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发展视野的过渡性美术教学研究
2014-06-11简颖斌
简颖斌
一、我不会画画了:儿童后期的绘画危机与过渡期绘画教学的提出
在儿童绘画能力发展进程中,在天真烂漫、不拘一格的儿童画阶段和技术成熟的写生和素描阶段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不再满足于继续画“幼稚”的儿童画,但又不具备仿真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体验到挫折感,并且因为找不到克服这种挫折感的有效方法,最终放弃了继续学画。而被普遍接受的“功课重了,课题难了”等解释,阻止了教学者深入思考这一危机的实质,见惯不怪之下,问题消失了,相应的美术教学探索也被搁置留白。但假如我们把眼光投向儿童视知觉和绘画心理发展的深层次规律,特别是符号和语言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参照更广阔的美术史图景,认识到无论绘画观念、技术和风格如何变革,最有开创性的艺术家也不能脱离既有的心理定向和绘画图式,去进行空中楼阁式的创造,凭空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技术和风格,也许能为我们认识过渡期儿童绘画危机实质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这种解释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出一套具有操作价值的过渡期美术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顺利渡过危机时期,如愿以偿走上或是以“仿真”为目标,或是以实现其他艺术价值为目标的艺术之路。
二、图式:视觉环境与绘画心理深层结构的交互
图式,被贡布里希称为“艺术家语汇的起点”。按照一般的看法,它不止包括为对形状轮廓的概括方式,还必须考虑这些形将依据什么样的大小、比例和明暗关系等准则,重新组织成为一个可被理解的整体。换句话说,一整套的绘画图式,既要包括最基本的单位——形,又要具备组织这些形的语法规则,而对形的不同概括和语法规则的差异,是构成不同流派风格差异的先决条件。贡布里希认为,在再现性绘画中,画家并不是以纯朴的目光注视世界,然后用画笔记录目光捕捉到的东西。相反,介于画家眼睛和画笔之间的,是画家特有的艺术传统构成的整套图式系统。画家总是用图式传统与自己的视觉经验进行匹配,在记忆的图式中为现时的视觉经验寻找支点。图式的意义在于,它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功能两重性,即:它是视觉认知和表象的双重工具。
对视知觉的研究表明,不仅画家,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一套对现实(或非现实)世界各种基本对象的形象模板。这套模板既是视觉文化环境和主体视觉认知结构交互的结果,也是主体对视觉对象本身真实形象视觉概括化的结果。视觉图式系统因人而异,主体总是在最基本范畴的图式基础上,通过不断接触新的视觉信息、获得新的视觉经验,内化符合自己趣味与偏好的那些新图式,对原有的图式系统进行修正。即只有当新的经验符合主体的视觉预期,与原有的经验匹配时,才会被纳入系统;如果和原有图式不匹配,则可能被主体排斥,甚至根本就不能激活主体的视觉关注,根本不能进入其视野,导致“视而不见”。这就是贡布里希说的“人总是见其所欲见。”更进一步说,这套图式决定了一个人会以怎样的心理预期去观看世界,乃至表现世界。
三、语译图式与视觉图式的消长:儿童绘画表达的动力变迁
回到美术教学,可以发现,传授图式是几乎是一切美术教学的起点,曾经风行一时的儿童简笔画教学,就是为年龄较小的孩子提供的一种简单图式。简笔画图式剔除了色彩、明暗和透视等要素,只保留形状和比例两大基本要素,通过把对象概括成为几种简单的基本形,并按照比例进行组合后,一幅与对象肖似的绘画就完成了。简笔画图式具备简单易学、见效快的优点,但它只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拆解和组合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摈弃了个性、风格和趣味等特质,因此在近年来广受批评,被指为抹杀儿童自由表达的天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必须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简笔画,为缺乏视觉经验的低龄儿童提供简单易学的绘画图式。
通过观察过渡期前儿童绘画过程,分析这一时期的儿童画作品,我们发现,语言在其中起着支配作用。比如,在绘画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的儿童喜欢边说话边画画,他们习惯从一个点开始,跟随语言的引导,在画面上随意而无序地展开一个故事,直到把画面填满为止。他们还喜欢为自己的画上的角色添加对话,为作品制造一种故事情境。这种表现也在近年来对儿童语言和绘画关系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近期一些对儿童绘画编码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和儿童绘画摹写的语义编码特点的研究,都认为语义是影响儿童绘画编码的重要因素,儿童绘画不是简单的摹写过程,它始终伴有语义加工。儿童绘画发展与言语发展存在着双向促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儿童绘画动机起核心作用的,是图画对语言的“转译”功能,而因之创作的绘画作品,本质就是形象化了的书面语言。图画承担的语言“转译”功能,要到孩子进入小学,书面语言和口语都充分发展后,才会慢慢消退,直到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语言和绘画的功能分离才基本完成。
