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教学意义
2014-06-10彭凤佳王晓宇
彭凤佳++王晓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理解教学是一种以存在论为基础的教学观念,属于理解教学的一个下位概念,它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是当代理解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理解的教学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理解 教学意义
一、前言
理解教学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它强调理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其基础是当代理解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理解教学在实践中强调师生的有效交流与对话,注重引导师生在相互理解中不断发展知识、技能和情感,使师生的生命意义不断提升。它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研究理解教学的意义,可以对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搜索查阅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有关理解教学等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案例参考。
(二)专家访谈法
采用电话访谈或邮箱的形式就写作中遇到的问题、难点向有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逻辑分析法
注重文献的比较分析与论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理解的内涵
哈佛大学教授帕金斯认为理解是教育真正的核心目标,他认为,当我们说一个人“知道”某事,通常是指他已把信息储存于头脑中,并随时取用。但相对而言,如果说一个学生“理解”某事物时,就表明他具有驾驭储存信息的技能。由此可见,“理解”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或者灌输而获得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索,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整合,搭建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包括对知识的扩展、重建和变通,并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
(二)体育理解教学的内涵
体育理解教学,实际上就是“理解教学”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上的应用。对体育理解教学的理解可作如下表述:它是一种以理解为基础,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有效交流与对话,注重引导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对体育内涵的领悟,以实现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体育能力的培养及师生生命意义的教学形态。
(三)体育理解教学的意义
1.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应了新纲要的教学要求。新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是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学习的领域目标更为宽广。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体育理解教学讲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多边互动活动,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学生无限的自主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它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使学生的人性更为丰富。体育理解教学以存在论为基础,其理解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也包括自我理解。体育理解教学中。学生从自己的现实世界出发,把原先不属于自我范围内的新世界的经验,在自我理解中占为己有,一种新的经验进入到学生的视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精神更为丰富,人格走向完整。
3.它要求师生相互尊重和理解,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体育理解教学倡导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并认为师生间不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师生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观,有助于实现师生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并从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4.它注重学生体育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体育理解教学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环境中,能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锻炼内容,并运用科学、有效的体育手段,进行身体锻炼和娱乐。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重在培育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重在加强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其对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体育的健身和娱乐价值、体育的内涵等有较深的了解,对体育有更好地理解。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理解了体育对人之生命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学生的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就会水到渠成。
四、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教学理论克服了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主客对立的思维定势,特别强调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教学,强调学生在认知、想象、情感沟通、心理置换以及运动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注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认为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理解体育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和个体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为此,体育教学的模式更多地应关注学生的差异存在,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互助和合作。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理解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9-34.
[2] 黄继玲.论理解性教学[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31-35.
[3] 刘志里.走向理解的教学评价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45-49.
[4] 马勇.论理解性教学[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25-32.
[5] 熊川武.理解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