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6-10徐志丽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角色转换教学理念高中地理

徐志丽

摘 要: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巨大推动力,也是我们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契机。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把握新教材知识体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注重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均等发展机会。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理念 角色转换 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a)-0156-01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知识能力构成,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教师通过外部大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学习和改进,对地理教学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不再将应对高考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多关注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素质的提升,并将地理知识与其它科目知识进行整合,尽可能地实施“大地理”学习观,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生产联系起来,不断扩大地理学习外延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国民的高素质要求,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有意识地去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教师和地理教学应该进行哪些改变去适应新的教学形式的需要呢?

1 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尽快实现角色转换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多种方式获得知识,增加学生知识容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学生观和学习观。不再将获取知识的多少和学习结果作为评价学习成败的唯一标准,而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求知渠道和方法,强调学生的求知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开发、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实现知识获取的多样化和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彻底改变将课堂、课本、教师作为知识主要来源的传统学习方式。教师还要彻底抛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知识的权威”等落后的观念,为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不再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掌控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让学生不再对教师有戒备心和畏惧感。但是,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还承担着引导的作用,旨在保证学生的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切实在本学科的大主题下进行。比如,在学习“旅游地理”内容时,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很容易偏离地理学知识,而对旅游地文化和风土人情倾注更多的热情。教师的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回归到地理学上,保证学习探究的效率。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从表面上看是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但是却在学生没有明显感觉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的学习在制定的学习目标下进行。这也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把握新教材知识体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文字简洁的同时,各类插图、案例和活动增多;知识面广度增加,深度降低;教材内容突出时代信息。这些变化是地理课程学习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表现了基础教育逐步走出深、繁、难的误区,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学习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地理知识的了解和探究。面对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学习形式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上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比如,探索活动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会导致课堂活动不易调控;答案的开放性对教师固有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课程安排时间不足与丰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对新教材内容的合理把握和适度整合等。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钻研教材,并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结合新课程各级培训的教学理论,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分门别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比如,结合课本插图学习地理学科基础知识;通过详实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地理知识;通过视频和历史资料来充实地理学习;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选修内容进行深度探究;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户外进行地理考察等,努力做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一致,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

3 注重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均等发展机会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地理知识的积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人生规划,或者说人生方向,会表现出不同的地理兴趣,即学生关注点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对天文地理感兴趣,有的对人文地理比较关注,有的关心人口和经济发展部分,有的关注环境保护内容,有的关注旅游地理部分等。这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原始动力,能极大催生学习兴趣。教师客观看待这种现象,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在普遍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鼓励学生大力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将地理学习由课内发展到向课外,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理解、验证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并敢于对课本知识进行质疑。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时,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史料、寻访专家等多种渠道,来了解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分析“天灾”中的“人祸”因素。比如,为学生提供地质学家马万里反对修建三门峡水库的历史资料,以及三门峡的最后结局,并提供马万里对三峡工程的意见,让学生对当前最热门的“三峡影响了局部地区的气候和地质”的学术理论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对当今土地荒漠化引发的沙尘暴频发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某些所谓“自然灾害”中“自然”和“人”各自应当承担的比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学习观。

当然,高中阶段的地理素质教育,与大学的专业学习不同,学生不可能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对某一地理领域进行深度探究。我们能够做到也只是丰富学习内容,改变学生的求知习惯和方式,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于漫长的教育发展而言,才刚刚起步。我们的教学还处于探索期,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还很不成熟。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从单纯的“知识观”向“学生观”改变,开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读身边的现象,分析自然现象的成因。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人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讲文明的高中地理教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任志英.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6).

[2] 刘永英.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2(55).endprint

猜你喜欢

角色转换教学理念高中地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