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行动融合:谢家湾小学的课改启示
2014-06-10陈富祥
陈富祥
2014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重要时段以《谢家湾小学课改:一次艰难的探索》为题播发了重庆谢家湾小学课改的经验,并在之后的新闻档中进行了连续报道,让这所小学“一夜之间”在全国广为人知,其经验和做法被人们热议,同时引发了对新课改深层次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现在新课改已从当初的理念满天飞、新词迭出的急躁阶段进入了冷静的理性反思和实践阶段。虽然谢家湾小学并不像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那样出名早,但时至今日,在多年来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真可谓厚积薄发。其实,这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有道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很多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就是行动在时间中的沉淀和发酵,直至有一天出现化学反应,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现如今,面对新课改,虽然一些地方不像当初那样充满热情和激情,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消极的沉默,但新课改依然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这从每个学校每年外出观摩考察的人次以及杜郎口中学每天来自全国的数以万计的人买票“参观”的盛况可见一斑。
实际上,不少学校都在探索,只是在实践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或者说进入了课改的瓶颈期,失去了耐性和勇气,有的不幸功亏一篑。其实,面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课改遭遇障碍、阻力甚至波折是情理之中的事。相反,如果上级一声令下,各地各学校就畅通无阻地实施起来,这反倒值得警觉。就拿谢家湾小学来说,虽然已经过几年的探索和酝酿,但真正实施起来时也遭到了不少家长的强烈抵制,甚至出现了一些家长在校门口散发传单这样激烈的反应。
改革首先要面对观念的惯性阻力和惰性,从这些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一谈到课改,不少人会拿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说事,一些家长首先会冲到前面阻拦,在社会上制造一股错误的舆论,说课改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升学,甚至说课改是拿自己的孩子作为“试验品”。不少教师和领导也以此为借口掩饰自己的惰性,从而持观望态度。大家都明白,课改与考试成绩、升学率等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从来就没有理论和实践证明过搞课改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必然下降,相反,如果真正让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作为表现知识运用能力的考试能力必然也会提高。
再回过头来看谢家湾小学的课改,其核心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思品、美术等11门课程整合为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5门课程。第二是改变了一名教师一本教案教一个学科多年、教多个班级的现状,实行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级的多个学科,其目的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第三是课程整合后剩余半天时间给了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的可选择课程,即落实了国家三级课程。而这三个方面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本,就像该校校长刘希娅所说,学校关注的是“孩子的立场是什么,孩子的体验是什么,孩子的收获是什么”,这其实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其理念、做法无不契合新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达到“朵朵放光彩”的目的。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说:“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
党和政府一直在强调: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过是空中楼阁,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新课改也是如此,它需要学校、教师的首创精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等、靠、要,被动执行。
对我省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到深水区,也正是出成绩、出经验的时期,我们期待像谢家湾小学这样的课改名校在陇原大地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