比较之下,过渡期之后的青少年时期绘画,则进入了另一个表达时期。在这一时期,视觉是唯一优先的因素,来自美术经典或来自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图像与视觉产品,源源不断地给青少年输入新的视觉经验,持续塑造他们的图式系统,并刺激他们依据这个图式系统去解构和建构世界,用形象阐释形象。这一时期的绘画完全可以不需要语言参与,甚至可以说,语言参与不仅不能让青少年画好画,反过来,还可能激起绘画过程中视觉系统与语言系统对主导权的争夺,语言干扰绘画。我们把这一阶段的图式称为“视觉图式”,以区别于过渡期前儿童语言转译为图像的“语译图式”。
四、丰富或贫乏:视觉图式储备对过渡期绘画能力的影响
既然不同的图式决定了不同时期儿童绘画的表现差别,那么,过渡期绘画危机的实质也随之水落石出: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儿童的书面语言有了长足的进步,已不再需要通过将语言转译为图像来表达心中所思,“语译图式”的作用逐步在儿童绘画过程中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以“视觉图式”来解构和建构世界的表达愿望。然而,用早年所学到的简笔画类简易图式应付这样复杂的课题,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过渡期的绘画危机,实质是视觉图式匮乏诱发的绘画能力发展困境。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这一时期画作所谓像或不像、好或不好、以及美或不美的断语,实际上,总是将作品与心中业已潜在的若干图式进行参照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图例:同一课题下,视觉图式丰富或贫乏对过渡期学生作业表现的影响(11-13岁)。
这个作业是要求学生用夸张的办法画出两个真实同学的肖像。视觉图式丰富的学生与视觉图式贫乏的学生在作品表现上呈现出不同的能力。
有趣的是,在喜欢临摹动漫作品的学生身上,我们也发现,画得好与不好,仿真能力并非唯一决定性因素,因为学生的学画之道不仅在临摹现实,即写生,也在于临摹绘画。临摹绘画培养的是一种对图式的默写能力。具备了足够强大的默写能力,无需面对实物,也可画出优秀的作品。
图例:对动漫角色和场景的模仿是临摹绘画的一种典型行为。
善于临摹动漫的孩子,一出手,其作品就带有强烈的动漫味道。曾有不少美术教育者对这种现象忧心忡忡,担心冲击正统的、学院的美术教育。
临摹绘画而不临摹现实,以及孩子自发地把动漫作为临摹对象,这种现象提示我们,视觉图式的丰富与贫乏不仅仅在于数量的差别,也取决于图式来源的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写生直接模仿现实,只是帮助学生获得视觉图式的一种手段,模仿绘画同样是帮助学生迅速获得大量视觉图式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无论教育者愿意与否,流行的视觉产品如动漫,必然会在这个图式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学生学习图式的重要蓝本。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
一、我不会画画了:儿童后期的绘画危机与过渡期绘画教学的提出
在儿童绘画能力发展进程中,在天真烂漫、不拘一格的儿童画阶段和技术成熟的写生和素描阶段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不再满足于继续画“幼稚”的儿童画,但又不具备仿真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体验到挫折感,并且因为找不到克服这种挫折感的有效方法,最终放弃了继续学画。而被普遍接受的“功课重了,课题难了”等解释,阻止了教学者深入思考这一危机的实质,见惯不怪之下,问题消失了,相应的美术教学探索也被搁置留白。但假如我们把眼光投向儿童视知觉和绘画心理发展的深层次规律,特别是符号和语言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参照更广阔的美术史图景,认识到无论绘画观念、技术和风格如何变革,最有开创性的艺术家也不能脱离既有的心理定向和绘画图式,去进行空中楼阁式的创造,凭空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技术和风格,也许能为我们认识过渡期儿童绘画危机实质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这种解释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出一套具有操作价值的过渡期美术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顺利渡过危机时期,如愿以偿走上或是以“仿真”为目标,或是以实现其他艺术价值为目标的艺术之路。
