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罅隙:关于《归来》的论争

2014-06-11

记者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归来张艺谋

一篇文章令论争向最高远处延展

先是微信公众号,再是网站,党建网于6月3日“精彩推荐”《电影<归来>:以揭露的名义渲染丑恶摧毁主流价值》,将这篇源自亚洲新闻周刊的批判檄文引入内地,加持喉舌背景。党建网由中宣部主管。其上级单位《党建》杂志定位于“党中央办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党刊”;《亚洲新闻周刊》的官方网站资料则显示,这家注册在香港的杂志归属于香港卫视,立志打造华语报刊界中的“凤凰卫视”,由新华社广东分社、中国新闻社事业发展中心供稿。

文章署名作者是《亚洲新闻周刊》主笔刘浩锋,他以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1984年拍的政治寓言荒诞片《悔悟》为前车之鉴。称其“曾吹响西方摧垮苏共意识形态的号角”“内外勾结引导国家走向整体崩溃”“这部片子是在时任格鲁吉亚第一书记谢瓦尔德纳泽的支持下拍摄的,影片中心思想以寓言方式攻击冷战对峙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故事的高潮本质上反映的是‘觉悟后瓦尔拉姆的孙子与盗墓女所坚持的个人主义价值、自由主义立场,反对以追求整体公平正义的集体主义的崇高名义抹杀个体自由。而在这场冲突中,最后故事安排了瓦尔拉姆的儿子在沉重打击中获得某种觉醒。愤怒地将其父亲的尸体丢下悬崖。剧情刻意叙述的正是西方建立在私恶价值认知基础上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胜利,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的被抛弃结局。无疑,这种剧情安排不可能仅仅是是文人精心设计的文化炸弹,它目标明确地是在拆解斯大林神话,背后根据有某种神秘的高深背景。”

而后,作者进一步将《悔悟》中的解构主义手法引入当代中国,称这“可以被坏人用来作恶误导舆论加速社会分化”“是后现代哲学思潮在艺术领域的一贯伎俩”“它与莫言、余华、贾平凹、王朔、严歌苓等这一代文人的表现手法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被崇西的潮流裹挟、深受西方思潮与国际文学熏陶所致,既不能整体把握后现代思潮在整个哲学史上的位置,更不知道创新的后现代文学缺点所在哪里。对于他们而言,他们除了模仿与借以消遣对现实的不满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因此,他们是长在红旗下,却是被西方思潮误导毒化的一代”;“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官方传媒的私有化、私营传媒的合法化,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卓娅、马特洛索夫等这些共产党的精神领袖与卫国战争的英雄们都被篡改歪曲历史的解构主义手法抹黑了,而这些拙劣的手法。中国的最近几年尤为愈演愈烈。毛时代与邓时代的领袖乃及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都被恶意的歪曲抹黑,颠倒是非,无非是为篡党夺权与和平演变做准备。”

严厉批判了包括内地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内的中国作家群体后,刘浩锋用“确凿”的语气宣布:“《归来》就是中国版的《悔晤》,它的公映是西方吹响摧垮中共意识形态的集结号!无论它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还是电影语言风格,以及语言背后的政治诉求;无论是剧本来自好莱坞的剧作家,以及背后所折射的看不见手的价值诉求,还是剧本获得西方犹太血统顶级导演的叫好安排;无论是编剧与重要演员,还是相关业内文人的互捧,都可以清晰看见西方文化战略的精致部署。”

捎带上张艺谋因改编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而首获国际大奖的往事,这篇文章以《归来》中的具体剧情设计为据,指责张艺谋“向右大踏步前进,更为赤裸地选用解构红色价值的剧本与镜头迎合西方价值立场”“电影所具有的解构社会主义价值的情节安排是令人荒谬的”“它的功用。正如莫言所评论的‘我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严肃的、直指人心的好电影。它通过描述局部的个体悲剧,并进而艺术化扩大。从而误导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弃船心理……用陈道明饰演的陆焉识的家庭境遇变迁反映了文革时代,而不是用整体驾驭局部,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歪曲历史最经典常用的解构主义手法……《归来》以蓝灰色和白色作为主体色彩,更像一场冷峻异常的无声的丧事,内心鸣唱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立场,向社会鸣响的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丧钟。而剧情对于曾经欺负妻子的老方的安排,则从另一个角度刻画了文革掌权的一方在失势时被遭受清算,他们的家庭同样遭遇不幸。这样一来,中共的意识形态无论是左还是右,都是受害者,从而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丑恶认知。”

