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铁路车站建设运动
2014-06-09台湾铁路管理局局长台湾轨道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永晖铁路改建工程局主任台湾轨道工程学会秘书长温代欣代科长王雅南技术员何政道
台湾铁路管理局局长、台湾轨道工程学会理事长_周永晖 铁路改建工程局主任、台湾轨道工程学会秘书长_温代欣代科长_王雅南 技术员_何政道
台湾铁路车站建设运动
台湾铁路管理局局长、台湾轨道工程学会理事长_周永晖 铁路改建工程局主任、台湾轨道工程学会秘书长_温代欣代科长_王雅南 技术员_何政道
台湾在近年来的车站建设规划,着重在与当地文化特色与情感的连结,在规划初期,即透过地区性的论坛与说明会,搜集民众意见与各项信息。再经过更严谨的建筑师遴选与设计理念的沟通,建造人文、艺术与美学兼具的车站;同时导入TOD概念,一并提升车站周边生活环境质量。
铁路车站为旅客进出及货物装卸之场所,其位址不仅关系铁路本身之营运,同时亦影响地方发展及周遭环境。车站本身因具备集散人员与货物之枢纽地位,因此随着时代演进,台湾车站由早期交通功能为主,逐渐转变为配合都市发展与周遭环境,整体开发设计。直至目前,结合都市发展、观光休闲、金融信息、地标地景等塑造多元文化价值,将车站功能发挥极致。
在交通功能方面,
车站以服务旅客为主要目的,因此台湾铁路车站在规划指标导引、无障碍空间时,皆引入通用设计理念,让旅客容易行动、容易了解、容易使用。更进一步扩大规划范围,改善车站周边人行与公共运输动线,结合各种转乘设施,例如都会捷运、国道客运、公交车车站及公共租赁自行车等,以各种可能的手段,降低小客车进入车站专用区的机率,提升公共运输使用率,降低空气污染,进而改善整体环境质量。
在文化传承方面,
台湾铁路发展已近130年,车站铭刻在许多人的生活记忆中,因此在设计车站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在地文化以及历史的独特性,设计者要能同时兼顾建筑主题、物料选择、视觉影响、绿色内涵、文化保留等层面。
在土地利用方面,
台湾透过前述的设计理念,每经过一次重大铁路车站改建案,皆能带动城市空间重整,以及人口重新分布,虽然过程需要相当的时间,但其引发的生活质量提升与产业效应不容小觑。
车站建设是生活环境营造运动
车站常常是聚集最多人群的地方,人们到车站搭车、聚会,并使用车站及周边提供之各项设施。因此,车站除了必须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空间与设施外,包括动线、转乘运具的规划,都必须让旅客觉得好用。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下提供台湾目前车站设计有关TOD(大众运输为导向)的主要作法:
公共租赁自行车除了可以方便通勤旅客骑乘,进出车站,提升市民使用公共运输的意愿,又可减少空气污染,同时锻练身体,一举多得
以人为本
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的主要意见,在于建构安全、友善及便利之环境,同时提供安心及舒适的需求,并从使用者观点思考。
1.容易行动:空间及动线之规划强调流畅便捷性,减少步行距离,并配合车站周边之转乘接驳及整体发展。
2.容易了解:空间及标志导引系统之规划着重明确且容易辨识,色彩管理及提供多元化媒介和讯息。
3.容易使用:空间及设施之规划强调易操作性,确认设施功能、配置及使用之弹性与方便性。
鼓励步行
车站内动线设计的再好,如果连结车站的道路崎岖难行,还是不易引导人们到车站外围活动。为了连结特区内各项建物功能,建造人工地盘,车站、市政府或外围主要旅次吸引点,以地下通廊连结。其他次要住宅、办公大楼或商业空间,则另有空中走廊连通。
结合其他公共运具
集中设置各式运具车站
铁路是运输主干,必须搭配其他转乘运具,才能将旅客送至最终目的地。因此,铁路车站必须要能设置便利的转乘设施,将都会捷运、国道客运与公交车等车站,设置于外围,并依据运输需求,妥善规划动线。
公共运输优先
车站要成为地区生活中心的先决条件,必须要提升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是市民关心的首要条件之一。中、大型铁路车站在交通尖峰时段,私人运具之接送需求增加,导致车站外围道路壅塞,空气质量降低。提高公共运输的密度及其优先性与便利性,例如设置公交车专用道或将公交车站尽量接近火车站、限制私人运具停靠区段或时段,都是具体可行的作法。
鼓励转乘
无缝转乘
随着资通讯技术的进步,台湾的公交车上都已安装有GPS,公交车到站实时信息随处可得。铁路车站内即可提供外围其他运具之到站信息,让旅客更有时间留在车站内活动,俟其他运具(如公交车)即将进站时,再出去搭车即可。另外,如果各种不同运具已集中设置,站内转乘动线仍应谨慎规划,避免动线过长或过度交织,满足空间无缝的要求。
而列车及公交车到站时刻表的协调安排,如果能一并考量,更能使旅客迅速转乘,避免久候,影响搭车意愿,达成时间的无缝。
导入公共租赁自行车
