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调式中的和声及其应用
2014-06-10田亮
田亮
摘 要:什么是和音?什么是和弦?什么是和声?和声,其实就是研究和音的结构以及他们如何连接的理论。而在和声理论中的和音,是指和弦。和声对于音乐作品的发展,对于加深和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旋律获得极为多样的感情色调和色彩,特别是当同一条旋律采用了不同的和声进行伴奏时,它的这种作用表现的最为明显。和声是音乐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了解了和声的概念和意义,能够合理运用和声,对于钢琴演奏、声乐伴奏以及作曲来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和声 和弦 功能 钢琴视奏 即兴伴奏
由几个音组成和音,让这样的一些和音形成连续的进行,这就是和声。三个、四个或者五个音高音名都不相同的音,经过排列以后,能够按照三度关系叠加起来组成的和音就是和弦。而和声这门学科其实就是在研究和音的结构以及他们如何连接的理论。换句话说,和声其实就是在研究和弦的功能、结构以及连接。
一、和声的功能体系
和声中的和弦,根据他们稳定性的不同,我们把调式中的七个三和弦以及常用的三个七和弦分在了三个不同的功能组里。这三个功能组分别是以主三和弦为主的主功能组,字母标记为T;以下属和弦为主的下属功能组,字母标记为S;以属和弦为主的属功能组,字母标记为D。之所以三个正三和弦作为三种功能的代表,并以三个正三和弦的所属的字母为标记,是因为不论大调小调,只有三个正三和弦才能表现出调式的性质。自然大调中,三个正三和弦都是大三和弦,能够表现出大调明亮的性质;自然小调中,三个正三和弦都是小三和弦,能够表现出小调暗淡的性质。除了主功能代表稳定,下属功能和属功能都代表了不稳定功能。而由于属功能组的代表和弦D中,包含了调式中最不稳定的导音,因此属功能组是最不稳定的功能组,下属功能组的稳定性间或与主功能和属功能之间。因此这三种功能的连接应该是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极不稳定最后回到稳定。用功能组的字母标记来写应该是T—S—D—T。当然也可以细分T—S—T;T—D—T。在严格和声中,是D绝对不允许进入S的,因为D的极不稳定性强烈要求它只能进入稳定的T。
图:C自然大调/c自然小调7个三和弦及3个常用七和弦
在详细介绍功能组前,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和弦之间关系的远近和调式之间关系的远近的辨别方法是一样的,两个和弦的共同音越多关系越近。
1.主功能组
主功能组共有以主和弦为主的三个三和弦。主功能组具有稳定的性质,最稳定的当然是主和弦T,其次是六级和弦,也就是在下中音上构成的三和弦,字母标记为TSⅥ,还有一个是在中音上构成的三级三和弦,字母标记为DTⅢ。TSⅥ和DTⅢ从字母标记就可以看出这两个和弦分别都属于两个不同的功能组,我们把这样的和弦也称为复功能和弦。之所以TSⅥ和DTⅢ都处于主功能组,是因为这两个和弦都与最稳定的主和弦有两个共同音。由于DTⅢ里包含了调式中最不稳定的导音,因此在主功能的范畴内TSⅥ比DTⅢ更稳定。(上图中,所有标记中带有字母T/t的都属于主功能组)
2.下属功能组
下属功能组共有以下属和弦为主的三个三和弦和一个七和弦。下属功能组的稳定性间或与主功能组和属功能组之间,所谓下属性质最强,就是指在下属功能组的范畴内最不稳定。因此在下属功能组的三个三和弦里,TSⅥ是下属性质最弱的和弦,因为它不光和下属和弦有两个共同音还和主和弦有两个共同音;下属功能组的代表和弦S和主和弦有一个共同音,因此它的下属性质适中;而SⅡ和弦和主和弦完全没有共同音,因此它的下属性质最强。下属功能组的七和弦SⅡ7,通常也用S7来标记,称为下属七和弦。在严格和声中,下属音上不构成七和弦,因为如果在下属音上构成七和弦,那这个七和弦和主和弦就会出现三个共同音,那这个七和弦的下属性质会被极大的削弱。因此,下属七和弦是指在调式上主音也就是调式二级音上构成的七和弦。
3.属功能组
属功能组共有以属和弦为主的三个三和弦和两个七和弦。属功能组是所有三个功能组中最不稳定的,因为在这五个和弦中都包含了调式的导音。属功能性是指属功能组和弦的稳定程度。属功能性的强弱同样在于属功能组和弦与主和弦的共同音数目:共同音越多,属功能性越弱,和弦越稳定;共同音越少,属功能性越强,和弦越不稳定。因此DTⅢ成为了属功能组最稳定的和弦,因为它和主和弦有两个共同音,属和弦D的稳定性次之。属功能组中最不稳定的三和弦就是DⅦ了。属功能组的两个七和弦中,最稳定的是属七和弦D7,最不稳定的是导七和弦DⅦ7,因为它和主和弦没有共同音。
4.特殊的终止四六和弦
终止四六和弦,字母标记为K,顾名思义,是只用于音乐终止或者半终止时的四六和弦,字母K表示终止的意思。很多人认为K和弦是主和弦的第二转位,其实不然。我在前面说过主和弦作为主功能的代表和弦,它的性质就是最稳定,虽然T6和T不会有T那么绝对稳定,但是比起S和D还是要稳定得多,而且在严格的四部和声中,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基本是禁止使用的。而K则用在半终止或者终止时的D或者D7和弦之前,它前面绝大多数情况都使用S功能组和弦,功能的字母标记为S—K—D,和前面的T—S—D—T对比综合,我们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T—S—K—D—T这样的功能连接,表示K的稳定程度是弱于S 而强于D的,如果K是主和弦的第二转位T,那么无论如何K也不应该比S更不稳定。再对比K和T的重复音,T作为主和弦的第二转位允许重复的音有两个:和弦的根音和五音;而对于K来说,它是由调式的属音、主音和中音构成,并且只重复属音。因此,K不可能是主和弦的第二转位。它是一个只用于终止时的、由调式属音主音中音构成的特殊和弦。因为K的属音始终处于低声部,并且只重复属音,所以它带有属功能的性质,但是K的音又与主和弦相同,所以它还带有主功能的性质。因此,K也属于副功能和弦。
