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山普拉古墓群出土原白色套头上衣的修复和研究
2014-06-10马叶桢
新疆洛浦山普拉古墓群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该墓葬出土了各类精美的丝、毛、棉、麻织物。这些珍贵的纺织品文物是研究世界古代纺织史、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标本。
本文主要针对山普拉墓葬出土的一件原白色套头上衣进行保护修复的研究。
一、文物现状
该文物一件原色毛布上衣残存的半边,文物整体有大量灰尘,织物被污渍污染处有变色现象。文物残存部分为半边衣服的前片、后片和袖子三个部分,各部分的拼合缝线尚存。但衣身和袖子都有大量破洞,破口边缘的纤维多已松散,部分纤维呈糟朽、脱落的状态。该文物整体有毛布厚重粗犷的特点,织物组织变形严重,强度尚好。
马叶桢.TIF;%95%95
二、文物形制分析
该文物现存衣身由三片原白色毛布拼合而成,袖子由一块原白色毛布和一块蓝色毛布拼合而成。文物衣身部分其中一块面料和袖子部分的两个幅边都在,拼合缝线处即幅边。残存部分中一个幅边宽度的面料,经向对折后,半幅用为前片,半幅用为后片。
三、修复重点
文物残损严重,根据现存的文物部分,确定文物形制。在保護修复工作中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不对文物本体进行拆除工作,先按照尺寸和形制制作好文物背衬,然后衬入文物,两层背衬中插入塑料垫板隔开,再分正、反、侧三个面对文物进行针线修复工作。
该文物领口部残留少,从现存信息无法判断领子的形制。此次修复将领口部缝合在背衬上,不对背衬缝制领子形制,待日后进一步研究,能准确推断出形制后再做处理。
四、修复保护过程
1、文物吸尘、清洁和初步平整:
该文物历经在沙漠中埋藏千年,八十年代出土时经过简单清理后,一直在库房保管,织物组织变形严重且文物表面、织物缝隙中存在大量灰尘污染,上述情况不利用文物的保存和修复工作的开展。
1.1吸尘:该文物主要污染为灰尘,所以使用医用便携式吸痰器对文物表面和织物缝隙中进行吸灰工作。
1.2清洁:相对顽固的污渍,可以用医用棉签蘸酒精和纯水配比为1:1的液体,轻擦污渍处。但要注意避免在擦污渍的同时,棉签上的棉絮粘在文物上,如有粘连用镊子夹住棉絮去除。
1.3初步平整:文物体量大,质地厚,组织变形严重。需分前片、后片和侧面分别平整。平整前把文物摊开,工作室放加湿器,让大环境湿度增加,先文物缓慢回潮。
平整时采用磁铁平整法,在包裹着复合薄膜的铁皮工作台上调整织物的经纬,尽量使文物经平纬直。再用包裹棉布的磁铁固定文物,文物在铁皮与磁铁的吸附作用下变得平整。文物较厚且变形严重,不可一次将文物调整到理想位置,要缓慢地、循序渐进地小幅调整。为达到理想的平整效果,需重复多次以上动作。
2、背衬材料和缝线的选择
该文物仅残存衣服的一半,另一半要用现代的背衬材料复制代替,所以背衬面料从质地、密度、厚度、手感上的选择都要相对贴近文物本体。该文物为毛布上衣,面料稍厚,织物组织密度不大,整体比较厚重、粗犷。根据以上特征,选择了相对最为接近原文物质地的两种平纹棉布作为该文物衣身和袖口背衬。
因文物为毛布材质,无光泽,主体修复用线特别选择原色无捻的生丝线,与文物背衬一起染色后使用。文物拼合缝线及背衬缝线可选择颜色适合的成品真丝线。
3、背衬染色
文物背衬材料为原色棉布面料,需染成与文物适合的颜色,经过多次小样染色试验后,确定背衬颜色后对背衬进行染色。
4、制作背衬
按照文物残留部分推断出的文物形制,结合残存文物尺寸,用背衬面料制作一件尺寸精确,严格符合原文物形制、技法的衣服。
5、将制作好的背衬衬入文物后进行修复
将制作好的文物残存一边的背衬从文物前后片之间的破损处塞入。因文物原有缝线都未拆除,所以文物不可整体铺平展开。修复时将塑料薄片衬入背衬之间,分前面、后面、侧面及袖子四个部分进行修复,以免文物间相互影响。
5.1前面:平整时,以文物的缝合处为标准,先将拼合处组织整理齐整,使拼缝成为一条直线,用磁块固定,再分别平整缝线两侧的经纬,后用铺针的方法将文物残损处与背衬缝合。
5.2侧面:将文物翻转,侧面展开,以缝合后的组织经纬为基础,平整腋下部分,后用铺针的方法将文物残损处与背衬缝合。
5.3后面:将文物翻转置后面,结合修复好文物的部分和此侧背衬上的拼合线对文物进行平整。后用铺针的方法将文物残损处与背衬缝合。JP
5.4袖子:用塑料薄膜画出袖子尺寸后裁剪薄膜,将大小适合的薄膜塞入袖子背衬中进行平整、缝合工作。袖口处用蓝色丝线缝合,边缘按照原文物的形制向内卷边。
5.5整体行针固定:文物本体破损处用铺针修复完成后,将文物没有铺针的部位用行针的针法缝合。这样可使文物整体分散受力,减弱铺针线部对文物的拉伸,文物与背衬更加贴合平整、不易移位。
6、拼合
将无文物一侧的背衬与针线修复完成的有文物一侧背衬用原文物针法拼合。其中,无文物一侧袖子不可在制作衬入文物一侧袖子时同时制作,因为文物需包裹在袖子背衬外,背衬会比原文物稍小。为尽可能的减少两边袖子的误差,代替文物一侧的袖子需按照原文物一侧袖子修复完成后的尺寸、形制,重新制作后拼合。
7、底边的缝制
底边文物缺失处,将背衬按照文物底边缝合方法向内双层折边后缝合。底边文物残留处将背衬向文物面折边,背衬折边边缘藏于背衬与文物之间,将光边处与文物边沿缝合。
8、文物修复完成
马叶桢2.TIF
五、结语
在山普拉出土原白色上衣的保护修复过程中,修复者严格按照文物残留信息,推测出文物形制、绘制形制图、缝制背衬,后衬入文物进行修复工作,整个过程不拆除文物原有缝线。虽在修复中增加了难度,但这种修复方法最大限度上遵循了“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可识别及可再处理”的修复原则。
限于目前的人员、设备条件,对该文物的形制、组织结构、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分析以及文物所反映出的历史、艺术、科技等方面价值的研究工作尚不深入。该文物本体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如有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