所以,这篇因为党建网推荐而获得更多关注的文章。对《归来》“不仅过审毫无压力,还被一些人表扬具有时代突破意义”表达抗议:“它越是这样谨慎,越无法掩饰其真正所要诉說的历史背景与尖锐的价值评判。只不过,他们精心写就的小说与用心良苦的剧本,从反面衬托出无需表达的呐喊。但同样准确无误地传达了文本与镜头所批判解构的价值立场……情节安排故意避开了宏大历史叙事,定位在一个家庭的变故。而且以最为精简的线索以小见大、以偏概全表达红色年代对右派知识分子的摧残。把千斤巨石放在针尖上,这也即是其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力量,去扎痛每个人的小我的情感审美。获得最大化的社会共鸣。它的落脚点在于票房高低,并将之上升为民族希望的试金石。这是台上人物一贯擅用的戏词。真实的效果好比用揭丑卖乖的方式向西方邀功讨赏而已。”

按照此文说法,这种“以偏概全”式的解构主义危害巨大:“并不是说不要正视文革对右倾知识分子与个人自由精神的伤害。而是。剧情缺乏辩证的思维去认知那个特殊年代的合理性,也无需因为它的历史局限性而向西方献媚讨好。如果电影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反省个人主义至上的灾难,揭露以追求效益至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陷入两极分化给整个社会系统带来的摧残,那么,揭露集体主义至上对个体的摧残更具有客观的全面性。它能避免人们从一个极端滑入到另一个极端。”

近万字长文,结语处像是刘浩锋下达的判决词:“显然从《悔悟》到《归来》,都是一面倒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批判解构,从而自然积极地向另一个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极端献媚,而不是试图超越右倾的资本主义邪路与左倾的僵硬老路,走中间科学发展的道路。我要质疑的是,正值西方哲学衰竭与后现代文艺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困境之时。为何我们不懂得正确地推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国学思想理论,进而有条不紊的引导世界文艺复兴从中国起航呢?”

网络舆论场的左右舌战

刘浩锋应该是说出了一千左派人物的心声。《归来》首映以来,对其“居心叵测”的指责就通过他们的麦克风此起彼伏,其中,以乌有之乡网刊5月28日所发《不合时宜的<归来>》较有影响:“正确的艺术作品,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革命历史及毛时代的问题,恰如其分地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动辄将其艺术化夸大化,进而否定整个党、整个制度、整个时代,将整个党整个社会描述成任意迫害普通民众的残酷的专制机器……更有老观众反映。看此片好似又回到了新中国老电影中呈现的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但此片分明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中国的故事。因此许多普通观众不由发出疑问,此片是否是蒋介石之流跑到台湾后,拍摄的反共影片?”

文中配图别出心裁。是一张将电影剧照中陈道明的头像替换为薛蛮子的合成图片,而这完全是有的放矢。本来,走出看守所的薛大v如今微博发言已是句句不离正能量公益,但是,7个月来首度观影之后。他还是在5月25日“隆重推荐”《归来》:“对于我这样的五零后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唤回了对那个时代五味杂陈的回忆……余若归来汝焉识。一个文艺片票房居然过亿。可见好作品直见人心。”

但是。即便并不能像薛蛮子那样盛赞老谋子“以无声胜有声”,看过了经由党建网推荐的批判檄文,那些原本对《归来》并没太多好感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也被激将起来,开始揭发刘浩锋的往事,依@荣剑2008所言:“小骗骗于野,大骗骗于朝,小骗玩传销,大骗玩天道。一个叫刘浩锋的人,号称天道宇宙科学思想体系创始人,世界学术中心联合国改革委员会顾问,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第三任主席,据说思想之大成已超过西方思想总和,被文化部中国文联有关杂志誉为中华文化复兴理论旗手。这等厚颜无耻欺世盗名之辈,史上罕见。”