和弦的功能,是我们研究和声连接的重要因素,功能标记字母的大小写,完全取决于调式中正三和弦的性质:如果调式中某一功能组的代表和弦和弦是大三和弦,那么所有该功能内的和弦标记字母都大写。比如C大调,属三和弦是一个大三和弦,虽然七级和弦是减三和弦但是标记依然是DⅦ7。再比如C和声小调,因为主和弦和下属和弦都是小三和弦,所以所有主功能和下属功能内的和弦字母标记t和s都要小写,但是由于和声小调升高了调式的七级音,使得属和弦变成了大三和弦,因此所有属功能组的和弦字母标记D都大写,而三级和弦标记为DtⅢ。
二、和声的应用
了解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对于钢琴视奏、钢琴伴奏以及作曲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和声在钢琴视奏中的应用
钢琴视奏是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演奏技能。如果有了很好的钢琴视奏能力,你就能迅速的把握钢琴作品的基本结构,并且大幅度提高练习钢琴曲目的效率。现在钢琴演奏者练习的曲目,大多数都是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特别是车尔尼的练习曲,贝多芬莫扎特的奏鸣曲,肖邦的乐曲,这些曲目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这些曲目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和声元素,如果你对调式和弦熟悉,对和声连接熟悉,对和声连接的音响效果熟悉,那么恭喜你,你的钢琴视奏能力比起那些不懂和声的钢琴演奏者会强得多。几乎所有的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都有大量的和弦运用。当别的演奏者还在数五线谱认一个和弦的时候,你已经根据和弦排列的形态、和声功能的连接以及和声连接的音响效果认清了这个和弦甚至是下几个和弦,那你的练琴效率会比他人高出很多。而且,根据和声音响效果和手指记忆、读谱记忆融合的方式来背谱,会比其他的背谱方式更加牢固不易出错。
2.和声功能体系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应用
即兴伴奏其实就是一种“瞬时作曲”技能,要求你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仅凭看到的或听到的旋律,就配出带有伴奏织体的和声,所以可以说,和声是即兴伴奏的基础。而和声功能正是和声的基础,因此,想要弹好钢琴即兴伴奏,对和声功能体系的了解和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调式中所有的和弦都包含在三种功能里,但是不可能在所有的伴奏都是每个功能的和弦交替出现,因此出现了同功能组的和弦连接。最常用的同功能组内的和弦连接是S功能组。主功能组以稳定为主,如果出现大量的稳定的和弦连接,那曲目是没有办法发展的,会缺乏情绪的延伸缺乏动力。属功能组是极不稳定的代表,属功能组和声的短暂连接能够让你的曲目紧张感加强,高潮感更加突出,但是如果大量属功能组和弦连接,会使人情绪极度紧张,是使人不舒服。下属功能组处于稳定的主功能和极不稳定的属功能之间起到了连接作用,使你的旋律从平稳走向了高潮,因此最常用的同功能组内的和弦连接是S功能组。既然下属功能组主要的作用是连接稳定和极不稳定,让你的曲目发展循序渐进,情绪慢慢累积,那么下属功能组的三个三和弦以及一个七和弦的连接是最完美的选择。所以,现在很多声乐曲目,不论古典流行,都可以大量使用这样的和声连接:T—(TSⅥ—S—SⅡ—SⅡ7)—D—T来做即兴伴奏。其中,括号内的就是下属功能组和弦的连接。
当然也会出现刚才所说的,不同功能组和弦交替出现的情况。这时,TSⅥ和DTⅢ复功能和弦的作用就更容易体现出来。比如经常出现的和声级进上下行的伴奏模式:T— TSⅥ—D— TSⅥ—S— DTⅢ—S—D— T。第一个TSⅥ是作为下属功能组和弦出现的,后面接了D和弦。而第二个TSⅥ则是作为主功能组和弦出现的,它使前面的极不稳定的D回到了稳定。DTⅢ在S后面使用,是从不稳定的下属功能进行到极不稳定属功能的,而DTⅢ在S前面使用,是从稳定的主功能连接到了不稳定的下属功能。复功能和弦的使用,使一些无法连接的功能合理连接,使钢琴即兴伴奏的和声选择更加多样,使音乐的整体音响效果更加丰富。
和声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音乐理论课程。对于学习演奏、演唱、指挥、理论、作曲等各种音乐学科的人来说,了解和声,学懂和声并且会运用和声知识,都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1-2,22-24,67.
[2] 勋伯格.勋伯格和声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