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小学生习作中 “自由表达” 的通道
2014-06-09马瑛
马瑛
【摘 要】在小学中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常常看见以下的问题:全班学生的作文有很多雷同,尤其是看图写话;文段语句不流畅;作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够明了;语言空洞,缺乏一定的字词句的积累,文章念起来像“流水账”;文章的结构、段落、层次不清晰,缺乏条理性…… 这样的作文在老师看来是乏味的,无趣的,甚至有时老师会抱怨着说:“这都是上课讲过的,怎么还这样?”是啊!为什么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关键词】小学作文;自由表达
一、不能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描写
学生会出现以上问题中的一部分,有的是老师还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过多地向学生提供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感受甚至是词语的运用。就像老师说:“苹果是红的。”那么,就会有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苹果还有绿的,黄的,粉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写作的初期,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写,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写的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益处。
二、不能写多改少,忽略学生作品的价值
我们中有一部分教师往往为了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让学生写“日记”“周记”,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不至于作文思想僵化,内容空洞。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写多改少”或“只写不改”,只满足于写多少篇多少字,其实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反而使学生感到写作的枯燥乏味。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探索者,一个成功者。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发现自己文章的价值,愿意将自己的习作与他人分享。学生自改作文,是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三、仿写的“魔力”也很巨大
中低年级正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所以,指导学生仿写,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句子的仿写
结合具体语境把重点词语表达清楚。比如:课文中出现了“倾盆大雨”,那在指导学生理解本词的具体运用时,从课文出发,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雨是“倾盆大雨”,和“绵绵细雨”的区别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表现吗?学生读后,写一写具体的句子。如有位同学就写到:今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绵绵细雨,走在雨中,真舒服啊!突然,天空雷声大作,很快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没来得及跑回家,就变成了“落汤鸡”。
2.片段的仿写
在教学中有许多代表性的片段,讲练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合片段的仿写。如上到《火烧云》这一课时,写到了云霞在天空中不断地变化,这些也可以给学生很多的灵感,这时就不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加以仿写,写出他们心中云霞的变化。这样学生就经历“读进去”到“写出来”的实践过程。
四、教师选题的角度应有特别之处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生活在丰富多彩中的学生却经常感觉作文“无话可说”,这与学生自身语文水平不高有关之外,学生不能或不敢将自己的有些生活内容写入作文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生活书面化而成为作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如此一来,学生的作文内容活跃了起来,有表达了对父母不满的《忙碌的星期天》,有给课任老师提建议的《我的老师》,有为自己的所为深感后悔的《那件事,我真后悔》,有对辛苦劳作的父母表示感谢的《歇一歇吧!爸爸妈妈》;有对自己喜爱动画片进行评论的《畅游动画王国》……真是琳琅满目,色彩纷呈。真正是“ 拿起筆,笔下有物;提起笔,笔下有情。”
五、建立以交流为核心的写作教学思想
写作的本质就在于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中小学生的写作教学虽然是学习写作,也应该回归交流的本质。最直接的交流就属写读后感了,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读后感不可能是长篇大论,哪怕一句,两句也是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六、根据体验原则, 指导感受生活
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习作, 就必须引导他们去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的东西。
1.引导感受自然美
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事物等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观其形,闻其声。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并形成审美积累,把握审美特征,以便于习作时自由地倾吐自己的感受。
2.引导感受社会生活美
让学生从美的角度是感受社会生活。 首先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情中去深刻挖掘美。其次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
小学中低年级的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打开学生“自由表达”这一通道,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导和指引,说他们想的,写他们爱的。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淘宝”,足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这样学生笔下才能流出潺潺的清泉,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