而当@河清00热情洋溢地称赞“刘浩锋原先是茅于轼天则所自由派年轻骁将,如今背叛脱离亲西方的中国自由派,在摩罗和刘小枫之后,回归‘中派(中国国家利益至上,反对美国颠覆中国)正道”之际。@沈彬的电线杆子则冷笑一声——“此公还真是能左右投机”。真正的不寻常

左右舌战乃是网络舆论场最长盛不衰之场景,真正不寻常的。还得说是《人民日报》的表现。

《人民日报》6月5日在副刊版刊出《张艺谋:三十年归去来兮》,作为“品鉴·重访中国电影‘第五代…系列开篇之作。与党建网所荐刘浩锋之批判完全南辕北辙,署名作者尹鸿在此得以向《归来》献上通篇礼赞。

这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及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从张艺谋1984年担任“第五代导演”扛鼎之作《黄土地》的摄影师开始回顾,将对方称为“影坛的奇迹”:“‘沉寂近3年、遭遇种种风波后推出新作,无论人们有多么不同的议论和评价,张艺谋在中国电影、至少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领军地位,独一无二。”

复述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三个阶段中的毁誉参半,则是为了铺垫他的“涅槃重生”:“张艺谋的商业电影在过去几年。似乎呈现江郎才尽的疲态和进退维谷的尴尬。张艺谋在参加著名导演、他的恩师吴天明的追思会时,也表达了自我反省。作为世界级大导演,在人们的怀疑、期待中,张艺谋用一个充满寓意的电影名字《归来》,向人们展示着他的重新‘归来。这也许可以看作张艺谋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重新关注。这似乎是一种电影人文关怀的重新找回。与《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的主题相似。大时代尽管沧海桑田,每个个体、每个家庭却都是血肉之躯、有情之物,无不提醒着我们对人、对个体、对生命、对爱的价值的怜膳和尊重。张艺谋创作个性的回归体现在他善用人物形象,追求爱的坚韧、情的执着。这更是一种艺术态度的重新定位。张艺谋从前一段的过度商业化、消费化的炫耀美学回归到了对艺术、对心灵的尊重。”

在题图——片中“读信”场景一的映衬下。尹鸿得以对《归来》不吝赞美:“‘文童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这个角度说,张艺谋的新电影也许又将成为中国电影一个新时代的信号。无论是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的历史。还是当下中国万花筒般的现实。都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产生杰作的土壤。只要阳光灿烂、雨水充足,中国电影的万紫千红可以期待。”

尽管这应该是《人民日报》在《归来》上映以来所刊发的最大篇幅并且也是最肯定的正面评价,但并不是第一次。早在5月18日傍晚,@人民日報就以剧透“《归来》戳中你的十大泪点”的方式,在微博上向全中国发问“你看了吗”:“《归来》前日首映,两天票房已超5000万。张艺谋导演,严歌苓原著,它讲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妻子永远去车站接丈夫,丈夫永远陪妻子等待‘自己归来。它没有《英雄》等的大场面大制作,却直达人心,让观众潸然泪下。”

并且,之后,这个官方微博账号罕见地转发跟帖,将@崔永元那句“电影归来,反思归来”定义为“一句话点评”,并且贴出了泪流满面的表情符号。

次日,《人民日报》还曾承接网络关注,刊出访谈稿《用电影勘探人心》。

记者问道,“相较于其他以相同历史时期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归来》似乎有意回避了历史对个体生命的创伤。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艺谋的解释是:“我们从伤痕文学、寻根文学一路走来,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叙述见过很多了。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态度或者方式,是因为我觉得这么拍可能更有新意。再过20年后,下一代导演可能还会对这样的故事感兴趣,他们拍的可能更不一样……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我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的口味和我的落脚点。但是我常常想,通过表层的故事折射历史和文化价值观,这是我一直渴望的。”

大体近似的引述和赞赏,也出现在新华社在此前后播发的《<归来>。是记忆还是遗忘?》和《电影<归来>:张艺谋回归,何日君再来?》中。

那么,回到党建网和《人民日报》一前一后两篇完全截然对立的影评,是百家争鸣,还是证明了罅隙的存在?

猜你喜欢

归来张艺谋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冰冻6年的情爱“归来”:天空瞬间就放晴
电影《归来》的诗意叙事与美学意象
《归来》:去掉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