二、图式:视觉环境与绘画心理深层结构的交互
图式,被贡布里希称为“艺术家语汇的起点”。按照一般的看法,它不止包括为对形状轮廓的概括方式,还必须考虑这些形将依据什么样的大小、比例和明暗关系等准则,重新组织成为一个可被理解的整体。换句话说,一整套的绘画图式,既要包括最基本的单位——形,又要具备组织这些形的语法规则,而对形的不同概括和语法规则的差异,是构成不同流派风格差异的先决条件。贡布里希认为,在再现性绘画中,画家并不是以纯朴的目光注视世界,然后用画笔记录目光捕捉到的东西。相反,介于画家眼睛和画笔之间的,是画家特有的艺术传统构成的整套图式系统。画家总是用图式传统与自己的视觉经验进行匹配,在记忆的图式中为现时的视觉经验寻找支点。图式的意义在于,它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功能两重性,即:它是视觉认知和表象的双重工具。
对视知觉的研究表明,不仅画家,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一套对现实(或非现实)世界各种基本对象的形象模板。这套模板既是视觉文化环境和主体视觉认知结构交互的结果,也是主体对视觉对象本身真实形象视觉概括化的结果。视觉图式系统因人而异,主体总是在最基本范畴的图式基础上,通过不断接触新的视觉信息、获得新的视觉经验,内化符合自己趣味与偏好的那些新图式,对原有的图式系统进行修正。即只有当新的经验符合主体的视觉预期,与原有的经验匹配时,才会被纳入系统;如果和原有图式不匹配,则可能被主体排斥,甚至根本就不能激活主体的视觉关注,根本不能进入其视野,导致“视而不见”。这就是贡布里希说的“人总是见其所欲见。”更进一步说,这套图式决定了一个人会以怎样的心理预期去观看世界,乃至表现世界。
三、语译图式与视觉图式的消长:儿童绘画表达的动力变迁
回到美术教学,可以发现,传授图式是几乎是一切美术教学的起点,曾经风行一时的儿童简笔画教学,就是为年龄较小的孩子提供的一种简单图式。简笔画图式剔除了色彩、明暗和透视等要素,只保留形状和比例两大基本要素,通过把对象概括成为几种简单的基本形,并按照比例进行组合后,一幅与对象肖似的绘画就完成了。简笔画图式具备简单易学、见效快的优点,但它只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拆解和组合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摈弃了个性、风格和趣味等特质,因此在近年来广受批评,被指为抹杀儿童自由表达的天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必须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简笔画,为缺乏视觉经验的低龄儿童提供简单易学的绘画图式。
通过观察过渡期前儿童绘画过程,分析这一时期的儿童画作品,我们发现,语言在其中起着支配作用。比如,在绘画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的儿童喜欢边说话边画画,他们习惯从一个点开始,跟随语言的引导,在画面上随意而无序地展开一个故事,直到把画面填满为止。他们还喜欢为自己的画上的角色添加对话,为作品制造一种故事情境。这种表现也在近年来对儿童语言和绘画关系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近期一些对儿童绘画编码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和儿童绘画摹写的语义编码特点的研究,都认为语义是影响儿童绘画编码的重要因素,儿童绘画不是简单的摹写过程,它始终伴有语义加工。儿童绘画发展与言语发展存在着双向促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儿童绘画动机起核心作用的,是图画对语言的“转译”功能,而因之创作的绘画作品,本质就是形象化了的书面语言。图画承担的语言“转译”功能,要到孩子进入小学,书面语言和口语都充分发展后,才会慢慢消退,直到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语言和绘画的功能分离才基本完成。
比较之下,过渡期之后的青少年时期绘画,则进入了另一个表达时期。在这一时期,视觉是唯一优先的因素,来自美术经典或来自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图像与视觉产品,源源不断地给青少年输入新的视觉经验,持续塑造他们的图式系统,并刺激他们依据这个图式系统去解构和建构世界,用形象阐释形象。这一时期的绘画完全可以不需要语言参与,甚至可以说,语言参与不仅不能让青少年画好画,反过来,还可能激起绘画过程中视觉系统与语言系统对主导权的争夺,语言干扰绘画。我们把这一阶段的图式称为“视觉图式”,以区别于过渡期前儿童语言转译为图像的“语译图式”。
四、丰富或贫乏:视觉图式储备对过渡期绘画能力的影响
既然不同的图式决定了不同时期儿童绘画的表现差别,那么,过渡期绘画危机的实质也随之水落石出: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儿童的书面语言有了长足的进步,已不再需要通过将语言转译为图像来表达心中所思,“语译图式”的作用逐步在儿童绘画过程中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以“视觉图式”来解构和建构世界的表达愿望。然而,用早年所学到的简笔画类简易图式应付这样复杂的课题,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过渡期的绘画危机,实质是视觉图式匮乏诱发的绘画能力发展困境。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这一时期画作所谓像或不像、好或不好、以及美或不美的断语,实际上,总是将作品与心中业已潜在的若干图式进行参照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图例:同一课题下,视觉图式丰富或贫乏对过渡期学生作业表现的影响(11-13岁)。
