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4-06-11黄文秉
黄文秉
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宝库,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教材。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追求以真实作为原始生态的生活为逻辑始点,引导学生热爱和关注生活,体验和积累生活,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思路,要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
一、关注多彩生活,多层面开掘作文源泉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作文回归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的土壤,使学生在与生活的磨擦、对话、融合的体验和感悟中,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善于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慧眼”,引导学生把审美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关注自我、人生、自然、社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丑、善、恶,发掘、筛选和积累有用的生活写作素材,多层面开掘和丰富作文源泉。
二、激发生活情意,以真情铸造作文灵魂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是心灵的产物,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根除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弊病,必须重视生活化写作的情意训练与态度的养成,引发、培养和丰富学生高尚情感,把作文教学变为情感化的课堂,以真情实感铸造作文的灵魂。
1. 缘事生情,抒写真情。歌德说:“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一首诗。”确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情与思的聚合体。生活化作文教学要善于创设触发学生情感的生活情景,在命题或创设作文话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新颖有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体验生活。作文训练要“投其所好”,抓住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命题,如《家长会后》《寒假印象》《网络与我》等题目内容都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写起来特别有真情实感。
2. 阅读怡情,以读促写。阅读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理并重,文学形象栩栩如生,特别适宜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拨动他们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传道”又“传情”,让学生在阅读、品味和感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课文情感的感染、渗透和浸润,进入物我交融的阅读佳境,产生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如在《陈情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体悟和感受李密的“孝情”,从而产生“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共鸣,再让学生叙写自己的父母。学生情感闸门被打开,情感之焰被点燃,体内那种沉睡的把情感化为文字的冲动被唤起,作文也就充满真情实感。
3. 以情导情,文情并茂。教育是一项需要激情燃烧的事业。教师言传身教充满生活激情,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文情更为并茂。教师还应采用灵活而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感式评语来点评学生习作,或衷心赞叹,或深表同情,或诙谐幽默,或寄语激励,以亦师亦友,既指导又鼓励,既抚慰又教育,满足学生交流愿望,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情感家园。此外,教师“下水作文”,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模仿动力,达到以情导情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场景,以活动构建作文“渔场”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还要树立“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的观念。教师不但要示范传授怎么捕鱼,更要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培养成为一个好渔人应有的素质。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活动场景,使作文教学过程变成“生活化”、“情感化”和“个性化”的“渔场式”的活动过程,成为一种有策划、有组织、重情境、重体验、重互动交流、具有一定时空范围的立体的活动。
教师要善于提供真实活动场景或设计虚拟情境,使每堂作文课都有可能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说演自由,演绎自主,充分展露才华与个性,师生共同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作文教学活动“渔场”。例如,在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让每个学生课外摘一片树叶带到课堂来,然后组织学生细看树叶、品尝树叶、聆听树叶、抒写树叶,指导学生围绕“生命”话题,通过想象和联想,分别写出自己在“摘、看、尝、听”等各个活动环节的心理感受和启示,提高对生命的感悟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样,学生的活动过程就是写作过程,写作真正成为活动的结晶,学生主动参与了活动也就是走进了写作。
责任编辑罗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