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意外死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14-06-10王玉真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10期
关键词:护理对策精神疾病社区

王玉真

[摘要] 目的 分析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意外死亡的原因,找出应对措施。 方法 采用电话回访方式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53例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意外死亡的原因。 结果 所有患者中自杀16例,猝死12例,暴力死亡15例,跌倒死亡10例;精神分裂症3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4例,其他精神障碍7例。不同出院时间患者的死亡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5)。不同诊断类型患者的死亡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P>0.05)。 结论 社区精神病患者存在较高的意外死亡发生率,针对不同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可有效防范患者的意外死亡。

[关键词] 精神疾病;意外死亡;护理对策;社区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a)-005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ause of accidental death of patient with mental disease in communit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ountermeasure. Methods The accidental death causes of 5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ease in community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y telephone follow-up. Results Among all patients,the number of suicide,sudden death,violent death and fall death was 16,12,15 and 10 respectively.The number of schizophrenia,affective disorders and other mental disorder was 32,14 and 7 respectively.Cause of death in patient with different discharge time was compared,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χ2=8.66,P<0.05).Cause of death in patient with different diagnosis was compared,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χ2=1.53,P>0.05). Conclusion A higher incidence rate of accidental death is existent in community mental patient,take timely and appropriate care for different reas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accidental death of the patient.

[Key words] Mental disease;Accidental death;Nursing countermeasure;Community

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包括突然窒息,抢救无效的噎死死亡,非意料中的自杀和杀死他人,不明原因的猝死等[1]。目前,我国约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人,患病率由20世纪的0.27%上升至现在的1.347%[2]。精神疾病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费用高等特点,许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均接受居家治疗[3],但由于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缺乏及对精神病患者照顾不到位,社区管理网络不健全等原因发生意外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意外死亡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1]。为防止社区精神病患者发生意外死亡,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工作,对社区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的教训经验及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且出院后意外死亡的53例精神疾病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并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10版)(ICD-10)》的诊断标准,男35例,女18例;年龄19~66岁,平均(39.2±10.9)岁;病程2~40年,平均(16.3±6.5)年;职业:无业33例,农民或渔民6例,企事业单位职工4例,学生1例,离退休人员9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2例,初中13例,高中或中专10例,大专及以上18例。

1.2 方法

由6名精神科护士组成随访组,通过电话、门诊等方式向家属、乡医及知情者进行了解,如确定患者属于意外死亡,再询问其住址、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当时诊断、发病时间、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53例意外死亡患者中16例为自杀,12例为猝死,15例为暴力死亡,10例为跌倒死亡;其中发生在春季为5例,占9.4%,夏季23例,占43.4%,秋季12例,占22.6%,冬季13例,占24.5%;当时诊断为精神分裂症32例,占60.4%,情感性精神障碍14例,占26.4%,其他精神障碍7例,占13.2%。

2.2 不同出院时间患者死亡原因的比较

不同出院时间患者的死亡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5)(表1)。

3 讨论

表1结果显示,不同缓解时间患者意外死亡原因分布不一样。患者在发病早期得到家属重视,常被作为家庭的重点对象,及时送医、住院治疗,出院后刚开始也是家庭关心、照顾的重点对象,因此发病早期患者意外死亡的危险性明显较低,而后期家庭经济耗竭,病情迁延反复,且患者患病后性格改变,出现懒散、多疑,久而久之家属厌烦,对其失去信心,疏于管理或放弃不管任其流浪,导致肇事、肇祸事件增多,甚至发生暴力致死事件。抑郁型精神疾病患者在恢复期自杀率较高[4],所以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强化监护人的责任,发挥家庭的作用[5]。除了家属的厌烦和疏于管理外,患病后期由于长期服药,药物的毒副反应易使患者身体的各项功能发生改变,是社区精神病患者康复后期易发生猝死、跌倒死亡等意外的诱因。

