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理论
2014-06-11王春平
王春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被广泛应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体现了我校倡导的“高效课堂”的要求。如今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农村中学学生地理知识匮乏、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与看法:
一、科学建立合作小组
实施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策略是合作学习能否有效的前提。教师要适时调整分组策略,但是局限于学校已有的小组划分,大范围的调整不现实,因此我选择利用已有小组,但是小组分工根据地理课堂的学习情况加以调整,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有组织能力并且在地理方面比较“开窍”的学生作为组长,小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内指导、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都有序进行;选出一个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小组得分等,另外四名同学作为汇报发言人,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尤其是一些成绩比较弱的同学,通过发言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达到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益的目的。
小组合作成员分工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一段时间后,这种角色分工要根据测试成绩、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调整,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组长,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学生间的互动性。
二、针对不同知识体系巧用小组合作形式
本人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对地理课堂中的不同知识体系加以分类汇总,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种小组合作形式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效果很好。
1.讨论式。
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广泛,因为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建议采用讨论式。例如,《气温的分布》这一节课,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提高阅读等温线图的技能,由于内容抽象,按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肯定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故根据教学要求由教师设计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把课堂交回学生的手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先进带动后进,教师讲的时间少了,辅导学生时间多了,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互助式。
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小组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小组内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还方便小组内讨论学习。例如: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一节就可以经常利用互助式了,在讲了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讲授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小组成员一个翻开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其他翻开正讲到的《温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或《干湿地区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找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这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效果相当不错。
3.竞赛式。
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非常枯燥。在讲授《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课前老师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就是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就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记忆,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4.辩论式。
辩论式在地理课堂的应用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小组里的成员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为“合作学习”的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