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课堂
2014-06-11陈佩云
陈佩云
一、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
我注重用自身积累的人文底蕴去吸引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兴趣,这体现在在课堂上,像在作文课上,要让学生写好一篇好的文章,那么关键就是让他们理解文题、找好素材,如果只靠他们平时的课外阅读是不够的,而且我教的是初三毕业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加上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我会介绍学生去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像《心灵鸡汤》、《疯狂阅读》等书,既能给他们营造一个新奇、灵动、美好的文字世界,让这些好书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同时使社会的信息流向课堂,不让学生陷入“死读书”的尴尬局面,在语文课堂上,我会注重将一些社会上的热点或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同语文串联起来,让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比如说,初三课本里有一篇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如果只是单单讲完这篇课文就完成任务的话,相信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学生是否真的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呢?恐怕不行吧。所以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联系中国每年都会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一节目,他们当中不乏很多在病魔、灾难面前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只为保护他人的事例,像捐肾救母的田世国、勇救人质的花甲老人孙必干、搏击巨浪救人的魏青刚、用一个无声世界创造无限美丽的邰丽华等等人物,这些人用自己的或孝顺或勇敢或坚强的精神谱写了一段段动人的生命诗篇,从社会取材,这能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无关课本的宝贵的知识。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人格教育
在课本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抒写真善美。写作最忌讳虚、假、空、大,捏造感情,这样一篇作文完成后就会显得很不真实。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在课堂中,我会尽量引导学生抒发自己最真的感情,让他们从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之处,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便有一种真实感,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作文题目的筛选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先确定作文立意方向。比如在九年上册第三单元授完《孤独之旅》和《心声》之后,我们写了一篇“善良”为话题的作文。在引导学生作文时,我告诉学生:“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的同情与怜惜,是无私的关爱与祝福。我们虽然是平凡人,但只要在生活中我们尽己所能,为弱小送去真心实意的关怀,就是善良的人。”在这次作文中涌现不少感人美文,有一位学生写到自己弟弟在校门口那位来摆摊卖金鱼和小乌龟的人那里买了一只小乌龟,花了八元钱,当她指责弟弟买贵了时,弟弟说:“我知道贵,可是我买的时候看见他是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我就没有讲价,把小龟买了。”这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弟弟的善良让她感动了。这篇文章同样也感动了我和班里的同学,因为我们都知道校门口的确有这么一位卖鱼人,只是当同学们放学经过他的摊位时,可能并没有关注过他是怎么样的人,冷漠往往会使人变得迟钝。这一篇《一路相随的善良》所写的一件小事,凸显了一份真情,学会关注身边那些弱小的人,体现了责任感与价值感。平平实实的文章,就这样唤起了同学们心灵的共鸣。写作文时找不到素材,并非无事可写,而是因为不懂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当学生懂得用笔来写身边人,写身边事,有了真情实感,自然就不难写出好文、美文,而学生也在创作中得到了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更明白如何去关爱身边的人。
三、将“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到底
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激发他们的疑问。举个例子来说吧,在《范进中举》一文中,里面写了范进因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最后总是以名落孙山告终,但是在他五十多岁那年终于考中举人了,那么他中举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会以此来引发学生心中的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去深入理解课文。
设下疑问,引导学生深入质疑。如何从一篇课文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他们对课文当中的思考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答。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设下悬疑,为什么“我”们一家在每个周末都会穿戴华丽去码头?为什么父母总会说“要是你的叔叔于勒在就好啦”?这样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深入挖掘问题,为什么在母亲后来认出船上那位穿着破旧的卖牡蛎的男子好像是“我”们的叔叔于勒的时候态度完全就转变?最后他们也就能得出这篇课文的大概主旨了,这也可以帮助他们发散思维,对课文进行续写。
责任编辑邱 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