公共租赁自行车除了可以方便通勤旅客骑乘,进出车站,提升市民使用公共运输的意愿,又可减少空气污染,同时锻练身体,一举多得。
提高站区开发密度
减少旅次发生
要减少旅次发生,解决交通问题,最佳方法就是将旅次产生与吸引点合而为一。铁路建设投资大,常须搭配车站外围的土地开发,才能提高自偿率。在土地重新规划的同时,将土地使用强度提高,纳入该区域主要社经活动的主体,使民众在到达车站之时,也同时到达了音乐厅、旅馆、会议中心、戏剧院、体育场馆、区域政治中心与办公室、甚至住宅。
兼顾社会公平正义
低收入的家庭,对于运具的选择较少,通常更需要住在公共运输方便的区域。因车站外围的高房价,反而不利该等家庭入住。新北市在新设的浮洲车站地区,开发社会住宅(Affordable Housing),政府提供土地,建商投资兴建社会住宅,租售予低收入之市民,符合公平正义的精神。这也是未来在规划中、大型站区开发时,应一并纳入考量的重点。
车站建设是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欧洲14世纪,内涵包括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而铁路在台湾发展已近130年,其中有许多深具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都是铁道文化的瑰宝。虽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车站设施、空间的要求提高,但对人类追求历史文化根源的意识,却是亘古不变的,也唯有植基历史并从中汲取养分,才能借以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因此,车站建设犹如文艺复兴运动,如何营造具有历史、文化的空间氛围,并结合先进交通功能设施的车站,以满足人类探索文化与历史的需求,更紧密车站与在地情感的连结,将车站转变为交通功能以外的地区文化与生活中心,则是车站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课题,亦即“车站不只是车站”。
车站人文艺术与美学的对话
车站是城镇的门户,除了担负交通运输的功能外,亦需将在地的生活、文化、自然元素等加以转化融入,呈现在地的自然人文特色,进而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生活场域,亦即车站并非仅有交通运输之功能。以下介绍五种台湾车站建造的思考方向。
车站是故乡
在地域上,车站通常是区域地标和历史建物的指标;在情感上,车站牵绊着游子的乡愁和人生的聚散无常。因此,车站更新改建之目的,不仅在赋予旧车站新的生命力,亦着重在深化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特色,让新车站成为领航地方多元价值中心的新地标,更进而扮演“美好生活连结者”的积极角色。
车站是瑰宝
车站建筑往往是历久弥新的文史瑰宝,深具时代精神与历史意义,若能在车站新建的过程中有效运用旧时代车站所留下来的文化资产,将重塑传统文化并予以延续与发扬,使车站建筑新旧共荣,并以铁道文化为主题与周边产业结合或与相关景点串连,成为独一无二的亮点,让文化资产保存与都市再发展更相得益彰。
车站是地景
车站是地景、是城镇的门户,故车站建筑应融入当地城乡风貌,呈现在地的自然人文特色,故车站除了担负交通运输的功能外,亦需将在地的生活、文化、自然元素等加以转化融入建筑语汇,进而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生活场域。因此,在车站设计上应将地方文史、自然、人文、社经、交通等资料作为车站设计的养分,经由建筑师本身的设计修为进行理解与反刍,使车站设计融合地方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形塑车站成为当地的门户建筑。
车站是花园
车站肩负着运输大量旅客的实质功能,尤以都会型车站每日进出人次动辄数以万计,为有效解决旅客在候车时的空间拥挤及枯燥等车导致的情绪压力问题,世界各国在主要机场、车站等交通建设的设计或改建过程中,往往将绿色元素引入候车空间,以更开阔视野及化繁为简的设计理念,来营造宛如置身花园的氛围,带给旅客美质适意的候车空间,此一车站即花园的设计已是时势所趋。
车站是艺廊
常有人形容建筑师是空间的雕刻家,因为,美好的建筑往往是都市空间的艺术品,花东新车站正是如此,在设计的过程中积极寻求车站建筑与艺术结合的可能,使每个车站都是因地而生的建筑,不仅反应自然人文风貌并积极与周边环境对话,让人易于亲近、使用。
车站建设是公民参与运动
好的设计必须以使用者需求为依归,车站设计亦是如此,以花东新车站运动为例,就是将车站建设视为公民参与运动的具体实践。
花东新车站运动之历程
论坛
就花东新车站运动发展历程而言,一开始为有效达成计划效益并广纳建言,特举办“车站改建效能提升、花东风貌再创新局”论坛。邀集地方民代及专家、学者参与,集思广益将重点纳入招标文件作为评选指标,并依论坛综合意见订定执行本计划之宣言及设计目标。此外,更下乡倾听地方民众对车站更新改善工程之建议与期许,作为后续细设之参考。委托设计案招标