3.1 自杀死亡原因分析及防范

表2结果显示,自杀在精神障碍患者意外死亡中占30.2%,居首位,提示自杀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所有精神疾病均会增加自杀的危险性[6]。自杀在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中占首位,自杀是精神分裂患者过早死亡的原因[6]。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病程长,即使社区康复期患者,大部分仍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受精神症状支配自杀意念强烈不易动摇,且不直接表达自杀意图,不断寻找自杀机会。社区精神病患者自杀方式一般以服药和自缢为多,少数为坠落、溺亡。精神病患者除受精神症状支配外,其次是悲观厌世、对治疗缺乏信心及生活事件等。医护人员除了帮助患者做好回归社会前的角色转变,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还要指导家属建立防范自杀的安全体系,包括督促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稳定病情。家属发现患者病情复发,应及时就诊,减少在幻觉、妄想支配下的顽固自杀行为;加大家庭干预的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向家庭提供有关精神疾病知识及观察出现自杀行为前的征兆。相关文献报道约80%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在实施自杀行为前曾表现过一定的自杀征兆[6]。社区精神病患者自杀方式以吞服药物、自缢及利器伤为主,故家庭中加强安全防范、防止患者藏药、妥善放置危险物品,是防止和减少自杀行为的有效途径[7]。

3.2 暴力致死原因分析及防范

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发生暴力杀害行为时,危害性极大,防患措施较薄弱,应加大暴力行为的干预措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及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促进患者坚持服药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使其病情稳定。教会患者家属如何及时发现疾病加重的征兆、逐渐升级的情绪变化,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紧急处理的方法。建立三级管理治疗网络,成立由686项目办、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社区医生家属或监护人等组成的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小组[8-9]。随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协助处置,预防或减少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精神病患者在家中发生猝死,一旦发生家属将束手无策,无一例抢救成功。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抗精神病药出现心脏毒性反应及椎体外系反应是其主要诱因[10]。居家康复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家属应学会观察药物副反应,尤其是常年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大[11]。指导家属定期带患者复诊及作一些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血药浓度、肝肾功能,有异常及时复诊。

3.3 跌倒死亡原因分析与防范

由于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易引起低血压、头晕、乏力,再加上服药时间长,年老体弱,患者易发生跌倒。本研究中有1例跌倒的死亡病例,因在家中,其头晕、乏力未引起家属重视,独自上山劳作时跌倒落入井里溺亡,提示精神科工作人员及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应指导家属,观察患者药物副反应,患者房间设置尽量简单,设置可以扶持的器具,改变体位时速度要慢,有类似副反应不让患者单独外出。

综上所述,社区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方式多种多样,防范虽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健全社区管理治疗网络,提高家庭、社区的精神卫生知识,帮助解决患者家庭存在的困难,指导其家属提高监管责任心,仔细观察爱护并及时发现千变万化的事故苗头,可有效降低意外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高玉娥,杨金华,蒋兴碧.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2708-2709.

[2] Phillips MR,Zhang J,Shi Q,et al.Prevalence,treatment,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J].Lancet,2009,373(9680):2041-2053.

[3] 温从美,李乃萍,邵志梅.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126-127.

[4]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3.

[5] 邹燕梅.社会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5):2-4.

[6]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8.

[7] 孙秀娟,陈景清.社区精神病患者自杀死亡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2):119.

[8] 顾开龙,陈秋明,黄信荣,等.柳江县农村地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康复状况调查分析[J].内科,2008,3(3):453-454.

[9] 任赐儿,鲜文艳.社区精神病患者家庭管理的思考[J].残疾人研究,2012,2(3):51-54.

[10] 冉海珍.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0,232.

[11] 毛兰芳.精神分裂症依从性相关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3):201-202.

(收稿日期:2014-02-19 本文编辑:李亚聪)

不同出院时间患者的死亡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5)(表1)。

3 讨论

表1结果显示,不同缓解时间患者意外死亡原因分布不一样。患者在发病早期得到家属重视,常被作为家庭的重点对象,及时送医、住院治疗,出院后刚开始也是家庭关心、照顾的重点对象,因此发病早期患者意外死亡的危险性明显较低,而后期家庭经济耗竭,病情迁延反复,且患者患病后性格改变,出现懒散、多疑,久而久之家属厌烦,对其失去信心,疏于管理或放弃不管任其流浪,导致肇事、肇祸事件增多,甚至发生暴力致死事件。抑郁型精神疾病患者在恢复期自杀率较高[4],所以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强化监护人的责任,发挥家庭的作用[5]。除了家属的厌烦和疏于管理外,患病后期由于长期服药,药物的毒副反应易使患者身体的各项功能发生改变,是社区精神病患者康复后期易发生猝死、跌倒死亡等意外的诱因。

