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花灯 溢彩千年

2014-06-11谢凯

中华手工 2014年3期
关键词:灯展刻纸花灯

谢凯

公元1271年,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刺桐(今泉州)。在次年元宵节,雅各观赏了刺桐人举办的赏灯会,被整座城市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的盛景所震撼,于是称誉刺桐为全世界的“光明之城”。在其记载此行的《光明之城》一书中,他这样写道:“刺桐人家家户户都在自家房屋的门口和庭院里点亮花灯,那些在夜晚赶路的行人也提着花灯照明,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宛如一条条流淌的灯河。”如今,700多年过去,昔日的“刺桐城”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每年元宵赏花灯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2013年,中国泉州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被评为首批“东亚文化之都”,作为泉州代表性文化符号的花灯再次引起世人关注。2014年元宵节,我们来到泉州,探寻花灯的制作工艺,领略花灯的千年历史。

千灯争艳泉州城

今年泉州灯展的时间是2月12号到2月15号。我们到达泉州时,街道两旁的商铺和行道树上,还有菜市场的小摊上都随处可见花灯的影子,尤其是举办灯展的几条大街上,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灯排成一条条长龙。虽然天色尚早,但赶来赏灯的游客早已接踵摩肩。

夜幕降临,花灯齐亮,满街红红火火,处处花灯锦簇,“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的盛景即刻呈现在眼前。街上顿时沸腾起来,男女老少争相观灯。鲤鱼灯、水龙灯、卷书灯、绣球灯,流光溢彩;八卦灯、花篮灯、跑马灯、六角亭灯,争奇斗艳。看造型,盏盏别致;论工艺,款款精湛。

在我们前方不远处有一位观灯的老大爷,他不像其他人那样走马观花,而是非常仔细地看。老人姓张,今年75岁,吃过年饭就从东城区早早赶来。每年元宵节,他都要逛灯展,4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小时候闹元宵,家家都会自己扎花灯,除了炫手艺之外,还为了图吉祥。”原来,在泉州话里,“灯”与添丁的“丁”谐音,寓意家族人丁兴旺。

“这是刻纸无骨料丝花灯,一看这做工就知道是李珠琴做的。”老人指了指头顶上方一盏球形多角花灯,非常肯定地说。细看这盏花灯,灯身中部由100多块三角形刻花纸板粘接成一个圆球,顶部和底座也由镂空雕花纸板粘接而成。在内部灯光的透射下,一幅幅刻纸图案宛若浮雕一般。一阵微风吹过,花灯里的料丝反射出奇幻多变的光芒,精美绝伦又带着几分神秘,不禁让人暗自叫绝。

“无骨料丝花灯是泉州独创的花灯精品。”提到它,上了年纪的泉州人都会想起李珠琴的父亲——国宝级刻纸大师李尧宝。60多年前,那时的泉州人不知料丝花灯为何物,因为当时这种花灯已失传多年,经过李尧宝的发掘和钻研才得以恢复。之后,他又将自己精湛的刻纸艺术运用在这种花灯上,创造出刻纸无骨料丝花灯,成为全国花灯品系中的一绝。

如果不是亲历灯展,将很难想象眼前万人空巷赏花灯的盛况。虽然此时已经夜深,但大街上依旧人头攒动,人们在一盏盏花灯前流连,好像怎么也看不够。

传统创新两相宜

在泉州市区轧榜巷的李家老厝,我们登门拜访刻纸无骨料丝花灯的国家级传承人李珠琴。

一进门,便看到屋顶中心天花板上挂着一盏刻纸无骨料丝花灯。李珠琴介绍,这盏花灯是她亲手制作的,是家里的“镇宅之宝”,由165个等边三角形刻花纸板粘接而成,从设计到制作完成费时3个月。桌上还摆放着一堆刻好图案的纸板,沙发上、地板上随处可见做花灯留下的边角料。“还没来得及收拾,乱糟糟的。”李珠琴说,每年元宵节前一周左右是一家人最忙的时候,单位、个人都来预订花灯,她和两个女儿每天都加班加点,等到花灯订单全部如期做完才能歇口气。

得知我们想看刻纸无骨料丝花灯的制作,李珠琴爽快地答应了。“大花灯一时半会儿做不出来,我就做一个小的吧。”她拿出一块做花灯的专用纸板,借助直尺在上面画了一些几何图形。“这是花灯的几何分解图,做之前就要在心里想好。”接着,她按图形剪下纸板,在上面描绘出图案,再把纸板放在垫板上,用刻刀镂空雕刻。锋利的刻刀随她指尖转动,走刀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刻得圆润光滑,不露刀痕,图案细微处,犹如毛发。

当所有纸板都刻完图案后,她便拿起镊子在镂空图案的空隙里并排镶嵌料丝。“料丝原本是细玻璃丝,不过现在难找,所以我用的是化纤料丝,效果和玻璃丝差不多。”在镶嵌料丝的过程中,李珠琴全神贯注,那一根根又细又脆的料丝似乎和她心心相通,全部乖乖地嵌在纸板上,没有一根折断。

