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读书的生活(下)
2014-06-11吴奇
吴奇
站在2014岁首,在冬日暖阳中回首2013,时光虽远去,但记忆是美好而丰满的。
秋之山月篇
瓜果飘香是和田秋天的名片。即便是浮尘再多,但也遮蔽不了阵阵瓜果香。夜晚,站在援疆指挥部大楼楼顶上,远望万山之祖昆仑山边的明月,格外高、格外明。
远离家乡,万里相遥,人不见,音相闻。南开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徐江先生是我的“导师”,没有行正式的拜师礼,也没有交束脩。先生与我,亦师亦友。每当先生有了新的想法,便给我打起了长途,少则半个小时,多则一个半小时。
与先生话聊,对我而言就是学习,就是读书。先生把好书推荐给我,有了奇思妙想先和我分享。先生对语文教改的批判是诚恳的,对语文老师的批评也是真挚的,尽管有时候语言过于犀利,让很多人很不舒服。
先生说,现在的语文教师只会解释,不会说明。会解释只是教学的一步,止于此是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有归纳能力,也就是从对现象的解释中上升到归纳,即从现象到本质。
归纳的主要方式有两个,一个是抽象,一个是概括。他举《老人与海》的例子来说明把故事变成哲理或规律。先生从文本中归纳出——“某对象,一旦成为被你占有的对象时,它就置于你的总体环境之中,它的存在状况或者它的性质将被你的处境和它在这个处境中所具有的某种作用所规定。你的,未必是你的。当它被他者觊觎的时候,最能规定它的是你自己的力量。”
电话里,我们交谈着先生最新写的文章,先生的最新思考。先生去某中学上校本课,感慨万分。他发现,新课程改革十年了,教师依然是会一样的,不会的依然不会。先生要做的是教师要教不一样的。
先生思考,新课程有了十年的量的积累,为何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呢。正好,一位教科所的研究员也谈起这类问题,生源好的学校为何在考试成绩上考不过生源不好的呢?研究员说,同样的教法,生源好的学校不让补课,而生源不好的学校则能加班加点,这自然是补课多的学生成绩好啊。不在能力上下工夫,新课改注定是失败的。
先生思考问题总是奇特的,他居然从《皇帝的新装》和《赞美诗》想到了当下的教学。先生说,“语文”仿佛就是“皇帝”,各式各样的课改模式就是它的“新装”。“语文”这尊贵的“皇帝”在“裸奔”,而人们却在唱着赞美诗。真是妙哉!
冬之大漠篇
冬天,应该是和田最美的季节。进入12月份,风沙就没了。天,蓝的;太阳,暖的;飘雪,诗意的;沙漠,安静的。去和田看大沙漠,我认为冬季是最好的时间。一切都是静静的,浩瀚无垠,沉寂阔大,沙角分明。面对大沙漠,有股神秘的力量逼得你不得不思考, 于是我选择了微博,记录我的“吉光片羽”。
如果读书的人,被社会逆淘汰,读书改变不了命运,教育也改变不了命运,那么,这个社会也将被逆淘汰。
如果在功利层面去做,人们是看不到真正的收获的,因为百年树人。
没有“人”的教育,教育只能是功利的、愚昧的,只能成为专制者的工具。
教育是有规律的,谁违背必然受到惩罚。教育规律也很简单的,没那么多深奥的东西。
愤青,对知识分子而言,代表着匹夫意识,代表着精神独立,否则就是奴才和附庸。
有人说,闲暇出智慧,我想只有有思考习惯的人才有可能做到。凡人则闲暇出烦恼,或无故寻愁觅恨,无聊之极。因为享不了清福。
教育上的假大空常常不被人识觉,假的“真、善、美”更是充斥各种媒体,如此自淫还美滋滋。其危害是慢性中毒。
“从娃娃抓起”,是不是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幼儿园就学英语、就识字、就补课,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各种班就应运而生。不知搞明白没搞明白“规律”是什么?乱象丛生。
没有向学之心,任你家长、教师、校长七十二变。
教育教学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是很简单的;可有人非得把教育教学弄复杂了,无他,名利作怪也。
重点中学出高考牛人不算牛,普通学校出的才算真正的牛人!宣传和替人宣传的人脑子进水了。
读书的过程就是熏陶的过程,竹风过面。
教育改革尤其是教学改革大多在纸面上进行,那些所谓的教改典型文章看多了真反胃甚至呕吐!
所有的道理都是有前提的,很多人忽略前提只提所谓的“理”,且“理直气壮”。比如在语文课上他学习数学,“我学习不对吗?”还有“我陪孩子练摊不对吗?”没有规则秩序的“理”属于歪理。
研究人与人,结果产生所谓的“智谋鉴略”;研究人与自然,结果产生思辨智慧。这也许是中西方的差别。
“绝大多数都是好的”,这句话符合逻辑但不一定符合实情,如今成为遮羞布了。
一个好的制度真正变成好的制度,首先是民主,然后是纪律。没有民主,纪律只能是一张纸。一张纸的纪律能保障制度顺利执行吗?