3.1 自杀死亡原因分析及防范

表2结果显示,自杀在精神障碍患者意外死亡中占30.2%,居首位,提示自杀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所有精神疾病均会增加自杀的危险性[6]。自杀在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中占首位,自杀是精神分裂患者过早死亡的原因[6]。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病程长,即使社区康复期患者,大部分仍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受精神症状支配自杀意念强烈不易动摇,且不直接表达自杀意图,不断寻找自杀机会。社区精神病患者自杀方式一般以服药和自缢为多,少数为坠落、溺亡。精神病患者除受精神症状支配外,其次是悲观厌世、对治疗缺乏信心及生活事件等。医护人员除了帮助患者做好回归社会前的角色转变,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还要指导家属建立防范自杀的安全体系,包括督促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稳定病情。家属发现患者病情复发,应及时就诊,减少在幻觉、妄想支配下的顽固自杀行为;加大家庭干预的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向家庭提供有关精神疾病知识及观察出现自杀行为前的征兆。相关文献报道约80%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在实施自杀行为前曾表现过一定的自杀征兆[6]。社区精神病患者自杀方式以吞服药物、自缢及利器伤为主,故家庭中加强安全防范、防止患者藏药、妥善放置危险物品,是防止和减少自杀行为的有效途径[7]。

3.2 暴力致死原因分析及防范

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发生暴力杀害行为时,危害性极大,防患措施较薄弱,应加大暴力行为的干预措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及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促进患者坚持服药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使其病情稳定。教会患者家属如何及时发现疾病加重的征兆、逐渐升级的情绪变化,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紧急处理的方法。建立三级管理治疗网络,成立由686项目办、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社区医生家属或监护人等组成的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小组[8-9]。随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协助处置,预防或减少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精神病患者在家中发生猝死,一旦发生家属将束手无策,无一例抢救成功。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抗精神病药出现心脏毒性反应及椎体外系反应是其主要诱因[10]。居家康复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家属应学会观察药物副反应,尤其是常年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大[11]。指导家属定期带患者复诊及作一些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血药浓度、肝肾功能,有异常及时复诊。

3.3 跌倒死亡原因分析与防范

由于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易引起低血压、头晕、乏力,再加上服药时间长,年老体弱,患者易发生跌倒。本研究中有1例跌倒的死亡病例,因在家中,其头晕、乏力未引起家属重视,独自上山劳作时跌倒落入井里溺亡,提示精神科工作人员及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应指导家属,观察患者药物副反应,患者房间设置尽量简单,设置可以扶持的器具,改变体位时速度要慢,有类似副反应不让患者单独外出。

综上所述,社区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方式多种多样,防范虽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健全社区管理治疗网络,提高家庭、社区的精神卫生知识,帮助解决患者家庭存在的困难,指导其家属提高监管责任心,仔细观察爱护并及时发现千变万化的事故苗头,可有效降低意外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高玉娥,杨金华,蒋兴碧.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2708-2709.

[2] Phillips MR,Zhang J,Shi Q,et al.Prevalence,treatment,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J].Lancet,2009,373(9680):2041-2053.

[3] 温从美,李乃萍,邵志梅.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126-127.

[4]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3.

[5] 邹燕梅.社会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5):2-4.

[6]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8.

[7] 孙秀娟,陈景清.社区精神病患者自杀死亡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2):119.

[8] 顾开龙,陈秋明,黄信荣,等.柳江县农村地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康复状况调查分析[J].内科,2008,3(3):453-454.

[9] 任赐儿,鲜文艳.社区精神病患者家庭管理的思考[J].残疾人研究,2012,2(3):51-54.

[10] 冉海珍.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0,232.

[11] 毛兰芳.精神分裂症依从性相关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3):201-202.