这个作业是要求学生用夸张的办法画出两个真实同学的肖像。视觉图式丰富的学生与视觉图式贫乏的学生在作品表现上呈现出不同的能力。
有趣的是,在喜欢临摹动漫作品的学生身上,我们也发现,画得好与不好,仿真能力并非唯一决定性因素,因为学生的学画之道不仅在临摹现实,即写生,也在于临摹绘画。临摹绘画培养的是一种对图式的默写能力。具备了足够强大的默写能力,无需面对实物,也可画出优秀的作品。
图例:对动漫角色和场景的模仿是临摹绘画的一种典型行为。
善于临摹动漫的孩子,一出手,其作品就带有强烈的动漫味道。曾有不少美术教育者对这种现象忧心忡忡,担心冲击正统的、学院的美术教育。
临摹绘画而不临摹现实,以及孩子自发地把动漫作为临摹对象,这种现象提示我们,视觉图式的丰富与贫乏不仅仅在于数量的差别,也取决于图式来源的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写生直接模仿现实,只是帮助学生获得视觉图式的一种手段,模仿绘画同样是帮助学生迅速获得大量视觉图式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无论教育者愿意与否,流行的视觉产品如动漫,必然会在这个图式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学生学习图式的重要蓝本。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
一、我不会画画了:儿童后期的绘画危机与过渡期绘画教学的提出
在儿童绘画能力发展进程中,在天真烂漫、不拘一格的儿童画阶段和技术成熟的写生和素描阶段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不再满足于继续画“幼稚”的儿童画,但又不具备仿真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体验到挫折感,并且因为找不到克服这种挫折感的有效方法,最终放弃了继续学画。而被普遍接受的“功课重了,课题难了”等解释,阻止了教学者深入思考这一危机的实质,见惯不怪之下,问题消失了,相应的美术教学探索也被搁置留白。但假如我们把眼光投向儿童视知觉和绘画心理发展的深层次规律,特别是符号和语言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参照更广阔的美术史图景,认识到无论绘画观念、技术和风格如何变革,最有开创性的艺术家也不能脱离既有的心理定向和绘画图式,去进行空中楼阁式的创造,凭空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技术和风格,也许能为我们认识过渡期儿童绘画危机实质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这种解释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出一套具有操作价值的过渡期美术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顺利渡过危机时期,如愿以偿走上或是以“仿真”为目标,或是以实现其他艺术价值为目标的艺术之路。
二、图式:视觉环境与绘画心理深层结构的交互
图式,被贡布里希称为“艺术家语汇的起点”。按照一般的看法,它不止包括为对形状轮廓的概括方式,还必须考虑这些形将依据什么样的大小、比例和明暗关系等准则,重新组织成为一个可被理解的整体。换句话说,一整套的绘画图式,既要包括最基本的单位——形,又要具备组织这些形的语法规则,而对形的不同概括和语法规则的差异,是构成不同流派风格差异的先决条件。贡布里希认为,在再现性绘画中,画家并不是以纯朴的目光注视世界,然后用画笔记录目光捕捉到的东西。相反,介于画家眼睛和画笔之间的,是画家特有的艺术传统构成的整套图式系统。画家总是用图式传统与自己的视觉经验进行匹配,在记忆的图式中为现时的视觉经验寻找支点。图式的意义在于,它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功能两重性,即:它是视觉认知和表象的双重工具。
对视知觉的研究表明,不仅画家,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一套对现实(或非现实)世界各种基本对象的形象模板。这套模板既是视觉文化环境和主体视觉认知结构交互的结果,也是主体对视觉对象本身真实形象视觉概括化的结果。视觉图式系统因人而异,主体总是在最基本范畴的图式基础上,通过不断接触新的视觉信息、获得新的视觉经验,内化符合自己趣味与偏好的那些新图式,对原有的图式系统进行修正。即只有当新的经验符合主体的视觉预期,与原有的经验匹配时,才会被纳入系统;如果和原有图式不匹配,则可能被主体排斥,甚至根本就不能激活主体的视觉关注,根本不能进入其视野,导致“视而不见”。这就是贡布里希说的“人总是见其所欲见。”更进一步说,这套图式决定了一个人会以怎样的心理预期去观看世界,乃至表现世界。
三、语译图式与视觉图式的消长:儿童绘画表达的动力变迁
