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泡开古典诗歌的香茗

2014-06-11张素英

师道·教研 2014年3期
关键词:幽草茶香深情

张素英

古典诗歌贵在有一种形象思维,特别是唐人更加注重形象思维,而孤立于诗外的一个形象,则无法表达出感情,诗歌通过想象,可以将若干形象整合,然后给予相应的感情寄托,可以给读者更多的理解和意想,就像是一杯名茶,经过沸水泡开后香气四溢。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泡开古典诗歌这一香茗呢?

一、审茶——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而品诗在读诗之前应该先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一笑一吟中,所表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各不相同。因此,品味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去了解一下诗人写诗时的背景。不同时代,不同遭遇都能令诗歌这杯香茗带上不同的味道。因此,泡开古典诗歌香茗的第一道程序了解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才能品味出诗歌言而未言之语。如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漳》:“独怜幽草涧,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幽草”,很多学生在读诗的时候并没有在意,只知道“幽草”,不就是涧边幽僻生长的草丛么?但我们可以先开水温杯——联想一下,诗人在塑造诗歌的形象,它实际的寄托情感是什么?“独怜”,怜,就是需要人爱。诗人为什么会出现独爱“幽草”的情绪呢?“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的羽毛非常地漂亮,鸣叫的时候是非常地悦耳。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正处于社会的底层,被人所忽视和践踏,因此与幽草可谓是同病相怜,因此情有独钟。

二、观茶——读懂诗歌的词句

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诗歌亦如此。首先是要读懂诗歌的每一字词和每一句话,如上文的《滁州西漳》里面的“怜”是什么意思,理解他想说什么,注意诗歌的诗序、题目、注释和标点,甚至作者性别。

然后找出他的意象。诗歌很重要的就是意象,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并理解诗歌中的重要形象从而整合诗歌意象。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杨柳依依”的“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此,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就融合在一起。再如李白《静夜思》中的明月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婵娟”就是思乡的代名词。当然,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不明了的意象的时候,那么就需要根椐有关意象的推断,引导学生充分联想和想象,在思维里更好的还原诗歌的情境,再根椐相关的推断,把一些含蓄的诗歌慢慢地“泡开”,然后把诗歌转换成“散文和故事或者是诗人的日记”等,就好像茶叶经冲泡后,形状发生的变化。

三、品茶——深情的朗读,加深理解古典诗歌

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诗最佳的途径就是朗读。正如茶香有多种,朗读诗歌时也是千人千式,但要想闻香,就一定要深情,边读边展开想象。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诗歌从而去感受作品的美妙,获得感性和理性的体验,并与作品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初读、细读、品读字句……就好像品茶先用舌尖舔,感受香茗的甜润的味道后再喝一口,细细品茶的滋味;还可以喝完第一口茶后,边回味,边闻茶杯留下的余香。

其实诗歌的创作,就是诗人的主观的情志关照下,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所完成的。古代的语言环境下以及古典诗歌的相关章法,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更加凝练的文字写成是诗歌的华美乐章,它就像是鲜活的茶树上的叶子。精加工成精品茶叶,现代只需要通过认真地阅读和深情朗读,干瘦的叶子就会被泡开,然后给予复原,这样诗歌就会飘荡出香味出来。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然后借此复合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想法,从而体会诗的内容,形成对诗的形象、感情以及语言方面的正确的把握,这样就可以准确地鉴赏诗歌。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幽草茶香深情
晚晴
浮生遇到你茶香舍
深情
夏日插花:绿阴幽草胜花时
春游隆中
深情的告白
四季茶香
愿做一缕幽草魂
我有深情抛未得
来一杯午后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