证及施工单位出具的税票进行资金统一支付。因地制宜进行了招标投标,引入了竞争机制,公开、公正、公平地择优选用施工队,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增强了工程建设管理的透明度。
2.3 严格工程管护,确保工程治理成果
第一,坚持重建重管。项目区乡镇政府和村制定了乡规民约和村规民约,杜绝了人为破坏,乱砍滥伐等行为,推行了“谁治理、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并明确了管理权、产权和收益权,极大地保护了治理成果。第二,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抓好“三同时”制度落实,防止人为破坏。全县水土保持方案(表)编报度达95%,缴费率达90%,加大对全县大中型开发项目建设水土保持方案编审力度,协同国土资源局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区内金属和非金属矿山企业进行年度普查,并结合县政府禁止“五小”企业规定,对各矿山企业进行了清查、评估,对“三证”不全或过期的矿山企业采取了整顿、关停和取消等措施,并加大对农村“四荒”治理开发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农业开发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
2.4 大力开展宣传,增强水保项目的社会认知度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广泛宣传水保项目建设的成效。2011年以来,在县城出入口设立永久性跨公路标语碑7处,制作专题片5部,发放宣传单万余份,出动宣传车180辆次,书写墙体宣传标语300余条,强化宣传效果,扩大宣传范围,增强了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氛围。
3.建设成效
通过多年建设,涉县的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在改善社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强抗灾能力和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3.1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2011年以来,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km2,通过生物、工程和耕作措施的合理配置,坡面、沟道统一治理,形成了水保工程立体防护体系。项目区内的植被种类、种群数量及其密度、盖度和生物量有了较明显的变化。水清了,山绿了,水土流失减轻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2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水土保持项目促进了项目区产业调整,发展了以核桃、花椒、黑枣为主的经果产业,改变了群众以往的种植模式,治理区群众逐步走出“广种薄收、越垦越荒”的怪圈,树立起了“靠山养山、养山养人”的新观念。
3.3 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2011年以来,营造以核桃、花椒、黑枣为主的经济林30000余亩,改变了项目区群众以往的种植模式,使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由传统的种植农作物为主向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转变,使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3.4 抗灾能力增强,重点治理区减灾效果明显
2011年以来,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km2,营造水保林90000亩、封禁治理105000亩,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500余处。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得到较大提高,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群众抵抗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
3.5 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
2011年以来,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500余元。群众富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扎实了,农村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项目区40%的村庄建成了文明生态村,并对项目区外的村庄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