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研究
2014-06-09陈兰举
陈兰举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学习热情势必高涨,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呆板,内容枯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而言,趣味教学研究尤为重要。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再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以记叙文为主,涉及听、说、读、写等方面,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谈几种趣味教学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趣味教学
一、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学时我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
如果我们在讲课之前,结合新课内容,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幽默故事,或者记一句谜语、歇后语、格言、警句或者朗诵一首短诗,然后巧妙地导入新课,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讲《论语十则》这一课时,就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二、设疑引趣法
在设疑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逐步启发,诱导他们通过读课文得出正确的答案。我们也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做题时产生一些疑难。如教学《背影》时可问:有人认为以“背影”为线索,有人认为以“父子话别”的前因后果为线索,正确的理解是怎样呢?教学古文《岳阳楼记》,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的解释进行设疑,从而带动全文的学习。精心的设疑,犹如投石激浪,可以催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要在学生困惑易错处设疑,还要在学生无疑处设疑。以引起他们积极的思考和兴趣。
三、欲正故错法
学生对分辨和纠正教师的错误往往具有特别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在讲课时故意读错或写错某一字或某一词句,让学生在辨误或正误中体会到乐趣,以而使课堂充满紧张愉快的气氛。如:教学《白杨礼赞》。
师:今天我们学习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教师将“茅盾”故意写成“予盾”,并敲敲黑板)
生:(惊讶,急忙看书,又看黑板)老师,您写错了!
师:(故作惊讶状)我怎么会写错?我可是照着书写的呀!
生:您写成了“予”,“予”与“矛”很容易混淆,再说,上面还有一个草头。
师:茅盾是沈雁冰的笔名,沈老开始用“矛盾”作笔名进行创作时,叶圣陶老先生建议将“矛”改成“茅”,因为中国有“茅”这个姓氏,如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远比教师直接导入、重点强调的印象要深得多。
四、激将法
学生争强好胜心切,对他们采用激将法更为有效。比如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就可以说:“现在女生发言比较积极,我们男生能甘愿落后吗”,这样一激,男生们就跃跃欲试,准备发言了。
五、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很好。如《皇帝的新装》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六、情景作文引趣法
教师有意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亲临其境地去观察体验,然后布置写作文,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始而兴奋,继而深思,终而产生表达欲,这时就达到了最佳心态控制。
七、故事会引趣法
讲故事与学习语文是密切相关的。开个故事会,让学生每人讲一个小故事,大家都会很有兴趣。通过讲故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学习竞赛引趣法
組织学生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竞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也可以在课下进行。课下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古诗背诵比赛、故事会、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九、表扬鼓励引趣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多表扬鼓励,时常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对一些差生,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时,我就说:“你真棒!”“你可以做我的老师了”。而当学生回答不理想的时候,我就说:“没关系,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每次作文评语或作业上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自觉而灵活地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渗透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就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上进入“好学”、“乐学”的境界,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