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民生的刘少奇
2014-06-11张志初
张志初
人民利益,是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大业和根基能否岿然不动的大事。周迅撰写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真实地记录了1961年4月2日至5月15日,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和几个工作人员,先后在湖南省的宁乡、湘潭和长沙三县蹲点调查,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而展开的不平凡的与人民相濡以沫的四十四天。读罢此书,我仿佛回到当年峥嵘岁月,跟随伟人身边,共同跋山涉水,走村串户……真实的历史在人民的记忆里,像太阳温暖大地,像江河滋润生灵。伟人的爱民情怀,将伟人与人民联系在一起,同荣辱、共呼吸、心连心。
以质朴的本色贴近民生
“大跃进”时期,全国风起云涌办起了公共食堂,好像从社会主义一步跨进了共产主义。但是,有人反映各地情况不一,有不少基层群众缺吃少穿,竟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全国有很多县发生了饿死人的现象。然而,各级领导的汇报都是一派大好的形势,还有丰收的喜讯。毛泽东等领袖们坐不住了,中共中央一再强调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以身作则,带领工作组,深入湖南农村基层微服私访、蹲点调查。刘少奇走到哪儿,一个背包带到哪。破破烂烂的养猪场,四面来风的大队部,生活设施全无的电话会议室,他摊开背包就可以安家……他不满足于一般地看材料、听汇报,而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家庭访问、约个别人谈话、田头聊天、突然检查、看望病人、实地观察等。
为了接近群众、方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刘少奇在宁乡县东湖塘公社王家湾万头养猪场饲料保管室住了六天六夜。他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在蜡烛照明下办公,睡的是饲养员用过的铺了稻草的木板床。在住地附近散步时,他发现一堆已经风干了的粪便,没有臭味。戮开那团人粪,他发现都是一些糠和粗糙的纤维,从而得知了社员群众吃饭已经成了问题。
彭满阿婆说真话,张纪富道实情,刘少奇了解到王家湾大队的真实情况,对湖南农村的情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社员群众生活上的困苦状况,以及造成饥饿的真正原因有了直接的感受。
刘少奇获得了第一手真实的素材,汇报给党中央,并及时指导发动基层干部群众调整政策,积极应对天灾人祸,战胜困难,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找到了正确方向。
以感人的细节关爱民生
细节最感人,细节最传神。人物传记如果缺少了细节,必然了无生气,缺乏感染力。作者善于将各种不同的细节融入人物描写之中,使人物性格鲜明丰满具有立体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但是,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刘少奇深入湖南农村调查,是“正确的调查”的一个范例。他坚持实事求是、向人民负责的严肃态度,以及绝不盲目言听计从的冷静的科学工作方法,认真倾听人民的呼声,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积极平反冤假错案,还人民一个清白。
在天华大队蹲点时,刘少奇以换工的形式,召开社员座谈会。他花了很大的力气,坚决纠正基层干部的一些不民主和浮夸的做法。
刘少奇还为因被错误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而撤职的天华大队原党总支书记段树成平反。书中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千姿百态。毫无疑问,这增加了我们对刘少奇的了解、思考可读性很强。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刘少奇以身作则,视人民重若千钧。他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以深入的解剖思考民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撰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传记,就是为民族立命,为国家铸魂。多年来,周迅撰写的人物传记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就是他努力做到了这一点,他是实实在在地掏出自己的心,实实在在地为读者着想。
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是湖南省、长沙县两级树立的一面红旗。在天华大队蹲点调查时,他不分白天黑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分别召开基层干部和社员座谈会,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研究对策。
刘少奇发现长沙县广福公社供销社开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后,坚决要求向广大群众公布这一情况。公社个别负责人极力拖着、敷衍着,说:“如果张榜公布,把名声搞坏了,面子上不好看。”刘少奇态度非常坚决,他说:“揭露矛盾,修改错误,群众才会拥护我们。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生产上去了,那才是我们最光彩的面子啊!”后来,广福公社供销社照办了,连一双人人都想买的军用胶鞋,让县委一位部长买走了,也张榜公布了。个别开后门的干部都作了检讨,较好地刹住了“走后门”的歪风。
经过深入调查,刘少奇不仅推动解决了当地农村的一些具体问题,而且对社员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有了切实的感受。为此,他在天华大队提出了社员群众兴家立业的“十个一”目标:“一栋好房屋,一套好用具,一栏好猪,一群好家畜,一园好蔬菜,一塘好鱼,一块好山,一天三餐好饭菜,一人有几套好衣服,房前屋后有一片好风景。”这个目标从小处着眼,反映了社员群众在建设新农村问题上的认识水平,也为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规划了一个社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宏伟蓝图。
该书大量引用令人信服的史料和当事人的访谈实录,还历史以真实,把伟人从青年革命者最终成长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后仍时刻不忘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怀,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刻画得淋漓尽致,凸显了伟人来自人民反哺人民的超凡人格魅力。作者准确地把握时代背景,客观翔实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和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共产党人不忘本,体察民情,与人民共患难,为人民谋福祉的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仰。伟人光辉永炳史册!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马静 美编/于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