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2014-06-11罗玉平
罗玉平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了解、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因材施教”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一、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第一层次,也就是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的学生的基本情况。
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如身体是否健康?是否存在先天性、遗传性或家族性的疾病?是否存在某些方面需要老师和同学注意的问题?
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如心态是否健康?学习压力是否过大?是否存在厌学情绪?是否存在思想不集中、焦虑、忧郁甚至是自闭等情况?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从而确定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并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
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的性格特点可能是多元的、甚至是复杂的,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引导,教出好效果。
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机会展示或鼓励,对于学的不良的爱好或兴趣进行正确的引导。
了解学生的成绩。包括学生整体成绩的水平,某一段时间成绩的变化情况及某一学科的成绩状况等。
第二层次,学生的学习不仅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来自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父母和家庭进行深入的了解。
了解学生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和素质水平等和孩子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了解学生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和教育方式等。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学生的家庭,如家庭的成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的风气、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等。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学生思维和行为产生的根源,从而帮助教师做出正确的判断。
了解父母的关系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不良的父母关系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及时与家长交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层次,在教师对学生父母和家庭背景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对学生父母的成长经历等有所了解,尤其不能忽略父母的成长经历对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影响。
二、教育过程中如何落实因材施“教”
1.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大致分层。如A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学生;B层,基础知识较扎实、学习比较自觉、但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成绩中等左右;C层,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考虑到部分学生被分到C层后,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学生分层的情况教师可以考虑是否有必要在班级公开,但无论是否公开,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对于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管理,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变化,对学生的层次进行适当的调整,积极引导C层的学生向B层,甚至A层转化。
2. 教学设计分层。由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良莠不齐,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模式差异也较大。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重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可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收获、有发展。
3. 因“材”备课。教师备课不应该是单纯的备课本、备知识点,而更多的应该是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并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一定的调整,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学生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 因“材”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作业分成不同的层次,如A层、B层和C层,从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的作业要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老师无需给学生指定作业的层次,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的内容。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该建立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