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2014-06-10梁玉玲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考有效性

梁玉玲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新颖高效的教学模式纷纷蕴育而生,打破了传统教育过程中落后的教学模式,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大大改善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促进了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文主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意义展开讨论,提出对如何更好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针对“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有效性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a)-0136-01

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堂学习气氛低沉,学生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排斥、抵触的心理,导致小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处在瓶颈发展阶段,难以实现质的突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备受教育者和学者的争议,如何成功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

1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我国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题库训练”的教学方式,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利用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既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又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数学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2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2.1 师生关系僵化,缺乏对学习的热情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代表者,权威的象征。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维护老师“权威”的形象,很难真正做到与学生实现平等相处,导致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僵硬,仅仅只局限于课堂上知识的交流。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不到妥善的开发,学习的热情逐渐下降,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对于学习中存在的疑惑不能做到及时的向老师反馈,久而久之形成无效的教学活动,数学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2.2 课堂互动性差,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场所仅局限于三尺讲台上,并且采用填鸭式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按照备课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展开教学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差,导致教学信息的严重滞后。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整体的数学素养严重滞后。

2.3 教学内容理论化,运用知识意识淡薄

小学数学教材由于本身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很难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把学生带进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解题思路之中,采用大量的题海战术进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昧的追求解题的准确率和高分数,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淡薄,严重违背了学以致用的学习思想。

3 如何更好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和学生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失去了任何一个教学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老师自身的角度考虑,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陈旧的观念,摆正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鼓励学生对老师教学的内容提出疑问,并耐心认真的一一作出解答,成为学生的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应认清自己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积极转变传统被动的、受控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及时的向老师提出存在疑惑的问题,反应自己真实的掌握情况,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另外,老师要学会适当的调动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兴趣,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适当的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3.2 创设情境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高效的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角色,只会造成单向的教学活动,教学效率低下,最终形成无意义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倡导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带领学生融入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展开数学知识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例如,数学老师在进行加减法运算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口算比赛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强化学生对于运算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比赛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鼓励,激发其他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欲望。

3.3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对于掌握的知识的应用,摆脱传统题海战术的思想束缚,不能一昧的追求对于知识的理论掌握情况和分数的高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运用数学知识,既达到了知识的灵活运用,又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老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旗杆、课本、铅笔、课桌等用形象生动的事物加深学生对于长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4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广大教育者长期以来的共同追求,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未来发展的长期目标,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应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以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开展全面的、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黄锦姝.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重建[J].小学教学参考,2009(21).

[2] 李艳艳,常秀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J].教学与管理, 2008(24).

[3] 郭其龙.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8(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有效性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