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以人为本创新社会治理
2014-06-11人民论坛课题组
把握三个变化特点,统筹五治治理思路
“大庆”之名源于石油、取之国庆,1959年开发建设,1979年建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先有企业后建市,先有矿区后建城。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大庆既提前面临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又较早遇到一般性城市“成长的烦恼”——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有些表现还比较突出。
从战略和长远发展看,大庆市的和谐稳定,不仅关系着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安全。
在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看来,社会治理的本质与核心是“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必须把握好人的三个变化:
——人的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原来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向高质量高水平的小康需求,以及公平、正义、地位、尊严等现代需求转变;
——人的流动性日益增强。逐步从有组织到组织相对弱化、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多变趋势明显。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加之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不够,导致一些人在信仰、道德、伦理等方面出现缺失或异化现象。
韩学键说,面对城市发展和人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指导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难以凑效,如不能及时作出调整,社会运行容易失衡,社会活力容易受阻,从而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为此,大庆顺应时代要求,破解治理难题,从而提出应对理念和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服务优先、以变应变 ,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设计,统筹采取法治、规治、德治、心治、综治等方式,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部门管理向社会协同转变,更好地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推进三项体制改革,实现五力治理下沉
为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大庆市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在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上动手早、动作大。
首先,推进公安体制改革。针对公安系统基层警力不足、效率不高、分工过细、忙闲不均、指挥环节过多、群众反映缺乏起码安全感等问题,大庆市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1+5”为基本脉络的公安体制改革。“1”即以扁平化和综合执法为特征的改革,包括纵向管理体制改革和横向机构改革,变市局、分局、派出所三层管理为市局、分局两层管理,变分局多部门、多警种、多派出所为“三警种、一部门”(社区警务、治安巡防、刑事侦查和法制综合室)。“5”即在扁平化基础上推行警务指挥、社区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等五项深化改革举措 ,为大庆公安工作持续创新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推进社会管理领导体制改革。在经济转型进程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各部门单打独斗办不了,受条框限制而迟迟解决不了的现象比较突出。为此,大庆市于2009年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组建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并由市委常委担任主要负责人,成员单位包括市委、市政府所属20多个部门。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全市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督促检查。2011年,又在全国首创将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合署办公,基本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再者,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针对传统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管理层级多、办事流程繁琐、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大庆市于2012年出台《中共大庆市委关于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启动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地域面积和服务半径为主要依据,统筹兼顾人口数量、居民认同感、治安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将市区原有的29个街道和200个社区重新划分为70个新社区,使管理层级由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变为市、区、社区三级。新社区实行“一委一站一会” 新模式。“一委”即社区党工委;“一站”即社区工作站,是政府在社区实施服务和管理的基础平台,内设综合管理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一会”即居民议事会,是新社区议事协商机构。同时,实行“一社多居”,即在一个社区管理服务范围内设置3到4个居委会,居委会不再参与行政管理性事务,而是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样以来,构筑了以社区党工委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工作站为服务和管理平台,以居民议事会和居委会为自治主体,以社会组织为有效补充的新社区运行架构。
通过深化以上三项体制改革,大庆逐步推动人力、物力、财力、权力、注意力等“五力”下沉基层,较好地消除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体制性障碍。
创新三类工作机制,提升社会治理实效
体制理顺后,如何进一步催生治理动力,释放社会活力?大庆市狠抓配套机制建设,切实提高社会治理工作实效。
一是创新警务工作机制,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在配置警力上,实施“二人一组、三组一队”的标准化警队建设,并打造适应群众事小、事多、事杂特点的“多功能警察”;在警民共建上,连续十年坚持周三“一把手”接访、回访报警人及后来的微博、手机热线等制度;在打防工作上,建立“以命案侦防带动整体侦防”、“打击经济犯罪与打击严暴犯罪并重”以及提升防控体系科技含量机制;在公安文化建设上,构建思想文化、行为文化、科技文化、专业文化、管理文化、警营文化等六大文化体系。在没有增加人员编制、经费、领导职数的“零成本”前提下,全市一线执法警力增加105%,为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提供了有力保障。实战警力下沉了,业务骨干回归了,应急反应能力和执法质量提高了,实现了群众和民警的双满意。据调查,2013年大庆市民的安全感达到98.5%,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8.8%。
二是创新民生工作机制,大大提高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效率和水平。坚持每年以市委名义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惠民工程”建议,建立“百姓定制、政府买单、群众监督、社会协同”的民生项目运作机制。此外,还建立了民情社情政情收集处置反馈系统和“百湖民声”网络问政机制。通过问情于民落实知情权、问需于民落实选择权、问计于民落实参与权、问绩于民落实监督权,保障社会民生问题通过民主机制得到符合民意的有效解决,大大激发了群众主人翁意识,把城市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凝聚了创新社会治理的强大共识与合力。endprint
三是创新社区工作机制,大大提高了居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首先,采取新建、改建和利用腾退房屋等措施,建设标准化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实行敞开式、集约化办公,为便民服务、居民活动提供更多空间。其次,抓好社区工作者、辅助工作者、网格小组长和志愿者等四支队伍建设,鼓励市、区机关干部到社区任职、挂职,形成人往基层走、业在基层创的用人机制。再者,对原有社区相互割裂的信息网络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和网上业务办理。同时,以温暖、规范、便捷、守信的理念为引领,以“我爱我家”为主线,把社区家庭文化与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楼道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推动社区“家文化”建设。此外,动员社会力量,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推行一岗多责、综合执法,提升社区管理能力;引导居民议事会和居委会依法开展相关自治活动,组织居民对社区工作站进行民主评议和监督,提高社区自治能力……这样建立起的现代新型社区,成为充满凝聚力、亲和力的幸福家园。
大庆三点启示印证,治理探索蹄疾步稳
大庆市创新社会治理的探索,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总部署的一个有力印证。人民论坛课题组认为,大庆市的经验在当前有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以人为核心。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工作者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大庆正是秉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变应变的理念,把群众工作作为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探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在创新社会治理的政策、制度、方法等设计上,适应和满足群众的需要,变过去“下面跟着上面干”为“上面围绕下面转、各级围绕群众转”,最终才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第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增强问题意识。社会治理就是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无论是公安改革,还是社区改革,大庆始终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正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执政能力、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他们敢于突破藩篱,敢于攻克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弊端,推动改革迈出关键步伐,确保掌握社会治理工作的主动权。
第三,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强化制度导向。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必然要求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足功夫。体制改革往往“伤筋动骨”,既需要认准大方向,又需要胆识和勇气。而配套机制建设则是长期探索的过程,对凸显体制优势、解决后续问题都十分关键,因此需要智慧和策略。大庆市正是坚持改体制与建机制同步,采取扁平化治理方式,纵向减少管理层级,横向整合机构和职责,构建了功能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体系、和谐顺畅的社会关系协调体系、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动员体系和防控有力的社会安全体系,以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社会治理立体化、科学化、常态化,由此确保创新社会治理探索“蹄疾步稳”。
(执笔:陶建群 王志远)
责编/王志远 美编/于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