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2014-06-11李彩芳

师道·教研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外教室生活化

李彩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的源头,它使得语文不再是刻印在书本上的死板方块字。作为教师,唯有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师,亲近生活这个大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消除对语文学科的距离感,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课标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并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联系。的确,语文学习其实就是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母语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因此,为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语文学习更应该放到生活实践中。语文注重“听”“说”“读”“写”,但其实动手“做”也不可轻视。这就像不能因为“不洁净、会杀生”,就“君子远庖厨”,甚至十指不沾阳春水。这不仅会让人“五谷不分”,更体会不到烹制美食的乐趣。所以在语文教学及课堂上,让学生投入生活、参与生活显得很重要。

对于这一点,我一方面是让教学环境生活化。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室。教室是学生在学校的“家”。学校有众多教室,但学生只有回到属于自己的教室、自己的班级才会有归属感,这就是“教室”和“家”的共同点。所以不仅教室要有学习氛围和知识气息,还要让教室充满“家”的温馨。我曾在低、中、高年级设立过三个试点班,要求教师带着学生们以“家”为主题,发挥创意布置教室。经过大家巧手改造,这三间教室从值日表到黑板报,从“卫生角”到“花草园”,无不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天真童趣。中年级的试点班甚至还设置了一个折叠躺椅,只有在课堂上表现好或有进步的同学才能有躺上去休息的“殊荣”。这三个试点班让其他年级的学生羡慕不已,我也从中得到灵感,不仅把班级这样的小“教学环境”生活化,还把校园这样的大“教学环境”生活化。在这样的宽松和煦的氛围中,学生们更加乐学、并能轻松表达,愉快交流,比之在传统课堂环境中学习不知要快乐多少倍。

另一方面是让教学方法生活化。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些是为学生熟知的,有些则是接触较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的。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与学生原有的日常、社会生活经验结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古至今,多少美好动人的诗词文字都是从生活中妙手偶得,有感而发。如果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词句时不能将其放回生活中感受,那么便也没办法体会其中的真妙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一课中有不少优美的词句。要背诵,当然不难。然而要让学生体会“层林尽染”的美丽,“天高云淡”的惬意,“瓜果飘香”的欣喜,仅仅靠背诵是绝对不够的。于是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感受飒爽秋风,拍下动人照片,捡拾彩色落叶,写下心中感悟。如此,词语被具象化,课堂被生活化,秋景秋情、秋词秋句便顺理成章地被学生们收入心中。

二、课外实践生活化

众所周知,语文课外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直到现在,也还有部分教师只片面强调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不那么重视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的封闭化。课堂上教授的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冷冰冰的理论,学生麻木接受,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不利于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

曾读到这样一句话:“戴着面具的、其人格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的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由此可见,教育教学不可脱离实践与生活。在一次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课外实践中,为了让孩子们体会父母呵护儿女的小心翼翼、细致入微,我让学生们想办法保护一个生鸡蛋,要求是一天内必须完好。一旦破裂便算违规,得退出评比。大家开动脑筋想了各种办法保护它,时常进行查看。放学排队时,还刻意保持了同学之间的队伍距离,唯恐鸡蛋有所损伤。一天下来,大部分学生成功了,失败的学生自然是沮丧。有个到了最后关头却功亏一篑的女生,甚至急哭了。通过这样的一天,孩子们基本对为人父母的不易也感同身受了,纷纷表示,以后要更加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另外,我还提倡教师们开展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做问卷调查、路访街采,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小组合作进行留弃、加工、处理,并总结出结论。虽然孩子们最后的调查报告都还稚嫩不专业,但这对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及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都有极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外教室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313”教室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