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科学”种椒记

2014-06-11陆睿

当代党员 2014年5期
关键词:江津挂果剪枝

陆睿

阮林今年49岁,是一个喜欢穿浅褐色夹克、鼻子上架着金边眼镜的小个子男人。

作为江津区林业局产业科科长兼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阮林有句口头禅:“搞技术,也会让人‘上瘾。”

由于这种“瘾”,他得了一个外号:“软科学”。

由于这种“瘾”,他在全市林业系统第一个使用计算机统计林业资源;他自主编制了一个在全市推广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他参与选育出了一个年产值达15亿元的林业产业……

“技术痴”

1985年,阮林就对技术上了“瘾”。

那一年,阮林大学毕业,加入了江津森林资源调查队。

当时,森林资源统计可是一项浩大工程——队员们必须深入林区,记录树龄、树高、树种分布等指标,然后再手工制表、逐项填报……这样干不仅费时费力,还时常出错。

天天被繁琐数据包围,年輕的阮林颇感憋屈。

“能不能改进统计方法?”阮林开始琢磨。

不久,阮林在林业学术期刊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计算机应用的文章。

“能不能用计算机统计?”他眼前一亮。

那时候,计算机尚未普及,相关的专业应用软件更是凤毛麟角。

怎么办?

很快,阮林向领导建议:购买专业统计软件,实现森林资源统计信息化。

领导同意了。

同年9月,阮林身背3000元“巨款”,亲赴成都林业规划设计院,购买了一套林业资源统计软件。

可当他把软件装上计算机,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软件和江津林业统计工作实际不匹配。

怎么办?

阮林的回答是:“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

此后两年,阮林投入大部分休息时间,自学了BASIC计算机编程技术。

“你一个外行人,费那劲干嘛?”有人问。

阮林笑而不答。

1987年,这个“外行人”自主编制出了一套计算程序,涵盖了树高曲线回归、样地蓄积计算、总体抽样精度计算、解析木计算、罗盘仪实测小班周界面积计算等统计项目。

很快,新系统投入实际运用——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了20倍!

1990年,阮林又自学了FoxBASE数据库系统,成功编制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随后在全市推广。

在一片惊呼声中,阮林第一次尝到了技术带来的甜头。

此后,他一直沉醉其中。

“新征程”

2003年以前,阮林一直在和树打交道——搞林业资源统计。

2003年6月,阮林履新局退耕还林办副主任,开始和人打交道。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阮林的“三把火”没烧起来,就被泼了一盆凉水。

同年9月,江津市(现江津区)油溪镇联合村,阮林和同事们一起进村入户,动员乡亲们退耕还林,改种花椒树。

其时,随着退耕还林战略逐步深入,江津开始大力推广花椒种植,希望通过林下经济替代毁林开荒和传统种植,保障退耕农户收入。

却不想,阮林一行人一进村,就遭到了农户“围攻”。

“不种庄稼,我们吃什么?”

“种花椒?花椒能当饭吃?”

“花椒能找钱?你找来给我看看!”

…………

乡亲们的质疑,在阮林心间激起层层涟漪——

“农民为何对种花椒没信心?因为没有见到‘钱途。”

“怎样见到‘钱途?培养大户,作出示范。”

“如何保证示范成功?选育品种、改良品质、提高产量!”

…………

想到这里,阮林豁然开朗——解决这个问题,也要靠技术!

其后,在局党组领导下,阮林和江津四个国有林场以及各个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对江津本土花椒种植业进行了一次大调研。

调研结束,问题凸显。“江津花椒主力品种由外地引进,目前面临品种混乱、植株偏高、挂果不稳定等问题。”

有了“对手”,阮林的“瘾”又上来了。

“选育狂”

2003年底,江津先锋镇夹滩社区。

在一片面积达2000亩的花椒林里,阮林和镇林业站站长肖国林成了“泥人”。

一连20天,他们吃住在椒林,组织农户进行对比试验。

“我们希望通过比对试验,让椒农们年年‘过大年。”阮林说。

长期以来,江津椒农间一直流传着“大年”和“小年”之说——遇到“大年”,花椒会大量挂果,椒农就会喜获丰收;遇到“小年”,花椒挂果减少,椒农收入锐减。

“大年”和“小年”源何而起?

“第一年挂了果的花枝,到第二年常常就不挂果了——由此导致花椒收成波动。”阮林说。

如何让花椒稳定挂果?

阮林和同事们决定:适当修剪新生花枝,保证结果花枝的养分。

“花枝修剪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当时,我们也不知道答案。”阮林说,“因此,我们只能进行比对实验——一厘米一厘米地‘试。”

为此,阮林找到肖国林,在传统花椒基地先锋镇开辟实验基地,展开比对试验。

“2000亩实验林,一半被剪枝8厘米,一半被剪枝3厘米。”肖国林说。

第二年,剪枝3厘米的花椒林丰收。

“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又一组数据,继续比对。”肖国林说。

如此循环,最佳剪枝比例最终确定,随后在全江津推广。

从此,江津花椒产量陡升30%以上,江津椒农年年都喜迎“大年”。

其间,阮林奔波于各个花椒基地,吃住于椒林间,常常蓬头垢面、狼狈不堪。

“累不累?”曾经有人这样问阮林。

“搞选育很有趣!”他回答。

“以前,他搞技术很痴迷;现在,他搞选育很痴狂。”有同事如此形容。

由于这种“痴狂”,阮林和同事们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通过进行花椒植株矮化实验,将原本高达三米的本地花椒树降到两米左右,极大地减少了人工采收成本。

通过制订“摘芯清园”管护技术体系,江津花椒产量提高了30%以上。

通过培养专业大户示范体系,江津椒农迅速扩大到13万人。

…………

随着花椒选育节节胜利,一个拥有九片复叶的江津本土花椒新品种“九叶青”逐渐形成。

“定行规”

2012年2月的一个星期天。

为了取一份资料,区林业局干部杨天碧来到办公室。

一进门,她就看到办公室里灯光明亮。

“阮科长又加班了?”杨天碧嘟哝着走上前。

办公室里,阮林正埋头忙活。

“‘无胆英雄,你可得注意休息!”杨天碧叹道。

阮林笑笑,继续忙活。

2012年,由于长期奔波导致的饮食不规律,阮林患上了胆结石,并被切除了胆囊。

做完手术第三天,他就回到了办公室,继续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制订“九叶青”花椒全国种植标准。

“2004年,‘九叶青被评为全市优秀花椒品种,在全市进行推广。”

“2005年,‘九叶青成为全国优秀品种,被推广到整个大西南。”

“2011年,为了让‘九叶青在全国更好地推广,国家林业局委托我们制订种植行业标准。”

阮林说着,脸上显出自豪——到2013年,江津“九叶青”花椒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产值达到15亿元。

由于对江津林下经济的贡献,阮林相继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市软科学一等奖等荣誉。2013年,他又荣获了“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殊荣。

荣誉加身,阮林并未止步。

“这些年,局里又给阮林安排了新任务——推广龙眼、中药、笋竹等新兴林下经济项目。”江津区林业局领导说。

领受了新任务,“软科学”的“瘾”又上来了。

猜你喜欢

江津挂果剪枝
三亩阳光玫瑰 挂果两年咋能卖到29万?
人到晚年宜“剪枝”
基于YOLOv4-Tiny模型剪枝算法
江津区科协全新打造《科普江津》栏目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每一朵云都下落不明
南方鲜食葡萄三次挂果技术
三峡库区县域土地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内文第 52 ~ 58 页)图版
剪枝
江津区经信委关工委的爱心篮球板让山区孩子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