(收稿日期:2014-02-19 本文编辑:李亚聪)

不同出院时间患者的死亡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5)(表1)。

3 讨论

表1结果显示,不同缓解时间患者意外死亡原因分布不一样。患者在发病早期得到家属重视,常被作为家庭的重点对象,及时送医、住院治疗,出院后刚开始也是家庭关心、照顾的重点对象,因此发病早期患者意外死亡的危险性明显较低,而后期家庭经济耗竭,病情迁延反复,且患者患病后性格改变,出现懒散、多疑,久而久之家属厌烦,对其失去信心,疏于管理或放弃不管任其流浪,导致肇事、肇祸事件增多,甚至发生暴力致死事件。抑郁型精神疾病患者在恢复期自杀率较高[4],所以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强化监护人的责任,发挥家庭的作用[5]。除了家属的厌烦和疏于管理外,患病后期由于长期服药,药物的毒副反应易使患者身体的各项功能发生改变,是社区精神病患者康复后期易发生猝死、跌倒死亡等意外的诱因。

3.1 自杀死亡原因分析及防范

表2结果显示,自杀在精神障碍患者意外死亡中占30.2%,居首位,提示自杀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所有精神疾病均会增加自杀的危险性[6]。自杀在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中占首位,自杀是精神分裂患者过早死亡的原因[6]。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病程长,即使社区康复期患者,大部分仍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受精神症状支配自杀意念强烈不易动摇,且不直接表达自杀意图,不断寻找自杀机会。社区精神病患者自杀方式一般以服药和自缢为多,少数为坠落、溺亡。精神病患者除受精神症状支配外,其次是悲观厌世、对治疗缺乏信心及生活事件等。医护人员除了帮助患者做好回归社会前的角色转变,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还要指导家属建立防范自杀的安全体系,包括督促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稳定病情。家属发现患者病情复发,应及时就诊,减少在幻觉、妄想支配下的顽固自杀行为;加大家庭干预的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向家庭提供有关精神疾病知识及观察出现自杀行为前的征兆。相关文献报道约80%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在实施自杀行为前曾表现过一定的自杀征兆[6]。社区精神病患者自杀方式以吞服药物、自缢及利器伤为主,故家庭中加强安全防范、防止患者藏药、妥善放置危险物品,是防止和减少自杀行为的有效途径[7]。

3.2 暴力致死原因分析及防范

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发生暴力杀害行为时,危害性极大,防患措施较薄弱,应加大暴力行为的干预措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及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促进患者坚持服药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使其病情稳定。教会患者家属如何及时发现疾病加重的征兆、逐渐升级的情绪变化,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紧急处理的方法。建立三级管理治疗网络,成立由686项目办、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社区医生家属或监护人等组成的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小组[8-9]。随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协助处置,预防或减少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精神病患者在家中发生猝死,一旦发生家属将束手无策,无一例抢救成功。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抗精神病药出现心脏毒性反应及椎体外系反应是其主要诱因[10]。居家康复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家属应学会观察药物副反应,尤其是常年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大[11]。指导家属定期带患者复诊及作一些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血药浓度、肝肾功能,有异常及时复诊。

3.3 跌倒死亡原因分析与防范

由于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易引起低血压、头晕、乏力,再加上服药时间长,年老体弱,患者易发生跌倒。本研究中有1例跌倒的死亡病例,因在家中,其头晕、乏力未引起家属重视,独自上山劳作时跌倒落入井里溺亡,提示精神科工作人员及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应指导家属,观察患者药物副反应,患者房间设置尽量简单,设置可以扶持的器具,改变体位时速度要慢,有类似副反应不让患者单独外出。

综上所述,社区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方式多种多样,防范虽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健全社区管理治疗网络,提高家庭、社区的精神卫生知识,帮助解决患者家庭存在的困难,指导其家属提高监管责任心,仔细观察爱护并及时发现千变万化的事故苗头,可有效降低意外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高玉娥,杨金华,蒋兴碧.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2708-2709.

[2] Phillips MR,Zhang J,Shi Q,et al.Prevalence,treatment,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J].Lancet,2009,373(9680):2041-2053.

[3] 温从美,李乃萍,邵志梅.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126-127.

[4]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3.

[5] 邹燕梅.社会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5):2-4.

[6]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8.

[7] 孙秀娟,陈景清.社区精神病患者自杀死亡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2):119.

[8] 顾开龙,陈秋明,黄信荣,等.柳江县农村地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康复状况调查分析[J].内科,2008,3(3):453-454.

[9] 任赐儿,鲜文艳.社区精神病患者家庭管理的思考[J].残疾人研究,2012,2(3):51-54.

[10] 冉海珍.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0,232.

[11] 毛兰芳.精神分裂症依从性相关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3):201-202.

(收稿日期:2014-02-19 本文编辑:李亚聪)

猜你喜欢

护理对策精神疾病社区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