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

2014-06-10白秀珍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初中历史新课标

白秀珍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最新理念要求,初中历史课堂要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历史知识的传授。但是,在大多数的初中历史课堂中,仍然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其历史教学的效率严重低下。因此,根据笔者实践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展开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历史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a)-0217-01

在人们固有的思想里,初中历史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副科”,只要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死记硬背的记忆住了,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新课改要求,历史考试的形式必须趋于灵活化。在课时安排上相对较少,教学任务较重的艰难情况下,这无疑是给历史老师带来了又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如此艰难的外界条件,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们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为其进行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在此,该文就如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1 做好备课工作,强化课前准备

进行有效历史课堂建设的一个最为首要的前提就是,授课教师要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许多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出现“卡壳”的现象。追其根本原因就是,任课老师在课前没有做好其充分的准备工作,没有进行课前备课;或者是,所谓的备课就仅仅是照搬教案的资料,没有进行自主地思考。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备课仅仅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但是,在课前认真地完成备课工作,不仅可以使一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和环节都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且还是培养有效历史课堂的关键。下面就具体的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一下,如何才能做好备课工作。

1.1 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

初中历史教师要在熟习课本教材的基础之上,利用各种途径,去收集有关的资料与信息,并将其恰当地融入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当中去。然后,再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活化,使其更加形象、生动,让初中生用一种更加愉悦的方式去学习历史知识,接受历史知识。

1.2 完善教案内容

备课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它需要历史教师不断的去收集资料,进行不断地思考,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质的飞跃,使其历史课堂更加的精彩。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预设到位;进行这种预设,常常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前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推敲,不断地更新其教学设计,完善其教学的教案。

1.3 优化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师吃透课本教材的基础之上,需要再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设计和编排,尽量的避免教学形式模式化现象发生,努力扮演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利用教材,全程为学生服务。优化其教学方法,形成一系列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2 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建设有效的课堂环境,这也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劳动者们立志追求的目标。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通过更新教育理念、精心准备备课,使初中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善于合作探究,以此来构建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高其教学的效率。

2.1 诱导初中生进行积极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历史教师的讲解必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启发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勉励初中生进行积极地思维。一段思维的展开,总是从思考问题的答案开始的。因此,历史老师可以在其讲解课本知识点的时候,适当地提出一些早已精心设计好的教学问题,诱导其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

一般情况下,在教师诱导其学生进行积极地思维活动时,需要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首先,所选择的的问题必须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着其教学的要求和目的;其次,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中,简明扼要;最后,所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对知识的求知欲。

一些经验丰富的历史教师,大多数情况下都比较善于诱导其学生进行积极地思维。他们通过多种多样的诱导方式,鼓励其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时,进行主动地思考。比如说,在讲解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知识点时,历史教师则可以通过设置某些问题,去不断地挖掘其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其中,可以设计的问题有:天宝年间,出现了什么样的危机;造成这些危机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事件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直接原因是什么;由唐朝的灭亡,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通过安排这种循循善诱的提问式教学,不仅可以持续地引导着学生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们对整个唐王朝的认识,提升了其思维的深度,得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优化课堂讨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于课堂讨论可以按照原本设计好的方向进行,紧贴教材内容,紧扣教学重点。在讨论中,要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反应,注意他们的语言,一旦发现有偏离主题的意向,则需要进行及时地指导,使讨论主题回归到课本主题上来,至始至终,让讨论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进行。

比如说,在进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的讲解时,历史老师就可以提出如下的讨论题目:“在五代时期,政权发生如此频繁更替的实质是什么”。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逐渐地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是导致其频繁更替的实质”的结论。然后,再提出“五代之后,北宋政权的建立者—— 赵匡胤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去加强其中央集权”、“通过这种方式,给北宋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更深层次地讨论,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

再比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教材上共选用了八幅插图,历史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材料进行有选择地应用,为学生们设置诸如:“哪些插图表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哪些插图反映了英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等讨论议题,启发学生怎样根据插图去切身地理解一些史实。通过这种既生动又深刻的教学方法,使初中历史的课堂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设置这样的一些讨论议题,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探讨,发现历史知识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不断地对其内在联系进行深度地挖掘,培养初中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建设”减负增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3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建设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新其对历史教学的理念,创造出一个和谐、欢乐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构建更为有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敬.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 柳延东.基于建构主义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初中历史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