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技校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2014-06-09党琳果
党琳果
【摘 要】技校教育中专业课教学是教育中的重点环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了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能很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其专业有较深的了解,谈谈对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认识。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科技的发展, 人才培养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也是教师不懈的追求。对于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论素质,为今后学习创造基础,而对专业课学习,则与工作、科研息息相关,可以说,对一个人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当今社会的很多企业中缺少的是大量的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技工学校作为培养企业技术工人的阵地,任务艰巨。面对现实情况,技工学校要立足实际,弄清培养目标,真正突出技能至上,以“技”教学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注重专业课的教学。
多年来从事着电气专业课的教学,就电气类专业课的教学而言,难学,难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气类的专业课技术性非常强,知识跨度也很大,想真正的学好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生源素质有所下降,有社会考生,有初中应届毕业生,还有中途辍学者等,普遍存在着学习习惯不好及文化课基础较差情况。另方面,在新技术教材使用方面没有成熟,统一的技校配套教材。因此,如何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技校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教材
首先选取适合专业的课程教材非常重要。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对其要求不同,因此要能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并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的特色。例如:随着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今天已经是集成电路时代,《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重点应由分立元件转移到集成技术,让学生重点学习集成电路的外部特性及应用。
2.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首要的环节,技工学生学习自控能力差,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缺乏,这就需教师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来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对不同的学科多采用实物教学、多媒体课件、做实验操作演示、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线路图片,既省时、清晰,也便于分析。
其次师生互动是在教学过程中必备的教学环节,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获知学生接受程度的最好反馈。例如,在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元件让学生观察识别,也可把准备好的收录机或电视机的线路板发给学生,让他们寻找元件,熟悉元件的外形和型号。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识别以及如何用万用表去检测元件的好坏。
3.教学安排
不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专业课,偏重于
专业知识。首先需要对重要的专业概念加以阐述,能联系实际的最好多举实例,加深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专业课程建立认识。如在间操升旗中用的广播喇叭,利用三极管的放大原理。这样与专业结合,则能更精通某些内容。学生学完后,要用到某些相关知识,可以借用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二、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建立专业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加入到实验中,在理解实验原理时,使学生更加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振荡电路后,可安排学生自制一个多谐振荡器,提出“通过改变哪些元件的参数来改变振荡的周期”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找到答案。在实验中,为了能将振荡周期直观化,同学可在基本电路中添加两个发光二极管,通过发光二极管的闪烁时间呈现振荡周期。这样,不仅营造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实习环节
通过实习,一方面可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可培养实际运用理论
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工作中的工作能力,都是从这时候开始锻炼的。例如,对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到企业去了解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等。安排实习内容要兼顾书本内容与实际需要,使学生既温习了书本,也参与了实际运用。
3.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有着理论教学不可
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如学生对电子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常用元器件的性能以及管脚排列等需要通过实践来了解,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和设计的思路,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要育人有术,驾驶教材,驾驭学生和课堂,老师要有科学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具有管理和教学的能力,只有师生心灵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学,勤学,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学有所用,真正的提高教學质量。
参考文献:
[1]汤建凤.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实践能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3)
[2]田学军.电子技术的革新发展,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