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

2014-06-09王筱钰

对外经贸 2014年7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银行

王筱钰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135)

当今社会,种类繁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使互联网金融逐步进入大众生活,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其实早在1995年互联网金融已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如易保在线的网络投保、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等。但当时更多的只是金融业的互联网化。2013年以P2P、众筹融资、余额宝等金融交易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走红成为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加深了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并将互联网金融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业受到了冲击。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发展将边缘化银行业,因为银行主要靠存贷款利差获得收益,存款是银行的主要来源,而余额宝等的发展使得银行的存款大量分流,如若没有存款来源,银行将无法维持下去,最终成为21世纪的“恐龙”。互联网金融真的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吗?传统金融如何应对?二者博弈结果如何?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互联网金融为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提供了一个平台

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发布资金供需者的信息,供需双方在网上就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双方不需要见面就可以完成交易,实现了资金信息的对接和交易。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通过互联网的数据发掘,可以积累小企业的互联网交易数据,逐渐形成评估其信用的基础及模式,为小微企业信用融资创造条件。

(二)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

互联网金融的最大特点是可频繁交易,单笔交易数额小,操作快捷,手续简单,收益率较高。互联网金融面对的客户基本以个人客户和中小微企业为主,他们所需的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风险相对较低,手续简便方便,由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并未十分重视这类客户群体,并且传统商业银行在处理这方面交易时所需手续繁琐,成本较高,花费的时间较长,互联网金融则正好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在这方面的欠缺。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多样化

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平台和网络信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门户。第三方支付是指具有信誉和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平台,客户可在该平台上进行支付。P2P网络贷款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信息匹配,贷款人可以发布自己的贷款条件,需要借款的客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该平台还可以收集各贷款人的信息,使他们可以分担一笔借款额度以此来分散风险。大数据金融顾名思义含有大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的信息,了解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业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提供帮助。众筹即大众筹资,是一种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信息化金融机构即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实行信息化,实现经营和管理全面电子化。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

(四)互联网金融业务范围广泛

由于互联网金融面对的客户群体是个人以及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种类多种多样,每个客户都具有不同的需求。为了应对客户的需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广泛的业务范围,使得这些客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这是相比于传统产业和传统金融行业的优势所在。

二、目前传统金融业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填补了传统金融业的空白,针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已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危机,改变和创新已刻不容缓。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面对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时指出,互联网金融的这种挑战是好的,通过竞争会改变传统行业的发展,使其适应新的情况并有一种强刺激,从而有助于他们跟得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有人认为金融模式创新的未来是互联网金融。对此具有特殊地位和优势的银行业将采取何种措施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一方面银行业纷纷效仿余额宝提出了各种宝,比如中国银行的活期宝,工商银行的薪金宝等。在2014年4月,中银活期宝的收益率提升到了第一位。一些银行也相应提高了存款利率以抢占市场。另一方面,银行业内人士纷纷指出互联网金融风险较大,法律法规欠缺,急需实施监管措施。这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下面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在对待互联网金融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三、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金融的选择

(一)假设前提

1.金融市场上只存在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两个参与者

2.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两个理性经济人,以个人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决策。

3.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时商业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有合作和不合作,即选择集合为(合作,不合作)。互联网金融在应对商业银行时采取的措施也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即选择集合为(合作,不合作)。

4.该博弈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在博弈过程中,商业银行清楚地了解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模式及其优点,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也了解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二者的行动具有先后顺序,后动者可以观察到前者的行动,了解前者行动的所有信息,而且一般都会持续一个较长时期。

(二)博弈过程

首先,如果商业银行从选择集合中做出选择,如图1所示,最上方表示商业银行的选择信息集,商业银行在该处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可能的行为选择,如果选择不合作则博弈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各自发展,商业银行以其网点优势、落地优势以及银行公信力维持他的客户群体;互联网金融以其低成本、方便高效的特点维持着自己的客户群体。如果商业银行选择合作则到达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选择信息集,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始选择,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不合作,此时可以借助银行合作带来的优势即公信力增强、网点优势来大力发展自身,而商业银行并不能得到相应好处。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合作,那么二者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达到合作共赢的结果。

图1 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博弈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的处境,选择不合作就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甚至会被互联网金融机构抢占市场。选择合作时,若互联网金融机构也选择合作,那么商业银行也可以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不合作,则商业银行会牺牲自身的优势,或许会被互联网金融边缘化。

因此决策的关键是要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选择是否可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从短期来看,如果不考虑道德风险,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做选择的结果会使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不合作,然而一时的不合作可能会带来后续信用方面的负面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时遭遇这样的打击得不偿失,所以从长远来看,同样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互联网金融机构会选择与商业银行合作。当然,为了避免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合作的情况发生,商业银行会选择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签订协议以维持相互合作的状态。

(三)加入政府组织后的选择

为维持国家经济稳定,实现国家经济的宏观目标,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的发行。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目前中央银行依然具有发行货币、控制通胀的职能,而央行的政策需要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落实和实施,银行体系是调节市场经济、传导宏观政策的主要渠道。相对于互联网金融,银行体系在信用风险和资金保障方面的制度和体系更加健全,社会认可度更高。互联网金融自建信用体系有很大的难度。银行在货币创造功能和在支付结算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受到现行法律制度的认可和监管。互联网金融要想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于其技术的先进,同时还需要提升社会的认可与接受程度,特别是监管部门的态度。最后,相对于互联网金融,银行在公信力、资金实力、信贷经验、支付结算、专业理财以及风险防控上都具有优势,特别是大额、复杂的金融交易。基于银行的这些特点,政府会尽力维持银行的地位,面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合作是必然选择。

(四)数据分析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合作的效果

商业银行纷纷效仿互联网金融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电子渠道销售银行理财产品。2014年2月,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基金推出了中银活期宝,并一直保持着与余额宝不相上下的收益率。2014年4月,活期宝在收益率排行榜上已超越余额宝成为第一。

图2 2014年4月活期宝收益率

图2截取了活期宝2014年4月收益率,7日年化收益率基本稳定在5%以上,是活期存款率的近15倍。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希望借用互联网金融的力量发展客户,获得收益,而事实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商业银行在不断发展和改进,和互联网金融合作是其最佳选择。

四、结论

在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斡旋中,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相互合作是最佳选择。商业银行急需学习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创新理念,开发更多适合时代特征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机构也需要借助银行突破阻碍自身发展的限制。商业银行可以学习和应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组织模式,实现传统理念和传统业务的更新升级;互联网金融可与商业银行合作,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互联网金融对数据积累和挖掘方面更具敏感性,可以帮助银行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拓展客户群。互联网金融也可以借助于银行的公信力在信用方面获得保障。通过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二者还可以本着创新的精神开发出更多符合人们需求和顺应时代潮流的金融产品。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关注度提升,相关法律法规会相继出台,未来互联网金融必定会朝着更加规范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而对传统银行业来说,虽然现在一些产品还处在效仿互联网金融产品阶段,但不得不说,商业银行已经在改变,未来商业银行也会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力量发展更多适合人们的金融产品。

[1]李燕梅.基于博弈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J].财经之窗,2013(8):69 -70.

[2]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103(49).

[3]邱峰.互联网金融冲击与商业银行应对[J].金融会计,2013(11):45-49.

[4]李先勇,李丹辉.互联网金融是商业银行战略的必然选择——以阿里金融为例[J].河北金融,2013(10).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银行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