形式主义屡屡得逞,怎么打也打不绝,其原因是它产生的土壤没有铲除,即专制;而专制的克星就是民主。
一个学校办学靠钱来买生源,偶尔为之情有可原,但一个地区都是这种风气,就引人深思了。
教学,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名师,如须菩提,学生要好学,如孙悟空。所以,网络再发达,教学的基本规律也不会变。网络充其量是工具。
按教育规律办事,就得需要耐心,否者就会被现实裹挟而去,也许只能看到小小的花朵,但无法看到大大的成熟果实。
说教育复杂,是因为教育对象是人;说教育简单,是因为教育规律就在那里。
“树根不动树梢瞎摇晃”。如果援疆教师是树梢,本地青年教师是树根,那么我家乡的这句俗语用在一些不主动学习的人上很贴切。
既来之则安之。当改变不了现实的时候就要努力适应并好好去做事情。
同质化是中国一大痼疾,是创新的死敌。新闻同质化,你可以看看各大网站的新闻;教育同质化,你可以看看杜郎口的门票卖得火不火。
学校不是学生的唯一,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同样重要,所以才有寒暑假。而今学生成了全天候,学校这个大圈,只能圈养出“做题机器”和奴才。
油水分离的教育改革自然不会让教师有大的变化,甚至还会倒退。教师个体不转型,教育改革只能停在表面上。
当你无法突破现有体制的情况下,要学会在现有体制内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是教师的一种能力。
当教师的,就要成为“自己”,不要被动被人为塑造,也成为某某模式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
皇帝穿着新衣在裸奔,裁缝们千呼万喊万岁万岁。我们都愿意当裁缝而不愿意当那个小孩。
暴戾之气何处来?一是社会严重不公,会产生心理极度不平衡;二是人钱包鼓了但道德素质没有随之鼓起来,反而横行霸道,稍遇阻止便发作。
如果说,漫天的浮尘是现代人的物欲,那么,被遮蔽的太阳就是人的心灵。
不要拿封闭管理当牟取私利的牌坊,更不要低估人的能力,热火已经在运行。
信息时代,“我们偏僻啊”这样的理由已经过时了,不可更改的只是地理位置。做井底之蛙并不可怕,怕的是甘于做且蛙鸣不止,认为井口就是天。
家乡的冬天是寒冷的。风,凛冽;雪,纷纷扬扬;山枯水瘦。而和田的冬天,暖暖的。大自然是书,我存在记忆里;我的和田学生也是“书”,我要写出来。
那是个周六,我在和田最后的两节课。清晨,和田每年最难得的飘雪,蝉翼般地飘了起来。这是我援疆期间第一次看见飘雪。
像往常一样,把课上完。有学生问,老师下周一还来吗?来啊。刚上班车,援友就跟我说:“快去和学生道个别吧。”其实我对孩子们的告别话早已在一节节课中送出。我一看,广场上有列队的学生。上车前我还以为是上体育课的呢。
我走向学生,学生们哭着跑过来把我围在中间,纷纷与我拥抱。“老师,你骗人!干吗不告诉我们呢。你老这样骗我们!”“我就怕看见你们哭,我受不了。”我的泪水,孩子们的泪水,仿佛都化作飞舞的雪花。
和田,地理环境恶劣,但孩子们的心是最真诚的。他们就像白杨一样,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在孩子们泪水中,在挥手间,在雪花飞舞中,我们离开了援疆学校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回到指挥部我掏出学生放进我兜里的信。
吴先森(生):
请允许我这么叫您。因为在我的眼中您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所以我觉得这个称呼很适合您。
转眼老师的援疆任务已经完成,也就是说将离开我们,我们心里很舍不得。感谢您在这一学期对我们的培养,我会想你的。当您看到这封信时,是否有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情感呢?哈哈,我想有。可惜的是不能送您了,谁让我们是学生呢,还要上课呢!
老师上课风格很独特,很激情澎湃。所以每次上您的课我都不会睡觉,都会认真听,而且上您的课就像在听说书,特别有韵味。虽然很难理解,但对我们的好处极多。一是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二是锻炼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唉!可惜以后再也不能听您讲课了。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虽然很舍不得,但是这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我没能力让这一切不发生,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写信的方式寄去我心中的那离别之愁啊!
……
泪水中看完学生的信。付出真情,回报真情!
春荣冬枯,夏肥秋盛。巍巍昆仑山,浩瀚大沙漠,挺拔白杨柳,漫漫浮沙尘。伴着书香,我度过了2013年。边疆和田独特的支教生活啊,给了我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作者单位:天津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