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历史课堂“问题

2014-06-09陈瑞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情境问题思维

陈瑞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角度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同时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几方面问题,以便使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关键词】问题;情境;引导式教学法;思维

当前,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由于历史课堂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由此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练、记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讲解——练习型”模式。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则得不到尊重和发展,甚至被销蚀的越来越少,最终使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而谈不上理解,更无从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阐释“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对历史学习知识这样界定:“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学习过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为“问题—情境”引导式教学法能够比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所谓“问题——情境”引导式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设计问题,创设出丰富的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感受历史,进而理解历史。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具体场景中,使问题含而不露,学生通过个人的积极思考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最终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那么如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呢?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搭建辩论平台,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

辩论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辩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而且其口才和胆识都能得到锻炼。在讲到列强入侵,毁坏绝世园林圆明园时,有个学生提到“为何我们现在不重建圆明园” ;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问“要不要重建圆明园” 。学生争论之激烈,反应之敏捷,思维之缜密都让老师无比叹服。比如有个学生说我们重建圆明园可以再现先人的高超智慧和建筑工艺,马上就有学生反驳说我们现在重建圆明园用的是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当时人们并没有这些先进设备,又如何重现先人的智慧。另有个学生说如果不重建,外国人看到圆明园的断壁产残垣会耻笑中国人;马上又有学生反驳说圆明园被毁坏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懦弱,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外国人经过对比,只会感叹中国发展之迅速而不会耻笑中国。还有个学生从政治、经济、教育各个方面论述不应该重建圆明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个问题讲的全面而深刻。

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学生对“列强侵略”这一知识印象深刻,情感上也得到升华,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真正得到了实现。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也在辩论中得到启发和扩展。这样的课堂,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获益匪浅。

二、古今联系,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辩地认识历史,关注现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它也是鲜活的、生动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从个人的生活体验中也能够去感受人类过去的生活,能够对过去的生活做出判断和评价。

在讲到如何评价科举制的作用时,我首先让学生谈谈对高考的看法。由于高考和大家的学习关系紧密,这个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他们从当今的高考制度联系到科举制,从考试内容、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国家政治各个方面谈了对科举制的评价,思维非常开阔。

在讲到中国古代官制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官制度的认识,向学生提问“在中国古代,许多人穷一生努力读书,甚至不择手段向上爬,在官场上形成了裙带风气和贪污腐败的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你认为这种社会现象,是否中国古代独有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是否仍然存在?试举例说明”。学生立刻联系到政治学科中讲到反腐败问题,待学生讨论发言后,我接着问“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所谓‘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你同意这个论点吗?请制定一套新的规章制度,以限制和约束现代官员的行为操守。”这样开放型问题的一经提出,在学生中掀起不小的波澜,思维活跃的学生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可以加以改进为现代所用,还有的学生提到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和新加坡高薪养廉政策。

通过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和对话,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老师枯燥的讲解,机械地记下老师给出的结论,而是主动去探究问题。从现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去探讨问题,历史不再是“过去时” ,而是“现在时” ,学生在情感上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学习中没有了陌生感,学习自然变成了一种乐趣。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能够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设计表演情境,穿越时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历史

这里所说的表演情境,要能够使学生和教師都进入到历史的场景当中去。因为只有当学生进入历史场景,感受到了种种历史事件,才有可能有话可说,才有可能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虑历史问题。

在上活动课“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名叫《新闻会客厅》的短剧。出场人物有主持人、秦始皇、战国时的客卿、及两位秦国统一前后的普通百姓。主持人分别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比如问秦始皇,你建立了一个这样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国家,你会颁布什么措施去巩固这个继乱世而兴的朝代?历代史家对你均有不少抨击,你会怎样为自己平反?问战国时的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问生活在秦国的百姓,你支持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统一六国吗?问另一个百姓,你愿意生活在秦始皇统治下的秦朝吗?通过这个历史场景的表演,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秦始皇统一前后的历史的理解和感受,而且其对话、想象、思维、分析等能力都得到了开发。与此同时,在这种情境中的多角度分析中,学生打破了对历史人物固有认识,其多元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生动的历史情境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学生是在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历史学习的!

“问题——情境”引导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其教学模式重在问题的设计与引导。因此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法时,教师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首先,引导式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

第一,问题的提出要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即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相反,如果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自然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能力水平。比如,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是不同的,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现实也有所差别,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也高低之分。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这些情况做个盘点,以便能够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只有事先做这样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最终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更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课堂上,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引导。由于“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各有差异。因此学生的回答也必然五花八门。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既要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给以鼓励,使之愈发闪亮;同时也应该注意答案中所流露出来的不良情绪和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帮助其走出误区。

例如,在谈到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我们该如何爱国时,我提问“抗战期间,中国人因深受日本人的残害,所以抗日情绪高昂,甚至罢买日货。时至今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我们应该怎样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待曾经侵略我们的国家?” 大家积极性很高,纷纷发言,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比较理性,但也有个别学生的情绪比较激烈,回答的很极端。针对这种情况,我再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怎样爱我们的祖国”,由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像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2003年版

[3]【苏】赞可夫.《教學与发展》

猜你喜欢

情境问题思维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