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与要素
2014-06-09张剑波
张剑波
【摘 要】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课程国际化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管理者和学者们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研究,进一步探讨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和要素,加深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
【关键词】课程国际化;内涵;要素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人才成为了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元素,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制订了相关的教育法规。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要“扩大教育开发”,“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种基本趋势。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化、跨文化和全球化维度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和教学的过程”,已经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和重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适切性、质量、国际化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重大变化,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首要和基本环节,因此,高等教育课程必须进行国际化的改造。
三、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内涵的发展
课程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被公认为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维度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交往能力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对于课程国际化的内涵的界定却并没有统一的定论,这是因为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动态变化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日益丰富,从世界范围来看,课程国际化内涵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的课程国际化是以开设具有国际性内容的课程为主,即在原有课程设计中开设诸如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世界历史、欧洲法律、东方文明等课程。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课程国际化进入了第二阶段融入式发展阶段,即着眼于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社会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将国际化的维度融入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如课程中以比较的视野增加对国际背景、异域文化、相关历史只是的介绍等。典型代表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研究报告区分了两个概念:国际课程和课程的国际化。国际课程是指:课程内容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取向,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一种国际和多国背景中行动(包括职业和社会方面),课程是面向国内以及国际学生设计的。课程的国际化含义是指:课程发展或者变化的过程,目标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正式课程和课程操作中,所谓正式是指课程的内容和资料,而操作是指教和学的手段、学生群体、课程的时间地点等。
经合组织归纳出了9种国际化课程的类型:①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如国际关系、欧洲法律等);②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经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如国际比较教育);③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如国际商务);④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与外事技能课程;⑤属于跨领域/区域研究的课程;⑥旨在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如建筑师);⑦跨国授予的学位课程或双学位课程;⑧由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⑨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
当前来看,高校课程国际化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仅将国际因素整合到课程中,还包括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国际化的特征。近年我国学者对课程国际化的理解与认识逐步深入,课程国际化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如季诚钧教授认为,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目标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毕晓玉认为,课程国际化是指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通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各种形式,培养出具有国际观念、国际视野和技能的国际性人才的动态发展过程。吴剑丽等人认为高校课程国际化是指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只是和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学习等形式,有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的课程建设过程,是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社会中工作和生存的能力。
四、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要素
1.理念
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首先是课程理念的国际化。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是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课程系统设计思想。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和利益,遵循国际标准建立课程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以便在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中进行有效沟通、往来和对话;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突破传统文化和文化“西方中心论”束缚,展现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
2.目标
随着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这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国际化应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素质和国际活动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美国高等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成为“有全球意识的人”、“有国际眼光的人”。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自称要造就“有全球意识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也声称要培养领导世界潮流的工程技术人才。
3.内容
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是课程国际化的核心要素,对课程国际化内容的选择对于国际化取得成功非常关键。当今世界面临很多共同的问题,比如人口与医疗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要是人们对这些问题达成共识,并采取共同的、协调一致的行动来解决,最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美国学者伯恩教授提出国际教育要在国际的框架内讲授一门学科,以使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的重要性,以及诸如贫穷和种族歧视等问题的普遍性引起学生的重视。俄罗斯在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内容应该保障社会总体文明和职业文明的国际水平。西欧国家的一些大学则纷纷设计多元文化容忍与理解的内容。
4.实施
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时为了使课程内容能否付诸实践,它是课程国际化能否成功的核心环节,通常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目前高校课程的国际化策略基本上围绕着创设国际化的教学环境、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师的国际化等方面来推进。实施过程中也非常需要高校管理层能有正确的认识,制度和激励措施的设计,资金和人员的保障和投入等方面持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KnightJ.UpdatedInternationalizationdefinition.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3,(33):2-3 y
[2]胡建華.中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发展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9):6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等教育国际化[M].巴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革新中心,1996.
[4]季诚钧.关于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5]毕晓玉.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6]吴剑丽,李娅玲.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