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体育的基本观点及其现代启示
2014-06-12朱建勇胡晓娟
朱建勇,李 征,胡晓娟
(1.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3; 2.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3.河海大学体育系,江苏南京 210098)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体育的基本观点及其现代启示
朱建勇1,李 征2,胡晓娟3
(1.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3; 2.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3.河海大学体育系,江苏南京 21009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科学学说和领导革命运动的实践中,也关注到体育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观点,指出体育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权是人权的一项基本内容,提出体育锻炼应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体育发展的基本观点和实践,重温社会主义对人的发展的全面追求,对于现实境遇下如何抓住体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机遇,实现重点突破和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发展;体育权;体育疗法
现代社会,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人类基于一定物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它的发展将受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科学学说和领导革命运动的实践中,也关注到体育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观点,并进行了有益的践行。这些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对于我们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体育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从此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人的全面发展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中,每个人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他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大工业的生产过程,直接导致了智力同体力的分离。这一分离过程虽然最初出现于简单协作中,后来又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但最终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大工业中完成的。因为工场手工业更多的是压抑了工人阶级多种多样的生产才能和志趣,机器大工业则使工人阶级变成局部机器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受到严重摧残,最终成为片面发展的畸形物。
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要求就是建立社会化的大生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论及社会化大生产时,认为它既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也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实现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具备相应的历史条件,根本的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彻底消灭私有制。在迈向这一目标的进程中,社会化的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现实条件,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体育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得到大力加强,逐渐摆脱了旧中国体育的落后面貌。但由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我国于1958年被迫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文革”期间,体育事业发展也一度受阻。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体育领域的改革,逐步探索、形成并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建设道路,为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也为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体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它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还可以让人摆脱旧的社会分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还将教育与先进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斗争结合起来论述其重要作用,指出教育对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和建设共产主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即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他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2]200。恩格斯也曾于1847年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要发展工农业,“单靠机械和化学的辅助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相应地发展使用这些手段的人的能力”[3]688。无论是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还是恩格斯所说的“能力”,实际上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不仅意味着通常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意味着体格的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后者同样是成熟合格劳动者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1866年8月,马克思在《给临时中央委员会代表的关于若干问题的指示》一文中,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于教育的理解:“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指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的内容。第三:技术培训”[4]270。这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体育视为教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虽然这里所理解的“体育”主要从体育训练与军事教育的角度出发(由当时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国内外环境所决定),与我们今天对于“体育”广义与狭义的理解都略有不同,但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出发,则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时,也内在地蕴含了对于体育发展的认识。他们高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教育实验,认为在工厂制度中实行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代表了未来教育幼芽的萌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和“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几乎可以认为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尽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其本质来说,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拒绝任何合理的改良”[2]554,但是工厂法在英国的普遍实行仍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尽管工厂法的教育条款整个说来是不足道的,但还是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这一条款的成就第一次证明了智育和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从而也证明了体力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可能性。”[2]555这种结合是劳动者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体育权是人权的一项基本内容
人权是指一个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权利,这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人权的发展是一个范围不断扩大的动态过程。国际上人权概念的最初关注点着重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随后拓展至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而在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和环境等引发全球关注的第三代人权业已得到普遍认同。体育权作为一项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性人权,也正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成为整个人权发展过程的重要见证。
1.体育锻炼是工人阶级的权利