在透过前述论坛及地方说明会等公开方式,获致专家学者及民众对花东新车站的期许与愿景后,更将其综整纳入招标文件中,作为评选依据。另为征求更多有理想有热诚的建筑师来参与投标,遂采1个标案分项复数决标方式来执行,并于报章杂志及各建筑师公会广布委托设计案招标讯息。此外,为求细设评选之超然立场,更邀请专业、公正之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评选委员会,并以公开评选委员名单方式,期提升参标者之作品水平。上述历程与招标方式的突破,其目的除宣示政府“要办好”花东车站改建的决心,更希望用好的设计手法创造空间效果,达到具有高水平的设计案,创造出为花东地区观光加分的车站建筑,希冀透过与地方充分互动及参与的过程,完成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成果。
成立设计咨询及成果审议委员会
为使车站能够具有地方特色,更成立由地方文史工作者、地方学校(大学)建筑相关学者专家、观光局、地方政府、台湾铁路管理局以及铁路改建工程局代表组成之“设计元素提供及咨询委员会”,就地方文史特色及缘由、观光区位及功能、地区需求及农特产等提供设计元素,协助设计者将地方文史特色、地区需求及农特产种类等,纳入车站整体设计构思之中。另为求设计成果的追踪与落实,并由评选委员如:汉宝德、董萍、郑晃二、喻肇青、蔡仁惠、徐秀菊及陈锦忠等权威学者专家共同组成“设计成果审议委员会”,为细设阶段的设计成果严格把关,希冀本计划各车站设计都能融入当地城乡风貌,创造出为后山观光加分的车站建筑,为花东地区老旧车站妆点崭新的容颜。
设计成果巡回展
为使民众了解花东地区铁路车站实质改善内容及车站未来样貌,特举办“设计成果巡回展”,突破以往政府部门多做少说的作法,藉此双向沟通机会让民众对交通建设有感。展览以台东作为首展地点、依序至高雄、台北和花莲巡回展出,如图4.2及图4.3。共计吸引3万人次参观,参观民众多持正面看法,赞许政府施政之用心,对本计划表示肯定与支持,成效卓著。
“花东新车站运动”成效
政府施政,民众有感
为执行“花东线铁路整体服务效能提升计划”而推动之新车站运动,虽因作业繁复耗费较长时间,然推动至今已具相当成效。尤以举办设计成果巡回展,更是突破以往政府部门多做少说的作法,藉此双向沟通机会向民众倡导交通建设,参观民众亦多持正面看法,赞许政府施政之用心,对本计划表示肯定与支持,实可谓是“政府施政,民众有感”的具体实践,而透过巡回展,民众所直接反应的相关具体意见,更可作为后续计划推动之参考。
引领带动三大未来趋势
“引领未来-花东新车站设计成果巡回展”,其重点在呈现花东新车站运动所引领带动之绿色运输、绿色建筑、及绿色旅游三大未来趋势,兹说明如下:
1.绿色运输:花东新车站的整建完工再结合花东铁路电气化的双重效益下,除了可以大幅缩短铁路运输时间,增加运输的班次,亦可大幅提高客货运输能力,让绿色运输的推广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上,皆大幅迈进一步。藉由“花东新车站运动”,更推动节能减碳及永续环境关怀,延伸铁道所代表的意义,与未来绿色生活相连结。
2.绿色建筑:花东新车站在“绿建筑”设计上采因地制宜的手法做最佳化设计,也就是将基地及建筑本体的优势条件最大化,充分运用地理条件及物理环境,以设计手法创造出自然对流、通风、 采光、节能、减碳及低环境冲击、高自然调和、美质适意的设计方案。
3.绿色旅游:花东新车站将将绿色运
具与观光游憩结合,积极推动自行车活动与低碳生态观光。除藉由花东铁路电气化提升了铁路整体的运输效能,更搭配台铁所推出的绿色环保车厢,以及与车站整合在一起的自行车补给站,让花东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透过“捷运/火车、客运、自行车”的旅游结合,为当地社区及自然生态带来长期的环境、社会及经济利益。
车站功能提升及正面效益
花东新车站不仅是单体建筑,而是要有延伸性及扩散性,不要成为西部火车站的翻版,所以车站设计除与周围环境互动并考虑各个面向与关系外,更透过开放式的讨论及民众参与等设计过程,使建筑师在考量使用现况的基础上,将地方的文化特色转化为深层的思维,并运用节能减碳等绿建筑手法,充分反映在车站的实质设计上。
车站功能提升效益
1.自行车补给站:提供自行车租赁、休憩补给服务。
2.餐旅及农特产品展示服务:带动地方农业及经济发展。
3.游客中心设置:于具观光景点之车站内由观光局配合设置游客中心,提供相关服务。
4.友善的车站环境:整体改善软、硬件设施达成“无障碍环境”,并纳入性平空间设计。
5.一乡一特色:车站改建融合地方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形塑车站成为当地的门户建筑。
6.绿建筑车站:将车站设计导入绿建筑概念,依循绿建筑九大指标进行设计。
正面效益
1.旅行时间与事故成本节省效益。
2.永续发展建设效益:以永续发展为思维,呈现绿能环保及富深层文化内涵的车站设计。
3.落实节能减碳政策:使台湾迈向“节能减碳”先进国家,并打造自行车王国的美誉。
4.车站及周边土地增值效益:以车站为中心发展,对沿线土地开发产生莫大助益。
5.观光社会效益:扩展花东线观光旅次、两铁环保专车、邮轮式列车及自行车游憩等。