接下来是粘接外壳,用李珠琴的话来说,“这是一门技术活儿”,因为稍不小心,花灯就会走形,影响美观。不过,李珠琴已经做了30多年花灯,这一步早已驾轻就熟。大约1个小时,一盏小巧而又精致的花灯便呈现在眼前。我们早已按捺不住,争相把它拿在手里把玩,爱不释手。

告别时,李珠琴极力推荐我们去泉州水门巷的曹氏花灯坊。“那里是制作纸扎花灯最有名的作坊,值得去看一看。”

按李珠琴告之的路线,我们来到曹氏花灯坊,今年63岁的曹淑贞是这里的负责人。说起花灯制作,曹淑贞笑言自己是“半路出家”,“以前我在工艺美术厂做彩扎,后来转行做花灯,到今年已经做了36年。”

曹淑贞介绍,做纸扎花灯有5道工序: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骨架,然后把裁好的纸或绸布绷粘在骨架上,再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最后挂上丝穗。“看起来挺简单,但是做起来挺难,比如扎骨架,如果比例不协调,做出来的花灯会很难看。”

以前,纸扎花灯上画的通常是山水图案,既单调又没有立体感。曹淑贞试着把彩扎工艺用到花灯上,结合《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里的人物和故事做了一系列彩扎人物花灯。由于形式新颖、造型逼真,一推出市场就大受欢迎,而且多次在元宵灯展上拔得头筹。为了让彩扎人物“活”起来,曹淑贞不仅给人物造型穿上用绸缎缝制的衣服,还要做头发、画眼睛、涂胭脂、搭配饰,“每道工序都要认真做,容不得有半点马虎”。endprint

曹淑贞还发现,以往灯展展出的花灯“成人味”太浓,没有专门为孩子设计制作的花灯。于是,她又设计制作了一系列儿童彩扎花灯,既有小猫、小猪、小狗等常见动物造型,也有孙悟空、奥特曼、猪八戒等卡通人物;既有用手提的,也有装着小轮子拖着走的。

“今年的彩扎花灯大量使用了LED灯,还有部分花灯安装了马达,通电后不仅能发出声音,还能动起来,比以往的花灯更有观赏性。”曹淑贞边说边把我们带到一盏三四米高的奔马造型花灯前,接上电源,这匹“骏马”立即“奔跑”起来,马头上下摇动,不时发出阵阵嘶鸣。

“既要坚守传统工艺,又要创新,不然每年灯展看到的花灯都一样,还有什么看头啊。”面对我们的夸赞,曹淑贞笑着说。

延续千年的璀璨

除了“泉州花灯省级传承人”这一身份,曹淑贞还有另一个头衔——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每周要上4节花灯制作课。2006年,泉州花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泉州市政府提出“让花灯走进校园”的号召,曹淑贞和市里其他十多位制作花灯的老艺人受聘到当地的学校讲课,传授花灯制作技艺。每次上课,曹淑贞都会从家里携带花灯样品到学校,方便学生有实物可以参照。“大部分学生对做花灯都很感兴趣,记了很多笔记,有些学生在假期还到我的作坊里来帮忙。”

在交谈时,市民王女士带着自己上小学的女儿来到作坊,参观之余请这里的扎灯师傅教女儿制作简单的花灯,以完成学校布置的寒假实践作业。张女士说,女儿就读的鲤城区实验小学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花灯课,去年元宵节还在新华路的T淘园举办了花灯展,500多盏学生亲手制作的花灯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看。

“看到年轻一代开始学习做花灯,我非常高兴,因为这个行业急需年轻人加入进来。”曹淑贞说,虽然目前泉州的制灯作坊有几十家,还有一家上规模的制灯企业,但叫得出名来的制灯艺人总共不到10人。在近几年元宵节举办的“最佳花灯”评选中,获奖作品全部出自老艺人之手,他们中年龄最小的都已超过60岁。

“前些年花灯市场不景气,赚不到钱,所以很多做花灯的年轻人都改行了。”近几年来,泉州市文化部门陆续在国内外举办各种灯展,泉州花灯声名鹊起,来自新加坡、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周边城市的客户纷纷慕名而来,每年向泉州的制灯作坊和企业订购大量的花灯。“我们家从去年四五月份就开始陆续接到订单,到今年元宵节总计做了近200盏花灯,收入还不错。” 曹淑贞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13年,泉州市政府制定了在全市设立100个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储备100名工艺美术大师后备队伍的“三年计划”,在教育培训、带徒传艺、参展参评和行业交流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可喜的是,泉州花灯成为首批15个重点保护对象之一,这无疑给泉州从事花灯制作的艺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此时,刚从元宵节前的忙碌中抽身的曹淑贞又有了新的打算,“我想试做一款陶瓷质地的花灯,除了元宵节用之外,平日里也可以放在屋里做装饰,让花灯成为日用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灯展刻纸花灯
看花灯
刻纸——指尖上的传奇艺术
溱湖刻纸
The Great Jack O'Lantern Blaze
杰克南瓜灯展
挂花灯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迷宫弯弯绕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布置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