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浅议
2014-06-09赵志兴
赵志兴
【摘 要】《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学只是记一记,做做题,应付考试很容易。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學习生物,单靠死记是绝不可能学好的。必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学好生物。
【关键词】高中生物;精讲巧练
走进新课标,首先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其核心思想,进而在教学中采取丰富而有效地教学方式,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也给我们提出了更新的目标、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一、“生物科学素养” 的核心理念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出可以说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是围绕“生物科学素养”展开的,都是为了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在的生物科学素养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有了本质的区别,原大纲中的目标强调对生物学知识的撑握,注重学科本身的知识性、系统性,而新课标中的生物科学素养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加强了人对环境的认识、理解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粒、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识规律和大脑活动规律。
三、精讲巧练,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
课本是教学之本,学生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寻找答案,培养其自学能力。但教师的讲授时间也相应缩短,教学任务难于完成,这与学生自学的时间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这一矛盾解决不好,课堂自学的指导也就无法开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我觉得要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首先教师要真正明确开展课堂自学是为了教会学生怎样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信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其次是要深入分析大纲和教材,列出章节精讲的内容和必讲的重点和难点,将讲全讲细改为讲准讲精,给学生留下较充裕的自学时间。如“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一课,内容丰富,学生感兴趣,但内涵复杂,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分别研究一种细胞器,通过阅读,小组讨论研究进行自学,教师只作启发引导,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四、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在教学中,不论采用怎样的阅读方法,总要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首先,可以指导探索发掘课文内容的方向;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思考得出正确答案;再次,可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使学生带着欲望进入学习境界。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中,前人做过很多实验,在学习“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时,先投影出示准备好的问题①选用水绵做实验材料有什么好处;②为什么选用黑暗没有空气的环境;③为什么先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暴光;④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要求能简要回答每个问题,然后用较少的时间提问归纳,这样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了完成课堂练习的时间。
五、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课堂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如单有自学布置而没有检查,自学就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也会打击学生自学的热情。在教学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并当场给予评价,对回答好的予以鼓励。同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多指导如何区分重点,如何进行归纳分析等,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充分肯定优点,以激发其自学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当然对学生课堂自学的指导,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从点滴的教学做起,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景宝.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如何转变.《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
[2]刘攀.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