剥夺体育锻炼意味着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的丧失。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日益残酷。工人阶级不仅政治经济生活日益恶化,而且文化体育生活也被剥夺,工人们的体质日渐衰弱。在使用机器生产之前,乡村手工业的工人大部分身体健康,“他们有余暇到自己的园子或田地里做些有益于健康的工作,这种工作本身对他们就是一种休息;此外,他们还能够参加邻居的娱乐和游戏;而九柱戏、打球等等所有这些游戏对保持健康和增强体质都是有好处的。他们大部分是些强壮、结实的人,在体格上和他们邻近的农民很少甚至或者完全没有区别。”[3]389在使用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后,工人们整天被束缚在机器上进行单调而紧张的劳动,他们没有机会锻炼身体,发展肌肉力量,增进肌肉纤维的弹性和强度,而且从小就被剥夺了在新鲜空气里活动的机会。因此,他们对一切疾病的抵抗力都特别弱,体力和智力都在不断地衰退。由于缺乏体育锻炼、户外运动,再加上恶劣的工作环境,几乎在所有的工厂里都可以见到鸡胸、驼背、残肢等畸形和残废的工人,工厂就像战争时期的伤兵营。这一事实充分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人性的摧残。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以及资本家为了最大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主动进行政策调整的努力,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工作条件普遍已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并没有降低,而且还出现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强度双双增加的现象。近年来,“过劳死”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时有发生。从这些悲剧中不难看出,缺乏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身体和心理压力巨大是其共性,这是现代性和科技化生活为我们敲响的警钟,必须高度重视并立即着手解决这一以生命为代价引发的问题与思考。
2.体育权的扩大意味着人权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并非天赋和与生俱来,而是历史的、社会的和商品经济的产物。资产阶级及其理论家将人权(他们所说的人权主要是指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和财产权等)视为天赋,认为是一切人生来就具有的、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这一理论尽管在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但并非历史真相。所谓人权无非是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而资产阶级的理论家所论述的是“抽象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则立足于“现实的人”、“历史的人”和“具体的人”,因此讨论人权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历史的范畴。此外,他们还指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通过斗争才能真正获得人权。
马克思恩格斯终生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一直关注着无产阶级各项权利的解放,其中也包括体育发展的权利,尤其是无产阶级的未来——“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即青少年体育的发展。1893年,恩格斯为了表明反对军备竞赛和战争冒险,写了《欧洲能否裁军?》一文,他在文中特别强调要对青少年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认为这对加强军队建设,减少军费开支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们如果整天坐在屋子里读书,不进行体育锻炼,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应该“经常而认真地教给他们自由体操和器械操”[5]88,同时进行队列练习和军事远足等。“对未成年劳动者应按不同类别循序渐进地施以智力、体育和技术方面的培训”[4]270,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为劳动群众争取无产阶级的人权,尤其是包括了体育权的教育权,制订了清晰的目标。
这些年来,有的学者从赛事举办的角度论述了体育权的发展,以体现人发展的进程,笔者认为,更为微观的体育权,如妇女、残疾人、难民等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等,将能更为直观地显示体育权的发展。如2013年伦敦世锦赛上,24岁的伊朗女子希林代表伊朗成为首个参加世界锦标赛的女铁人三项运动员,虽然她将遵循本国传统,头裹纱巾,身着长衣长裤参加比赛,但她的出场却意味着伊斯兰妇女在争取体育权进程上的一大步,彰显了新时代的体育精神和人权的进步。
三、体育锻炼应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并非只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绚烂充实的一生,他们对体育的重视和践行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恩格斯曾说:“我的生活总是离不开户外活动”。1882年3月,马克思在去世前一年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提出了“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一名言,并认为,“我距离‘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还差得很远。”[6]
1.倡导为革命工作而锻炼身体
针对欧美工人运动进入新高潮的迹象,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我首先要请你注意自己的健康。时代在好转,它将对你的身体提出很多要求。所以你要锻炼它,而不要损害它。”[7]246这表明他们将体育锻炼与革命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期望通过加强锻炼,随时准备承担更加艰巨的任务。1957年11月29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面对已经76岁高龄但却依然面红身健的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马约翰时表示:“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从此,“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便以这样一种亲切的口号深入人心。虽然世易时移,但不变的是融合了知识、理想、信念、情操和审美的体育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是贯穿着体育运动的一生。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曾热衷于划船、驾雪橇等带有更多趣味性质的体育游戏,成年后开始热衷于具有更多专业性质的骑马、游泳、击剑、猎狐等体育项目,至于散步、爬山、旅行等不甚剧烈的锻炼方式,也是他们坚持终生的爱好。
2.体育疗法的尝试与应用
病患者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进行身体锻炼,这也是一种疾病的治疗方式,这种和医疗结合在一起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同时还能促进各种脏器机能的恢复,既对全身有积极影响,又对局部器官产生强有力的作用,因此医学界把通过体育运动治病的方法称为体育疗法。体育疗法自古有之,马克思恩格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加以运用。
由于长期的政治迫害、贫困生活和高强度工作,马克思的身体健康状况从19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时常患病。他采取了各种措施疾病做斗争,其中最重视、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体育锻炼。1858年春,马克思肝病和胆病病情逐渐加重,以至不能正常从事研究工作。医生建议他在搬迁到更为宜居的地点和暂停繁重脑力劳动的同时,以骑马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马克思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在转移到曼彻斯特疗养期间,他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四周之后,病情渐有好转。1866年,马克思痈病发作,剧烈的疼痛令他完全无法入睡。他前往英国马尔吉特治疗,坚持每天步行,有时将近4个小时,这使得“每到晚上,他的身体都感到体育活动之后那种有益的疲劳,因而也能睡着觉了。”[5]42
恩格斯有一次重病过后,连续7个月健康状况都未恢复。这种情况下,他选择海水浴,利用海水的浮力进行轻微运动,再慢慢过渡到游泳,逐步加强体育锻炼。很快,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海水浴对我起了非常好的作用;我又能随意游泳了,这证明,我在治疗中获得了怎样的进步。”[7]167
为了取得更好的医疗效果,马克思恩格斯还会根据病症,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锻炼计划。如恩格斯曾建议马克思作一种“强力的散步”,“走三四点钟的一段路,如果天气许可的话,每天跑路都在一、二点钟以上,每星期至少走这样长的路一、二次”[5]47。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述中不乏关于医疗体育的详细论述,他们对于医疗体育的重视与研究,与现代社会对于传统医疗体育的改良和发展的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近年来,中国医疗体育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一方面继续加强太极拳、气功等基本锻炼方法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在尝试运用生物回授、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不断改进医疗体育的治疗方法。
当今世界,体育事业的规模和水平早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体育事业也成为各国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有了显著进步,体育的核心精神正如春风化物般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与蓬勃发展的老年人体育相比,青少年体质监测的结果令人担忧,除50米跑速度略有提高外,其他项目均有下降。横向比较中,握力、体重、身高等各项指标均低于日本。再如,目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还很不均衡,虽然参与数量不低,但质量并不高。大部分群众属于自发结合,处于松散的组织状态。由于多从事徒手、简易的锻炼,且多在露天进行,如广场舞等活动,组织不当还易于引发纠纷。而且,群众性体育运动往往缺乏力量性和速度性的锻炼,运动负荷较低,花了时间,但效果一般。此外,社会成员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各种“亚健康”却有增无减;体育产业发展尚显稚嫩,市场体系建设尚任重道远等问题都很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体育发展的基本观点和实践,重温社会主义对人的发展的全面追求,对于现实境遇下如何抓住体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机遇,实现重点突破和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杨文清.伟人与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A81
1671-4970(2014)04-0006-04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4.002
2014-06-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YJA710021)
朱建勇(1971—),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