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诗意课堂的教学尝试与感悟
2014-06-09邱淑媛
邱淑媛
【摘 要】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用诗意智慧去经营,营造诗意课堂氛围,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设计开放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关注课堂内外的动态生成,积极构建诗意的数学课堂。诗意的数学课堂是师生经验的共享、情感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应让学生在诗意的数学课堂里充分开发潜能、焕发精神、彰显个性,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诗意;合作学习;讨论;动态生成;诗性智慧
一、诗意的数学课堂演绎生动与创意
具有诗意智慧的教师的教学就是一种诗意流露的过程,向诗性教学的趋近也是提升教师诗意智慧的主要途径。
1.诗意的话语方式
“诗意话语”是一种情感溢于其中的话语,是一种富有“体验性”,但更富有“哲思性”的话语。在数学课堂上,可尝试用顺口溜式、儿歌式、口诀式的语言来归纳总结,如面对“6个相连的正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经折叠能否围成正方体问题”时,先让学生动手尝试、观察比对,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确定正方体展开图的方法以口诀的方式归纳总结出来:“正方体盒巧展开,六个面儿七刀裁。十四条边布周围,十一类图记分明:四方成线两相卫,六种图形巧组合;跃马失蹄四分开;两两错开一阶梯。对面相隔不相连,识图巧排“7”、“凹”、“田”。或以顺口溜的方式记忆:“一三二,一四一,一在同层可任意,两个三,日状连,三个二,成阶梯,相邻必有日,没有凹和田。”这些朗朗上口的话语,不失童趣,简练明确,还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自我探索的乐趣,诗意盎然。其中,贯穿“体验”与“哲思” 的一根红线便是对于教育的真挚情感。
2.数学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进入教育场域的知识是富有生命意味的,它不仅仅服从知识自身的逻辑,更为重要的是服从促进少年儿童生命生长的内在逻辑,而游戏是一种含有丰富体验的活动。因此,要丰富学生的体验就需要在教学中设置丰富的游戏。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体现出对学生体验的重视,它倡导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同于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理科课程可以设置丰富的实验,数学课堂更重视合作学习、讨论等,并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其实这是把学习与游戏探究融于一体的生命活动,能使学生在亲历亲为的探究活动中丰富体验,增长智慧。他们是在真正地学习、尽情地游戏,他们的生命不断走向自由、通达和敞亮,师生的诗性智慧也在不断生长。
二、诗意的数学课堂展现简练内涵与丰富外延
在教学七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以师生的年龄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将字母表示数的抽象的数学意义,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的思考焦点始终集中在数的表示上。教师告诉学生:老师和小玲相差18岁,要求他们举例说说,小玲1、2、3……岁时,老师分别是多少岁。当学生体验到“每人写一句,黑板写不完”的时候,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就自然生成了。这时让学生思考“这里a表示什么?a与扑克牌的A一样吗?还表示固定的数1吗?”就水到渠成的生成了“字母不仅可以表示固定的数,还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它‘半死不活”的深刻认识;再次追问中,当学生思考“a+18除了表示老师的年龄,还可以表示什么”时,学生的认识就拓展到“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讨论“y能不能表示500呢?”又一次深化學生对字母表示变化的数的认识:“字母表示数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围的”。通过这一系列数学活动的探究追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本质就会有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并收到了“内涵简练、呈现本质,外延丰富、应用广泛”的效果。这正是诗意的妙处,诗意的教育也要做到从外在的事实中看出深意,动中有静。
三、诗意的数学课堂保留真实与智慧的灵光
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长方形的特征时,一位学生说出了长方形有24条棱,答案虽然不对,但仍应及时捕捉问题中有价值的讨论点,给孩子提供一个解释和严谨思考的机会,该生说:“我原来想,长方形有六个面,每个面有四条边,一共就有24条棱,但是我现在觉得他只有12条棱。”教师引导“挺好的想法啊,为什么又改成12条棱呢?”鼓励学生说明理由,得出“长方形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棱”,也就是说长方体的每条棱都是相邻的公共边,所以,长方形的棱的条数应该是“6乘以4再除以2等于12”,教师随即引导大家讨论“为什要除以2?”学生受到启发,发现了“求长方体棱的条数,只要用每个面上的边数乘面数再除以2”的公式,教师趁势引导指出,这个方法不但适合长方体,也适合其他多面体,拓展了讨论的意义,渗透了组合数的思想。只有在课堂中有意识的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外”,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课程资源,通过巧妙点拨,将错就错,因“错”利导,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发言和思考欲望,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让智慧的灵光不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诗意的数学课堂源于生活、余味无穷
诗性教育要注重使有意识的“教”与无意识的“化”相协调;以优美而不乏深刻的内在节律熏陶人,使人在美的意境中发生思想、情感上的变化。诗意的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立足本学科知识,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生活实际进行推进,深化。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前一周恰逢校运会,教师让学生自制风车、窗花等布置班级,并留下珍贵的音像资料和做工精致的学生作品,待到上课时,展示视频、图片、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在玩风车和陀螺时,我们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而飞轮和陀螺的运动方式却是旋转。然后联想在削铅笔时,铅笔在插入削笔器时的运动现象是平移,齿轮和手的运动过程是旋转,再让学生自己发表校运会时入场式中的对自行车表演、花束队表演的运动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重新观察窗花的设计是否有改进之处,等等。通过研究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复杂性,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很多数学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衍生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秘。学生甚至把当初参加运动会,制作风车,学习旋转平移知识的内容巧妙地融入了他们的诗歌作品中,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教育也是艺术,“真正的教育应是教师与学生心灵间的默契,而教育的微妙之处则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已经把学生推向课堂的主席台,课堂成为了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3]教师不必成为诗人,但必须拥有诗性智慧,像诗人那样拥有运思的能力,并且拥有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激情,能够担当起灵魂守望的重任。只有数学课堂精彩洋溢、智慧飞扬和富有创造性,数学课堂才能激荡着师生的灵性、让智慧之光存续和发光发亮,数学课堂也可以很诗意,让学生享受诗一般的审美创造、快乐自信。让学生诗意的栖息在健康快乐的数学课堂里。
参考文献:
[1]孙迎光.《本质认识与诗性之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9期
[2]梁宗岱.《文坛往哪里去—“用什么话”问题》[M].《诗与真》
[3]李义胜,叶牡丹.《谈教师诗性智慧的提升》。《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