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开好头起好步
2014-06-11张雅彦
张雅彦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等方面的不同,使他们在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孩子一踏进校门,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和各种各样约束自己的学校纪律、规章制度。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校园生活,如何使他们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在人生道路上迈出、迈好第一步,需要老师做出努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整理出如下的做法,希望对一年级的老师有所帮助。
一、热爱学生,让孩子感受教师的真爱
一年级的教师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一年级的孩子,离开家庭、离开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学校,有一种陌生、惧怕、不安心理。这时候他们最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怀、爱抚,需要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学校看似很简单,很容易做的事,对于他们就不是。教师们应当设身处地替孩子们着想,为他们分担痛苦并给予帮助,千万不要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更不要袖手旁观。如果教师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孩子们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向你倾吐他的心声,把你当作自己的亲人。孩子常常有自己大大小小的喜悦、烦恼、忧愁和不幸,往往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只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比如铅笔弄断了不会削,课本弄脏了,不会保护,鼻涕流出不知道擦,穿衣服不会扣,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等,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去帮助,去引导。老师就要用课余的时间帮助学生削削铅笔,包装一下课本,擦一下鼻涕,扣上衣扣等等。教师通过这些细微的帮助,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亲人才能有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真爱。
二、了解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只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一年级教师要很好地了解一年级新生的各方面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进行教育教学。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健康情况。特别是了解本班的孩子有没有先天性的残疾和疾病。比如:孩子有没有视力、听力、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疾病。教师应当根据孩子的健康状况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还要配合家长对孩子进行疾病的治疗。其次要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然后分析这些情况,对孩子教育、成长有利的因素是哪些,不利因素是哪些。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建议,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帮助、合作,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三要了解学前受教育情况。了解孩子是否受到学前教育,程度如何等等。 这些情况,可以通过观察、个别谈话、询问、家长填表等方法进行。
三、细心观察,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有着重要意义,而听课习惯则是学习习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踏入小学校门一年级的孩子只有5岁半到6周岁,年龄决定了他们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发生听课“走神”现象是正常的,还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却没有注意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表扬、眼神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其次还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活动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另外,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容易累,可以利用课间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课间操,唱唱歌,也可以有目的地进行提问,对同学发言进行评价、补充,让学生能尽快集中精力投入学习。
四、立足课堂,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说”的欲望,因此教师每节课应该腾出一定时间,依次让学生上台进行说话练习。说话内容不限,学生可以讲自己看到的故事,可以说说自己遇见的一些有趣的事。同时在说话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如:说话要完整、连贯;不要使用方言,要尽量使用普通话;说话时要自然、大方、有礼貌等。教师要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图片、故事、动物、游戏入手激发孩子们说的欲望。语言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必须使用的工具,如果只通过某一学科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要让“说”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此外,教师要以身示范,向学生指导正确的写字方法。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