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
2014-06-09郎世太
郎世太
【摘 要】古诗词教学的方向就是审美化,本文先从小学古诗词的类型说起,在谈到了小学古诗词的诗歌化特征,最后从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第不同的层次,论述小学古诗词教学审美化的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化
审美教育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向,但如何去实现它却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因此在本文中,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分析和学习剖析所选择的36个古诗词,探索小学古诗词的审美特性的和教学策略,目的是为解决小学古诗词审美教育这一难题。
一、小學主要古诗词的类型和学段分析
根据古诗词存不存在故事情节的基础,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哲理诗、言志诗、题画诗、田园诗、边塞诗,这是根据题材内容的划分;根据古诗歌形式的演变,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古诗词以近体诗为主,也被称为格律诗,或者是诗歌和绝句。这些诗语言简洁,永不落伍的诗意与美感让人留恋往返。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审美教育的角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文化和心理的需求,在整个古代诗歌分析的类型与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体验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二、小学古诗词的审美特征分析
1.写景诗的审美特征
写景诗也被称为“即景诗”,寓情于景,是将作者的情感融入于客观景物当中的诗。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山水田园诗都在此范畴当中。写景诗的审美聚焦是象征和意境,换句话说就是景色和气氛。只要抓住写景诗所描述景物背后的象征意义,就能掌握诗的内在含义。意境是诗人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移动而形成的动人的艺术境界。正如杨万里《小池》一诗,“泉水”、“树荫”、“莲花”、“蜻蜓”四个意象的柔软细腻,充满感情。一股清泉,一条细流,一池树阴,几片荷叶,一枚小蜻蜓,把读者带入一个紧凑的,温柔舒适的意境里。
2.抒情诗的审美特征
抒情诗以诗人表达的情感为基础,这类诗词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但更多的是寓情于景,借景、借物抒情。人教版教材中选择了9首抒情诗,有的表达友谊,有的思念家乡,还有的借物抒情,都是从离别之情愫,相思的苦楚和语言的生动来进行审美。如“桃花池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要离别的诗人借用幽深的桃花潭水,暗喻亲密友人的离别伤感。
3.童趣诗的审美特征
童趣诗反映了孩子们质朴笨拙的美,他们的语言清新活泼,流畅浅显,接近口语,童年的乐趣融入了每个字句中。教师应注意的描述孩子外貌,动作,语气,语言和心理的诗眼,突出了天真活泼的孩子,和那自然美丽的,可爱有趣的生活乐趣。如清代高鼎的《村居》,“忙趁东风放纸鸢”,一个“忙”字,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为了放风筝的那种急切,与唯恐落后的渴望的心情。吕岩《牧童》中“笛声晚风三四声”一个“弄”字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笛音在风中悠扬婉转间歇断续,和孩子们互相嬉戏的场景。
4.喻理诗的审美特征
我们在评析喻理诗的时候关键是要抓住重点诗句和景、事的特征,细细体味诗歌中饱含理益的美,然后想到社会生活实际,挖掘出其中的人生哲学。例如《赠刘景文》中,苏轼抓住“荷尽”、“菊残”描绘了一个暗淡的秋末冬初的一幕。“已无”和“犹有”的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两句议论,秋天和冬天的景色虽然是萧瑟寒冷的,但也收获成熟丰收的时节,而这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比拟的,而这也正是苏轼赠诗的目的。通过用青年到中年的人作比喻,虽然青春不再,但也有成熟的人生,而这也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鼓励朋友们珍惜美好的时光,乐观,勤奋的工作。
三、小学古诗词的审美教学策略
1.低年级古诗词的审美教学策略
第一学段大部分是6至8岁的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图像化为主,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形象直观,明亮鲜艳的东西很容易获得他们的注意。这一学段大部分诗歌是抒情诗,是相对简单的,大多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精湛的措辞,语言生动,节奏和谐,抑扬顿挫的韵律美,还有五颜六色,鲜艳明媚的画面感的特点。所以,古代诗歌中的审美教育的第一学段,应主要从诵读、图画开始感知古诗词的情绪和意境,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感知。
(1)美读感知音韵美。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阅读令孩子感知音韵的美的最重要的方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无需一字一句的梳理,只要摇头晃脑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口诵读就好。古诗词清晰的旋律感,清脆的节奏,朗朗上口的韵律感,都给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做好美读,细细品味诗歌的节奏,平仄和押韵。就好像杜甫的《绝句》是七言节奏,大致可分为“B/B/C”或“B/B/A/B”的形式。它的平仄表示如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声平滑舒缓,仄声苍劲挺拔,平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情绪上的波动。
(2)图画再现意境美。第一学段的学生,没有丰富的直接经验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强硬的让他们从精炼的诗句中感受其中蕴涵的意境是困难的。以图片形式来补充诗句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抒情、写景、童趣、喻理”四类诗中的每一首都具有高度图案的美感。杜牧《山行》,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描绘的场景有哪些?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每个场景的特点是什么?这是写了什么样的顺序?首先涌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丰富多彩的秋季,接着让学生动手绘制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最后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于是,原本抽象的图像复制成了自己的画笔,从而提高对诗歌情绪的体会,享受诗歌的画意美。
(3)密切联系诗眼的理趣美。理趣美主要运用于喻理诗的赏析,目前的教学重视“理论”看轻“趣味”,许多教师教学上把具有强烈的文化隐喻的喻理诗上成了单向的说教课。事实上,喻理诗包含了丰富的乐趣、知性,和美感,教学应着重于对于文化的理解,而不是说教。教师抓住诗的“诗眼”,引导学生进入情绪。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对于诗歌鉴赏,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全诗的灵魂。
2.高年级古诗词的审美教学策略
高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方面有了更好的基础,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创造能力,记忆能力有很大进步,因此,教师可以课外延伸,故意地地引领学生独立学习,提高自身的欣赏质量和审美趣味。
(1)赏读体会情感美。高年级学习古诗词,除了美读,更重要的是,赏读。赏读是对作者的生活时代,工作作风,诗歌和语言,生活背景上的赏析,是一个独立的学习平台。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赏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评析角度,教师不应该是专断的强加自己的思想。《长相思》中纳兰性德的情感,在一般学生读过之后,也明白这首诗要表达的是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以及他对仕途的厌烦和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2)扩展想象情趣美。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来填补诗句跨度跳跃所形成的空白。如“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省略了诗人产生心理活动的事,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可以令学生想象孩子锄豆,“织鸡笼”的孩子以及剥莲蓬的季节,环境,动作,心理活动,这样的话外貌,性格就变得可视化。最后,还可以培养学生重写这些诗歌充满生机的小短文,题材不限,让学生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的古诗词中,培育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金振邦.文章体裁辞典[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张永德.情境再造:小学古诗教学的审美策略[J]. 小学语文教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