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4-06-11翁文箐

师道·教研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科研跨学科研讨

翁文箐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核心素质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主体发展意识,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

一、通过日常化、人性化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校长必须亲自建立起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为了使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倡导成立以名师、骨干教师为龙头的教科研中心。

坚持校本教研常态化,将校本教研融入教学全过程,渗透在教学、教研、科研工作的每个细节中,使学校处处是研究之地,教师时时是研究之人。

二、通过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有“四环节”模式,即“发现问题——学习研讨——实践检验——总结反思”。发现问题:教师或组织者发现教育现场的问题;学习研讨:组织相关的教师就发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法,最终形成的解决办法不仅为参与的教师所有,也和学校的其他教师共享;实践检验:教师将研讨的成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实践,在教学中研究办法的可行性;总结反思:教师以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最终形成文字资料。

(二)主题沙龙

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基本单位,不定期开展沙龙活动,学校的教科研中心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成为沙龙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每次研讨的主题,或是近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研讨的途径是话题研究与文本研究相结合。以“沙龙”的形式开展主题研究,使教师有一种轻松感、自主感,更会有反思的内涵、观念的碰撞、行为的研究、思想的交流,从而形成共识。

(三)“诊断”课堂活动

“诊断”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多层面的听课调研来实施,形式有随堂听课、同年级听课、跨年级跨学科听课等。

1. 随堂听课,也叫推门听课。接受随堂听课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采用的模式可以是“听、议、进、落”,即听课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课后反思,针对该教师的教学特点、某个教学细节进行分析。对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师可以由教科研中心指定一位成员对其进行传、帮、带。学校教科研中心也可以在推门听课中找到校本教研的落脚点,建立校本教研的问题库,充分开辟校本教研的“对话场”,搭建起校本教研的“互联网”。

2. 年级听课。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互相听课,评出优质课。此类听课目的在于给每位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也从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发展自我。

3. 跨年级跨学科听课。教师跨年级、跨学科听课,尤其是跨学科听课,促使教师从其它学科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实现知识的整合,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多形式研讨

通过多形式研讨实现同伴互助,加快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教师具备与新课程标准相符的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如:座谈式研讨,即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提出问题,群策群力;互动式研讨,即教师提问,请上课的教师或教科研中心的成员解答,讨论通常不带有评价色彩,更多的是充分的交流切磋,使听课教师从观众变为主角,气氛民主、和谐,学习效果明显;集体学习研讨,即观看优秀课例,集体讨论;点评式研讨,即由教科研中心就某个问题做点评;自查研讨,即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查、反思。

(五)专业引领

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等“请”到教师中间,播放他们的经典课例、专题讲座,让老师们亲眼目睹大师们的风采,揣摩大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与大师对话,向大师学习。同时,请各层次的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的专家、学者介入校本教研工作,帮助教师提炼、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分析,设计改进的策略,验证教学研究的成果。主要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科研跨学科研讨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