回到美术教学,可以发现,传授图式是几乎是一切美术教学的起点,曾经风行一时的儿童简笔画教学,就是为年龄较小的孩子提供的一种简单图式。简笔画图式剔除了色彩、明暗和透视等要素,只保留形状和比例两大基本要素,通过把对象概括成为几种简单的基本形,并按照比例进行组合后,一幅与对象肖似的绘画就完成了。简笔画图式具备简单易学、见效快的优点,但它只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拆解和组合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摈弃了个性、风格和趣味等特质,因此在近年来广受批评,被指为抹杀儿童自由表达的天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必须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简笔画,为缺乏视觉经验的低龄儿童提供简单易学的绘画图式。
通过观察过渡期前儿童绘画过程,分析这一时期的儿童画作品,我们发现,语言在其中起着支配作用。比如,在绘画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的儿童喜欢边说话边画画,他们习惯从一个点开始,跟随语言的引导,在画面上随意而无序地展开一个故事,直到把画面填满为止。他们还喜欢为自己的画上的角色添加对话,为作品制造一种故事情境。这种表现也在近年来对儿童语言和绘画关系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近期一些对儿童绘画编码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和儿童绘画摹写的语义编码特点的研究,都认为语义是影响儿童绘画编码的重要因素,儿童绘画不是简单的摹写过程,它始终伴有语义加工。儿童绘画发展与言语发展存在着双向促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儿童绘画动机起核心作用的,是图画对语言的“转译”功能,而因之创作的绘画作品,本质就是形象化了的书面语言。图画承担的语言“转译”功能,要到孩子进入小学,书面语言和口语都充分发展后,才会慢慢消退,直到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语言和绘画的功能分离才基本完成。
比较之下,过渡期之后的青少年时期绘画,则进入了另一个表达时期。在这一时期,视觉是唯一优先的因素,来自美术经典或来自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图像与视觉产品,源源不断地给青少年输入新的视觉经验,持续塑造他们的图式系统,并刺激他们依据这个图式系统去解构和建构世界,用形象阐释形象。这一时期的绘画完全可以不需要语言参与,甚至可以说,语言参与不仅不能让青少年画好画,反过来,还可能激起绘画过程中视觉系统与语言系统对主导权的争夺,语言干扰绘画。我们把这一阶段的图式称为“视觉图式”,以区别于过渡期前儿童语言转译为图像的“语译图式”。
四、丰富或贫乏:视觉图式储备对过渡期绘画能力的影响
既然不同的图式决定了不同时期儿童绘画的表现差别,那么,过渡期绘画危机的实质也随之水落石出: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儿童的书面语言有了长足的进步,已不再需要通过将语言转译为图像来表达心中所思,“语译图式”的作用逐步在儿童绘画过程中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以“视觉图式”来解构和建构世界的表达愿望。然而,用早年所学到的简笔画类简易图式应付这样复杂的课题,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过渡期的绘画危机,实质是视觉图式匮乏诱发的绘画能力发展困境。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这一时期画作所谓像或不像、好或不好、以及美或不美的断语,实际上,总是将作品与心中业已潜在的若干图式进行参照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图例:同一课题下,视觉图式丰富或贫乏对过渡期学生作业表现的影响(11-13岁)。
这个作业是要求学生用夸张的办法画出两个真实同学的肖像。视觉图式丰富的学生与视觉图式贫乏的学生在作品表现上呈现出不同的能力。
有趣的是,在喜欢临摹动漫作品的学生身上,我们也发现,画得好与不好,仿真能力并非唯一决定性因素,因为学生的学画之道不仅在临摹现实,即写生,也在于临摹绘画。临摹绘画培养的是一种对图式的默写能力。具备了足够强大的默写能力,无需面对实物,也可画出优秀的作品。
图例:对动漫角色和场景的模仿是临摹绘画的一种典型行为。
善于临摹动漫的孩子,一出手,其作品就带有强烈的动漫味道。曾有不少美术教育者对这种现象忧心忡忡,担心冲击正统的、学院的美术教育。
临摹绘画而不临摹现实,以及孩子自发地把动漫作为临摹对象,这种现象提示我们,视觉图式的丰富与贫乏不仅仅在于数量的差别,也取决于图式来源的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写生直接模仿现实,只是帮助学生获得视觉图式的一种手段,模仿绘画同样是帮助学生迅速获得大量视觉图式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无论教育者愿意与否,流行的视觉产品如动漫,必然会在这个图式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学生学习图式的重要蓝本。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