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互动”数学课堂中,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014-06-09杨建业
杨建业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知的获取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完成。
【关键词】合作;互动;高效
我县倡导的“导学互动”新四环(提纲导学→合作互动→导学归纳→反馈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正好体现这一教学思想,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导学互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配置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1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2是分组应遵循“以优带差,以优促差,组间竞争”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做好铺垫;其次,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展示人、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
二、精心选拔培养组长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有组长的带领,学习小组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强、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地安排,如鼓勵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层次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释,并及时向老师学生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三、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是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否值得讨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如果问题偏难,学生怎么讨论也解决不了,就没有意义了。这些内容往往是易混点、重点,具有较高的讨论价值。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节,我先是由各小组提出问题,看哪一小组能提出来。并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让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质疑。有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在这位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我组织全班学生合作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认识得到深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
四、留出充足的合作交流时间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展示、评价、交流,只有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火花,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合作中得到了展示,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留的时间太少,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好中差学生都参与进来。
五、评价要多样化
评价语言和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也是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必要手段。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经常用“你要是声音再大一点就给完美了”、“哪组发言积极”、“哪组提的问题有价值”等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使学生乐与参加学习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
实践证明,“导学互动”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必须重新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积极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主编朱慕菊;
[2]《教育课程研究导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编者王身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