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综述

2014-06-09张立永

对外经贸 2014年7期
关键词:盈余代理信息

张立永

(安徽盛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51)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

1992年发起人委员会(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定义了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了内部控制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调了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2004年,《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将五要素扩充为八要素,增添了目标制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映,框架关注企业评价与改善风险管理程序,意味着将内部控制纳入了管理理念中,将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联系起来。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给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践带来很大的启发,2006年6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推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自同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推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新时期。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2010年4月26日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关配套指引。

伴随着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完善,学术界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从整体上来说,2007年以前内部控制在我国的认知关注程度并不高,且实际中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1]。2007年以后,一些因内控缺失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频频曝光,如三鹿集团、中航油等,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

二、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视角

经济后果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针对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也有不同的切入点。从目前国内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代理成本和企业价值、信息质量、审计定价、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风险反应和社会责任。

1.内部控制与代理成本、企业价值

随着两权分立,代理问题随之产生。代理成本是由于代理问题所产生的损失,代理问题源于信息不对称,当经理人员掌握了更多的经营信息时,所有者处于信息劣势,由此可能会带来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通常会采用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来牵制代理人的行为[2]。监控措施的实施需要依靠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内部控制在处理代理问题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可以防范舞弊,提高经营效率,加强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减少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张芸(2008)认为解决控制股东与管理当局的代理问题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3]。杨德明等(2009)、杨玉凤等(2010)的研究都表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抑制代理成本[4][5]。

内部控制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其对企业绩效会产生必然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方面。

林钟高等(2007)研究了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程度与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随着改革的进程和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呈现越来越明显的趋势[6]。类似地,罗雪琴等(2009)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内在关联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高越主动,其公司绩效越好[7]。翟佳(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越好,公司绩效越好[8]。

2.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内部控制利用公司内部的分工进行管理活动的调整与修正,监督并反馈业务执行的错弊,预防会计差错出现,最终目的是保障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良好的内部控制被认为是实现高质量财务报告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质量的财务报表其会计信息应当可靠和相关,其中盈余信息是财务报表中最受关注的点,盈余平稳并持续是其高质量的表现。内部控制良好的公司重视提高盈余质量。聂继虹(2011)的研究发现加强内控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9]。张国清(2008)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7种指标度量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均不显著[10]。但在另一方面,赖文海(2011)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会影响到公司盈余质量,设计完善、执行有力的内部控制是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有效保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高盈余质量[11]。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的研究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12]。

3.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

内部控制这一概念源于审计,是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合理保证,自2008年6月起《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也对审计意见的发表产生了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于审计意见以及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差,年度报告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内部控制越差的公司越可能收到惩罚力强的审计意见[13]。

在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方面,池国华等(2012)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越规范,越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定价越低[14]。这一研究从审计费用角度肯定了内部控制规范的意义。与此类似的还有张敏和朱小平(2010)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与审计定价正相关[15]。然而由于指标与变量的选取并不完善,此问题仍有发展空间。有部分学者在此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张旺峰等(2011)对沪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两者相关性并不显著[16]。孙新宪和田利军(2011)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7]。

内部控制会影响审计意见形成,而审计意见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判断依据,投资者的选择反过来也会影响公司的业绩,因此内部控制对于公司自身以及公司信息使用者而言都会产生环环相扣的影响,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事实。

4.内部控制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风险反应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经营效率、风险识别与防范以及财务质量的合理保证,因此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了解该公司治理优劣的一个直观而重要的途径。

杨有红、毛新述(2011)的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能够对保护投资者利益起到强化作用[18]。这说明如果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送了更好的财务报告质量信号,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那么投资者会根据这些信息来修正自己的判断和改变其投资策略,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张传财(2011)结合管理学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了投资者如何利用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风险感知和决策,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对个人投资者具有显著的影响,也会对管理者产生不信任,另外审计师的报告也会对个人投资者的风险认知产生重要影响[19]。

5.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

近年来先后有学者提出制度建设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有保障作用[20][21]。因而逐渐有学者将视角转向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是保障社会责任落实的关键因素上。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周围及内部承担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更要从对人与环境的关怀中取得更加丰厚的溢出效益。但是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前提是公司内部的正常运转,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落实公司治理的具体制度体系是直接作用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关键因素[22]。关注社会责任这一角度为研究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将有利于引导相关法规的出台,也为加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起到促进作用。

三、研究脉络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一种嵌合的关系,即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与重叠的区域。作为与公司治理结构密不可分的体系,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网络

代理问题是内部控制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价值,由于企业价值是外界评价企业表现的重要因素,因此会带来管理者为维护公司形象而进行盈余管理,利用会计选择和真实活动管理影响其盈余质量水平,会计信息披露又是内部控制功能中所强调的一点,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进而不仅影响审计定价,也影响审计意见的形成,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投资的风险判断。

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不同切入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性,综合考虑这些经济后果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是未来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的一个方向。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更全面地考虑了内部控制的后效,而且对内部控制与其经济后果之间的内生性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对于内部控制规范的完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0 -67,96.

[2]秦河.内部控制质量与代理成本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张芸.公司所有权与董事会结构的关系[J].经济师,2008(9):33-34.

[4]杨德明,林斌,王彦超.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J].财经研究,2009(12):40-49,60.

[5]杨玉凤,王火欣,曹琼.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代理成本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7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10(1):46,82 -88.

[6]王书珍,林钟高,郑军.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 A股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33(4):132 -143.

[7]罗雪琴,李连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2006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财会通讯,2009(11):43 -47.

[8]翟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1.

[9]赖文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1.

[10]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 -60,96.

[11]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12):112-119.

[12]聂继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分析[D].北京工商大学,2010.

[13]肖成民,李茸.内部控制会影响审计意见吗?[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2):34 -41.

[14]池国华,姜金赤,张天元.新制度背景下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的关系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实证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12.

[15]张敏,朱小平.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与审计定价关系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J].经济管理,2010(9):108-113.

[16]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5):65-72.

[17]孙新宪,田利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影响审计收费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D].江西财经大学,2011.

[18]杨有红,毛新述.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1(8):44 -50,58.

[19]张传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投资者风险认知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0]吴照云,刘灵.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层级模型和制度共生[J].经济管理,2008(Z1):25-32.

[21]阳芳,张四海.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制度保障[J].社会科学家,2008(9):109 -116.

[22]李志斌.内部控制的溢出效应研究:社会责任视角[C].第十一届中国实证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12.

猜你喜欢

盈余代理信息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代理圣诞老人
代理手金宝 生意特别好
订阅信息
复仇代理乌龟君
展会信息
一个村有二十六位代理家长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